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本病好发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8。发病年龄以30岁以下居多(占89%),儿童期发病占7.5%,多在10 岁以后,发病年龄高峰在20~30岁,近年后移至30 岁以后发病者并非少见。自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常为1~20年。病程可长达20年以上。呈慢性进行性改变,偶有自行缓解者。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样化,主要取决于病变类型和病情及重要脏器受损程度。(一)临床分期根据病情将本病分为3期。1.急性期(活动期)
见于疾病早期或慢性炎症期的再发活动期,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发热、倦怠无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肌肉或(和)关节疼痛、病变血管痛、结节性红灰等。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高,抗链"O"与a;或γ球蛋白值升高,血沉快,CRP 阳性,抗主动脉抗体效价增高。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在早期尚未形成动脉狭窄与缺血症状时容易误诊其他疾病,如风湿热、心肌炎等,有时误诊10 余年,直至出现明显动脉狭窄所引起的组织器官缺血症状或体征时方来就诊,往往已是慢性炎症期。此期若同时伴有以上全身症状和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则提示病人已是慢性炎症期的再发活动期,说明病情在进展。
2.迁延期(缓解期)
当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动脉壁的抗原抗体反应性炎症仍在缓慢进行,呈长期慢性炎症反应期阶段。实验室阳性所见亦可恢复正常。病程中活动期与缓解期反复交替存在。此期主要表现为缺血症状与体征,其缺血征取决于受累血管部位和病变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
3.稳定期(瘢痕期)
疾病活动相消失,受累动脉壁瘢痕纤维化,导致管腔不可逆的狭窄或闭塞。临床表现因受累动脉部位不同及狭窄程度而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缺血征,轻者可正常生存,重者可出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脉管疏通汤可以调理大动脉炎。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