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写诗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什么?

初心

人类创作诗歌的初心是自我表达。

诗歌的起源大概有几种说法,娱乐说,宗教说,劳动号子说。

因为本朝立足于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所以劳动号子说占据了主要位置——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哪一种说法都有道理。

诗歌被创造出来,就是用来弹琴说爱、祭祀神鬼、干活鼓劲用的,所以这些成因其实都是诗歌作用的反推——都有道理,都未必作数。

我们抛开这些假设,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诗歌的产生与音乐息息相关。

那么音乐又是为何产生的呢?

《史记·乐记》中曾经提到过(记忆模糊,未求证),人发声为“音”,连缀声音成曲为“乐”。也就是说,单独的声音不能称之为音乐,就好像我们平时在山顶长啸,也可以直抒胸臆,陶冶性情,但并不能称为音乐。只有把不同的发音连接成能够表达编写者感情的作品,我们才能称之为“音乐”。

虽然咬文嚼字,但并非全无道理。

让无意义的纯粹生理性呼喊连缀成表达情感的音乐,然后在音调变化下附着语言文字,让情感表达在音调模糊感上性更加精确——也许这才是诗歌产生的真正原因。

当要娱乐时,曲风轻佻,配上你侬我侬的歌词,气氛就暧昧了。

当要祭天时,曲风庄重,配上四平八稳的歌词,说明祭祀的原因和祈求(这就是音乐达不到效果),这种活动才有了效果——神听不听得懂不要紧,至少臣民能听懂,知道我是天子——这就是统治者的目的。

当劳动疲乏时,搭配劳动号子,创作出反映生活和情感的作品,这也是诗歌产生的一种方式。

诗歌的起源,是为了配合音乐,更加明确表达创作者情感的文字组合。

所以诗的初心是情感表达。

但这只是诗歌的本能,不能称作它的终极目的。

工具

当人们发现诗歌可以很好地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时候,它就无法避免地成为了人类的工具之一。

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会创造工具——语言、文字、诗歌、文章,虽然一直在进化,但是作为精神工具的核心功能从来没有变过。

娱乐说创造诗歌,不就是为了休闲、求偶?

宗教说创造诗歌,不就是为了祭祀、造神?

号子说创造诗歌,不就是为了加油、打气?

周王朝统治者发现了诗歌体现民情的功能,因为缺乏其他了解民生和管理万民的手段,于是成立中央乐府机构,派出采诗官大量搜集民间诗歌,并整理成册,于客观上保障了诗歌文化的上古研究,其实从主观上来看,诗歌无非是为了加强王朝统治,了解政策实施效果的治国工具罢了。

朝廷在进行采编之后,把发达地区的诗歌向诸侯宣讲,希望大家学习,同时在神州大地上建立起一种以诗为标准的沟通交流方式,其实就是早期版的“书同文”。

利用诗歌的吟诵性进行宣教,加强落后地区政权、文化建设——诗歌早期是实打实的治国工具,因为除此之外,别无更好的手段。

随着兵刀四起,诗歌这种纯粹依靠道德手段治理天下的方式逐渐失效。同时因为造纸术的崛起,文化开始向中层人士普及,不再控制在贵族手中,儒表法里的治国手段很快取代了黄老之治,统治者发现法制更加高效、合理,诗歌的作用就从“治国”变成了“传家”。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学的败落,音韵学的发展,诗歌逐渐成为了体式精美、音韵动听,内容上却空洞浮华的作品形式,其作用就只剩下了娱乐、消遣。

盛唐借助文化复兴,诗歌成为科举取仕的工具,它的工具性发展到了顶峰,气象和成就也就发展到了顶峰。同时曲子词开始出现,言志的诗和调情的词逐渐划分界限,到宋朝成为高级文人专门用来说理、讽谏的体式,诗的作用越来越小。

直到当下,诗歌的功用也就基本停留在言志、抒怀之上,虽然没有继续缩小,但已经再没有复兴的语言基础——因为文言文的使用已经成为历史。

一路分析下来,我们会发现诗歌只是人类不同目的下的工具而已。诗歌的工具性在历史和今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贯穿古今的。

是怎么样的一种工具呢?

初心是表达,表达之后就需要认同。唐之前重抒发,传达诗人愉快或沮丧的心境,至于能否感动读者,诗人并不在意。而宋之后重说理,可以为了说理创造景色、创造情境,其目的就是通过诗歌的美感说服你赞同它的道理。

所以诗歌的最终目的其实可以说就是像一篇议论文一样传输自己的观点,并取得读者的认同——只不过有些是情感愉悦,有些是理论灌输。

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共通,简称“共情”。

表达、分享、共情、认同。

说极端一点就是对读者进行情感或者理论的洗脑。

这就是诗歌的终极目的,而且可以说是语言、文字以及任何一种文体的终极目的。

诗歌和广告文案,本质上没有区别。

只不过广告文案相对直白,盯着的是你的口袋。

而其他的文学形式,则盯着的是你的脑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