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三年,儿子紧闭房门拒绝交流,父亲:就像陪伴一头老虎
文|凝妈
孩子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关键他给我制造的麻烦,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初二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关上房门,这个房门一关,三年,上千个日子,这个门再也没有打开过。
这不是一个普通家长的经历,而是作家麦家在朗读者上的一段发言。
麦家在事业上功成名就,曾获得“矛盾文学奖”,是鲁迅、钱钟书、张爱玲之后,唯一入选英国企鹅经典文库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小说充满曲折和悬疑,又充满出其不意的选择,为大众所喜爱。
事业上的风光掩盖不了生活中的短暂失败,作为一个父亲,他也有过一段晦暗的时光。作家应该是内心丰富、语言犀利,但当中年期遇上青春期,这些都毫无用武之地。
青春期,是不可跨越的一道坎,有孩子自身的问题,也有整个家庭的问题,跨过去就是经历,跨不过去就是沧桑。
麦家说:初二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关上房门,你无法想象,这个房门一关,三年,上千个日子,这个门再也没有打开过。除了吃饭,上洗手间,其他时间一直在里面,你不知道他在里面干什么。
这样的情形,想必说到了很多父母的痛处。不只从初二开始,从9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很多孩子就有了关闭房门、不允许父母进入的苗头。
家长们说,孩子到了叛逆期,对着门说话好多年了,多有画面感,我也经历过相同的情况。
看到一位家庭教育高级讲师对青春期的形象描述:13岁的孩子回到家,关上房门,接下来房间里传来了巨大的音乐声......5年后,他(她)才从房间里走出来。
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关门,有很多原因。关上房门几年不出,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他在表达对周围环境的愤怒,无法正常融入环境。
一般来说,孩子关门只是把自己独立出来,只是父母不能理解,总认为孩子在里面做坏事,担心孩子的安全,会不停地骚扰孩子,导致孩子延长关门的时间。
孩子自我意识增强,想拥有一个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想安静地呆一会儿,担心家长或者弟弟妹妹干扰自己。孩子也有一些成人化的一些隐私,害羞不敢公然示人。他们想摆脱父母对他们思维和行为的直接影响。
董卿很疑惑,上千个日子难道就没有任何交流吗?麦家坦言,只要交流,就有语言冲突,他内心的那种愤怒,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发生冲突,源于亲子交流不同频。
父母想的是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回家就要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再进行查漏补缺,能多做一张试卷是一张试卷。貌似只有孩子多付出一些时间,才有好的学习成绩。
孩子想的是学习一天已经太累,先休息一下,放松一下,等缓过劲来再学习也不迟。自己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时间,不会耽误学习。
父母催着:“你快学习呀!”
孩子委屈着:“我不是学习机器!”
父母语重心长:“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受穷!”
孩子不屑:“周围很多人没考上好大学,生活得不也很好吗!”
父母担心:“你就知道玩,耽误学习时间吧!”
孩子不以为然:“你懂啥,考试不仅仅是考书上的,别看我在玩,我是在扩充知识面!”
父母和孩子永远想不到一起去,互相掣肘,谈不拢!
