秦岭最慢的一趟绿皮火车,最低票价仅1元,列车上每天上演人间故事
▲6064列车驶入站台 图源陕光灯 钟甄/摄
62年了,6063/4次列车仍然奔跑在宝鸡至广元的铁路线上。时光在变,它却从未褪色。绿色车身在秦巴山间穿梭,律动如初。
“往后站,别靠太近!”列车抵进凤州车站,列车员拿着大喇叭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凤县站,是这辆绿巨人停靠的38个站点之一。列车单程运行350公里,由于停靠站点多,运行一趟需要23小时21分钟。再加上运行时速在70公里每小时左右,被外界称之为“秦岭小慢车”。
坐公交车都需要2块钱,而这趟车最低票价仅仅1元,全程票价21.5元,实惠的价格也使之成为“公益列车”。
▲排队等候上车的凤州初级中学学生 图源陕光灯 钟甄/摄
1、
几十年前,60063/4是那个时代的“绿巨人”。沿线的公路没有修通时,它唱主角。铁路沿线的村民去远处售卖农产品,学生出门上学,农民工去大城市打工,都需要乘坐这趟列车,时常一票难求。
现在坐车的学生少了,一个车厢都装不满。6号车厢被划定为“通学车厢”,集中接待学生。学生上车后,驾轻就熟地各自寻找座位,有的靠窗坐定之后望着窗外发呆,有的扒着桌子上面放着的课外书,有的则直接拿出作业本开始赶作业。
一个学生正趴在桌子上抄写英语单词,作业本上还有老师批改过的红笔印记,作业本上的字迹虽然不能说非常漂亮,但每个单词的笔画都很工整,能看出来在用心写,不是为了赶作业而“狂草”。
▲上车后部分学生就赶紧拿出作业本赶作业 图源陕光灯 钟甄/摄
他叫裴豪杰,家住在秦岭站附近,村子里没有初中,只有幼儿园和小学,因此六年级毕业后便来到凤州初级中学就读,如今已经初三。从三年前开始,他每周下午一点半放学,周日下午两点在赶到学校。这样的来来回回,列车陪伴他三年光景。
有时候会因为赶时间回学校坐客运班车,不过裴豪杰最喜欢的还是坐火车。
坐火车人不挤,能写作业,即便客运班车速度快,但空间狭小而且没有桌子,都没办法写作业。周末,老师留有不少作业,他在火车上就能完成一部分。并且坐火车要比客运班车便宜多了,回家只用花3块钱,而坐客车的话一张票是15块。
像裴豪杰这样乘坐火车求学的孩子,山区里面还有很多。每个周五的午后,他们乘坐小慢车回家,周日上午再坐车返回学校。6号同学车厢成为列车特色服务,除了备有各类书籍,有时列车员还会教孩子们画中国山水画,上下学的路途并不寂寞。
2、
陈雪芹护送孩子们回家,看着这群花样年纪的孩子们,满眼都是自己求学时的模样。
她是凤州初级中学的老师。三十年前,她也是车厢里的一名初中生。
▲凤州初级中学教师陈雪芹 图源陕光灯 钟甄/摄
那个时候人可比现在多了,陈老师记忆中每到放寒暑假跟前,从四川广元那边过来的人乌泱乌泱的,登车时她父亲就挤在人群里,费劲的把她送上车。有一次还因为人太多没法下车而坐过站,最后是车站的列车员跟她一起找了个货车,把她送回家。
1993年,她坐着这趟车去凤县上高中;1996年,她坐着这趟车去宝鸡上大学;毕业后,也是坐这趟车前往山区学校任教。现在,她又坐着这趟车送这些孩子们回家。她说,这就是缘分。
由于教语文,她的表达有散文诗的味道。“时空变换,山区孩子求知的梦想未曾改变。”这趟列车已经不单单承担着交通运输的功能,更承载着大山深处孩子们走出去的希望。
“现在的孩子们需要的是能够点燃梦想的种子,一种能够让孩子们朝着理想目标奋斗的动力。山区的孩子很少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如今虽然可以从网络、手机上看到,但是与身临其境的感觉相比要差很多。”
她更希望山区里的孩子能够走出去,毕竟山区里的条件跟大城市不能相比,哪怕是山区里的孩子可以去西安听一场音乐会,看一次话剧,这种活动所能带来的震撼远不是城里的孩子们能感受到的。
列车北去,终点站宝鸡也是陈雪芹安家的地方。看着孩子们从黄牛铺、秦岭等车站下车,她也离家越近。有时,她会小憩一会,直到被列车员“终点站到了,请带好行李下车”的声音叫醒。
比起开车回家,火车上的旅程刚好可以当做慢生活来享受。借助短暂休息,她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丈夫和孩子,正如去程时精神饱满地面对学生。
