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详探微 | 秦印的学习与创作(上)
秦印是中国古代玺印形式从无序到有序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以鲜明的界格形式独立于战国玺印之林,并渐次以规范印章文字的方式奠定了汉印秩序化的基础,最终联袂汉印形成了人所称誉的中国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同时『印宗秦汉』也成为五百年来印人进入篆刻艺术的不二法门。
秦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字体系、界格形成和錾刻方法三方面。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秦书分为八体,其中『五曰摹印』,即后人所说的『摹印篆』。但就我们所见,秦印文字形态颇多变化,究竟何为许所指的『摹印』体,迄今并无一致的看法。如果简单地理解,摹印篆当为合适应用于印章布局的文字样式。既然秦印以方形或长方形为主,那么结构平直、外形趋方的文字样式最为适形。事实上,在秦印演进的过程中,既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文字体系,也可以看到文字结构由圆趋方、外形渐次整饬的变化轨迹。
从表面上看,相对统一的文字体系与结构方法、规范划一的界格形式与錾刻方法,都可能致使秦印形成恒定、整饬的静态视觉样式。特别是界格的设置与应用,犹如樊笼式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章法的多样性及表现力。而秦印通过对印面上空间形态的关注与经营,进而在章法上生成虚实对比变化,改变了可能因界格设置形成的封闭、均衡的静态结构,揭示了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意味的阴阳二元相生观,最终形成了秦印显明而独特的审美特征。可以说,秦印是在『樊笼』中最成功的舞者。
一、秦印文字的形态与变化
关于中国玺印的起源迄今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战国时期玺印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公私两个层面上。至于战国玺印具体出现在何时,目前也没有历史文献或实例可以认定。如果试以文字演进的规律为序,将秦印的文字形态进行排列,从中可以看出秦印文字应用的变化轨迹,即逐渐方折、整饬的『摹印』趋向。(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字形日趋规范、整饬,文字结构中生动的、具有表现力和艺术价值的部分也随之弱化,甚至消失。)
从今天所见秦印遗迹中,可以看出有大量的战国秦印在内,其特征即表现在文字形态上。秦文字源自西周金文,既是金文的分蘖,也最多地保留了金文的造型基因。(实际上,战国他系文字中都有西周金文的基因,而秦文字则直接承袭了西周文字的气脉。)所以,在秦印中多见西周文字的遗绪,其中,诸如圆、弧结构较多,外形不甚齐整等这些富有动态意味的结构方式,使得秦印在规范的界格形式内显示出许多生机。
以斜画生成动态是秦印封闭性结构中另一种笔画变化手段。斜画既有着与弧画相类的动态特征,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斜画分割空间更为直接,视觉更具冲击力,但由于斜度及长短的不同,其动感也有强弱之分。动感强烈的斜画在改变空间关系方面有着明显的功效,它们既能起到充实空间的目的,又能同时营造出虚实关系(与前面弧画以实济虚同理),在章法中形成丰富的变化。
有成语说『无中生有』,意谓无所依据、凭空捏造。而老子则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哲学的立场阐释了有和无的转换关系,其于艺术创作有着特别的意义。秦印以界格作为基本构成,产生了具有封闭特征的印章形式,因此,虚实变化在章法中就成了至为关键的手段。唯虚能容,唯虚生变,在虚与实的对比与交替中,章法形式才有了审美的意义。
秦印章法中的虚实空间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字形变化来实现的。这种变化又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利用文字繁简差异在印面上形成虚实关系,我们称之为自然生成型;二是在文字繁简差异不明显,甚至雷同的情况下,通过主观人为的方式进行变化和调整,形成虚实关系,我们称之为匠心独运型。
在自然生成形式中,文字繁简差异是先决条件。笔画简单的字往往是变化的重点,而变化的方式包括位置大小,笔画斜直、取势方圆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有时单独应用,有时综合应用,主要是以全印的整体章法为考量的。在秦印中,有些字形变化几近完美,有些则不尽然,可见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宽容度,如何取舍,决定于印人的审美观。可以说,文字繁简的客观存在给秦印的章法构成带来了变化的契机,此后,这种方法一直延续至汉印系统,并成为自然调剂章法的一种常见方式。
从表面上看,界格的设置虽然有利于印面整体感的形成,却分离了印面上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特别是在应用上述几种方法营造空间关系时,很容易仅仅着眼于某个单字的形态变化,使得印文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影响了整体章法的浑一性。因此,在经营空间关系、调整虚实变化的过程中,虽然是从局部结构或单字入手的,着眼点则须在整体的章法关系上。
三、秦印的界格形式与变化
外框加界格既是秦印的制度所在,也是章法形式的表现。相较于官印,秦私印的界格在施用中具有更多的随机性和变化手段,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也就具有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虽说一格一字是秦印的『招牌』形式,但也偶见例外,如印例中可见二字共占一格的布局形式,其目的仍着眼于整体章法的平衡与完整。这种非常规的形式,对今天的篆刻创作很有启发性。
秦印中另有一部分仅存边框而省界格的印例,它们既不同于形式相近的六国玺印,也有别于汉初的印章形式。与六国印相比,它们更富于秩序感,与汉初印章相比,则显得率真自然。究其原因,即在于文字结构形式的不同。这类印章文字结构以方折为主,兼用斜、弧画,具有典型的秦文字特征。在章法布局中,它们多采用局部结构挪让、错嵌的方式,兼得整饬与变化二者之长,最终达到浑一的效果。其中如『胡延年』『虞年』二印,可谓经典之作,即使按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也堪称完美。有外框而无界格的秦印排除了界格的束缚,增加了布局的自由性,因此更具有借鉴创作的意义。这类印例虽不多,但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秦私印中有些表现出另类气质,大致可以用野逸或拙朴来定义。这种风格的形成主要还是由于字形而造就的,如字形重心失衡、结构比例不同常规等。甚或在一方印中,字与字仿佛不属于一个构形体系,表面上有着明显的违和感。然而有意思的是,通过界格的规范和聚拢,全印又大多能融合为一。推想这类印式最初或并非刻意而为,反倒是无意中的率性或失控,才成就了这种异象和别格。从学习的角度上看,这类风格因为没有定式,所以最难模仿,越刻意去学越不可得。其途径恐需首先大量研究学习同时代的文字书写样式,积累字形演进变化的经验,领略精神,及至动手治印时,又需全部放下,心无挂碍,或有所得。
与丰富多变的秦私印相比,秦官印显得十分严正。这一方面是因为秦官印多为四字,田字形界格极易形成一个对称稳定的结构形式,且作为权力的象征,方寸之间须体现出一种秩序和威严。但由于当时的文字形态尚未达到像汉印文字的平齐程度,所以,秦官印中仍可以看到明显的动静虚实变化。同样,这种变化多为不经意间的表现,故仍洋溢着一种率真自然的气息。如果再作分类,又可见处于文字演进过程中书体变化对印章风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