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信息不通的年代,孩子成长的速度太快,父母却在原地踏步。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至极,父母却没有耐心和能力走进去,可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语言冲突不断。
麦家说:儿子不仅锁上门,也绝对不允许用任何方式进入他的房间,如果冒犯了他,进了他的房间,他肯定会离家出走。
三年后,麦家儿子看到同学或同龄的朋友纷纷上了大学,突然顿悟自己不能这样荒废下去,开始学英语、学画画,三个月后,报考美国8所大学,收到6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18岁,麦家儿子只身一人去了美国读大学。
临行前,麦家为儿子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放了两个信封,一个信封装了2000美金,一个信封装了一封信。
麦家在信中写道: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在你的万里之外,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做准备。
马云说过,我们小的时候迫切想离开的地方,却是长大后一直想回去的地方。
孩子以为脱离现在的环境,就能改变一切,让自己变得轻松快乐,不过是一种幼稚的行为罢了。
上初中、上高中的时候,总是想赶紧离开自己的出生地,考大学报志愿,没有一个本省的,全部是远隔千里的学校。上了大学才知道一个人背井离乡的日子有多苦,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应、同学观念差异大,每每想家想到痛哭流涕,毕业后还是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
儿子现在初三,已经无数次要求离开现在的学校,他天真地以为到了更大、更远的地方,能找到有共同语言的人。实际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共同语言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逃避得来的。
麦家惭愧地说:他的愤怒或许是我的基因给他的,孩子有这样的青春,是青春犯的罪,但从根本上说,是我犯的罪,是我的基因有问题,他遗传了我不良的基因。
从14岁8个月那天起,17年时间没有喊过父亲,上军校的目的就是离开父亲,给家人写信,只说母亲你好,不说父亲。
这是麦家最后领悟到的,和他一样想法的还有萧敬腾。
33岁的萧敬腾在一次节目中说,他不想要孩子,说自己的基因是一个坏蛋,害怕孩子遗传自己的坏基因,万一没有得到正确引导,最终会误入歧途,成为社会问题。
萧敬腾初中的时候特别叛逆,几乎每天都欺负人。初三的时候攻击了一个同学,同学昏迷有生命危险。他被送进了青少年辅导组,在那里呆了两年,感受到了温暖、幸福、安全和平静,才改变了人生。
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磨难来自于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如果把责任归咎为基因问题,父母的心里会好受一些,因为这不是自己的错,是上辈人的错。其实,这和基因关系不大。
有句歌词叫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长大了很多人变成了自己父母的样子,不自觉的用当初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对付孩子,所以孩子也因为不喜欢而叛逆。
《来自星星的孩子》提到,青春期,孩子的大脑要经历两种重要的处理过程:一是修剪不需要的部分,二是强化它想要保留的神经通路,也就是髓鞘化。髓鞘化的过程是青少年时期大脑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所以原来那个可爱的小朋友会变成奇怪的外星人。
如果父母不理解这一点,只要看到孩子不断犯错,就怒目而视,往往误解孩子,对孩子的情感造成伤害。父母的错,才是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根源。
麦家认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青春期都是难过的。很欣慰的是,在这种濒临绝望的时候,他和妻子始终没有绝望。
麦家说,非常讨厌自己曾经有那么叛逆的时期,我的孩子那么叛逆,我一直没有放弃,我觉得这是我该还的债。同时我不想做那个父亲,孩子十几年不跟你交流,不想有这样一个孩子,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忍受。
麦家感概:陪伴他,就是陪伴一头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他现在不给我的爱,以后会加倍偿还我,人的一生总会要找到这种平衡。
等儿子到了大洋彼岸,读到了那封信,给麦家发了两个流眼泪的表情。看到这个两个表情,麦家认为家儿子已经把内心打开了。他要在朗读者上读这封信,征求了儿子的意见,儿子同意了。
可见,麦家的容忍和陪伴,帮助孩子走过叛逆的青春期。
在《如何阅读能让孩子受益一生》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父母要为孩子全力以赴,让我们投入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
但是这个重要的事,不是自己觉得重要,而是要孩子认为重要。
李玫瑾说,孩子的成长中,并非只有“学习”一个话题,生活中处处是话题。青春期孩子,聊点历史、人物、战争、法律、社会事件等都是孩子生活中、成长中的心理营养,是心理佐料。若父母肚中空空,嘴上嚅嚅,脑袋里只有钱、眼睛里只有物质⋯那您的孩子也别指望太多了!
看到这段话,是不是不寒而栗?现在的父母面临的挑战远超过我们的父母,当孩子来到青春期,做好一切准备吧!心理上的接纳、知识上的给予都不能缺少,您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