一前一后、一长一少,老师和学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相似经历,在秦岭小慢车上重逢相遇,在岁月的长河里这种相遇还会继续,承载相遇的是列车。
3、
列车上有孩子的梦想,有老师的人生,也有沿线居民的生活。蔡明美的退休生活就是在列车上卖货。
▲在列车上卖农货的蔡明美 图源陕光灯 钟甄/摄
她今年56岁了,身材本就瘦削,背起60多斤的背篓显得很吃力。她尽量压低腰身,防止摔倒。上下车都要紧紧抓住扶手,稍微不慎可能仰面朝天。
这一趟是回程。两天前,她从凤州背了满满一背篓苹果,在去往广元方向的列车上销售。一般而言,坐上几站路就能清仓,不过这一次运气欠佳,直接一路坐到广元。除去车费和沿途的吃喝花销,几乎赚不到钱。
出来一趟不容易,她立即在宏庆站从采购了一袋子黄姜和一大块豆腐,带回凤州出售。黄姜4块钱一斤收购,到凤州可以卖7块,每斤赚3块钱。她背了40多斤黄姜,预计能赚百十来块钱。还有豆腐,自己吃点,能卖出去多少便多少。这样一来,来回一趟总算没有白白辛苦。
家里有两个男孩,生活负担让她不得片刻清闲。二十多年来,她一有时间就背起货物坐上火车从凤州往南一路销售。退休后,这种生活成为常态。她的脊背呈弓形,即便卸下背篓也看得出压在她身上的重担。
6063/4列车穿越秦岭山区,是山民售卖农产品、采购生活用品的交通工具。像蔡明美一样的人不在少数,沿线的苹果、猕猴桃、黄姜、青菜、家禽统统被他们搬上车,就在车厢叫卖。卖完就下车,卖不完再坐一站或者拿到沿线城镇的集市上。白水江、燕子砭、两当、略阳这些站,沿线村民都会集中上车售卖。
列车上还特地开通了惠农车厢,有些村民的土特产,列车员拿到广播室免费做宣传。之前惠农车厢里有一个留言板,有人需要黑木耳、毛栗子、核桃啥的直接写在上面,村民看到了下次坐车时就会带来,不过现在都直接留村民的电话,这样方便多了。
列车变身农贸市场,这是全国独一份。说起来,这也是一趟扶贫列车。
4、
张永岐,是今天这趟车的列车长,从2006年开始跟这趟列车,已经十五六年的时间。
▲本次列车的列车长张永岐 图源陕光灯 钟甄/摄
巅峰时期的客流量距离现在比不太遥远,六七年前这趟车还是满员,而春运基本上次次都超员。到处都是人,伸不开脚。那时候,他很忙,忙到身上的制服永远都是被汗水浸得湿漉漉。
他体会到客流变少是在兰渝线修通以后。再后来,西成高铁开通,对小慢车的客源又是一次冲击。经济发展好了,山里好多人也都出去买房子,买轿车的人多起来,坐这趟车的人更少了。
不像以前小商小贩非常多,沿线的公路还没有通,就凭这一趟慢车在沿线各个小站上带动区域交通。这种感觉有时是失落,有时也是安慰,毕竟大家的生活更好了。
即使客流再少,张永岐和这趟车还是一起坚持了下来。乘客少了,他反倒觉得可以更好地照顾每一位乘客。他还保持这样的老习惯,车辆行驶途中,不断地在车厢来回走动。即便有的车厢是空的,也照常巡视。
现在,关键时期6063/4次列车还是可靠的。虽然现在公路已经修通,但由于地处山区,如果遇到大雪封山,或者下雨路面被冲垮时,公路不能走,火车就是连接山区和外界的唯一交通工具。
“以雪为令”、“见风到岗”,是铁路职工的专业术语。每当极端天气到来,张永岐和同事们都会第一时间做好准备,做好随时服务乘客的准备。
傍晚时分,6064次列车即将在终点宝鸡进站,车上的学生们早已下完,夕阳从列车一边的窗户穿透到另一边,照的车厢金灿灿的。
其实6063/4列车就像这道光,照亮的已经不仅是山区通往外界的道路,还有孩子们的求学之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路。
这样一趟列车,虽然缓慢,人流量如今也变得稀少,但是连接的是美好生活。
……………………
孩子们已经下车。
蔡明美或许还在卖自己背回来的农产品。
张永岐即将结束普通的工作日常。
陈雪芹就要短暂回到城市了。
6064回到宝鸡,第二天6063又将启程。
秦岭小慢车从需求变成一种使命,车轮不停,人们追梦的脚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