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长眠之地“坟、墓、陵、冢”有啥区别?别再弄错了,惹人笑话

“坟、墓、冢、陵”、“考、妣、先、显”,如果没仔细了解,现代人可能完全分不清这些字眼到底有啥区别,乱用乱说的话难免惹人笑话。这些字眼虽然都与先人身后之事相关,但每个字代表的意思却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前面这组有何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西周时期便已形成了“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凶礼既包括了常规性吊唁哀悼活动,也包括在国家层面上对一些不幸的大事作悼念和慰问等,由于古代等级森严,不同的人死亡通称也是不同的——

《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也就是说,天子离世如同山崩地裂,庶人离世就平平淡淡,身份决定了死亡的通称,也决定了办丧事的规格、死后带不带陪葬品、长眠之地占地面积小还是大,人们管这个地方叫啥等等。

        首先说说坟。坟有“水边高地”的意思,屈原在《楚辞》中说“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屈原不可能踩着人家坟头眺望远方,那也太不尊重人了,所以“坟”这个字在古籍中用法还挺多,不限于坟墓这一种简单的含义。

《礼记·檀弓上》又说“古者墓而不坟”、“土之高者曰坟”,这里坟指明显隆起土包的埋葬之地,坟和墓最大的区别在于,坟是地面有土包的;墓是没有土包的。古时候普通人葬在坟里,土包高度要在三尺以下,如果超过了,就要接受严厉处罚。

        再说说墓。“墓”这个字从“莫”,莫的意思就是黄昏、夕阳西下,象征着人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它和土结合在一起形成墓这个字,意思是在黄昏时刻将人下葬,而且下葬之后盖土推平,上面既没有土包也不种树,这才是墓最古老的形制。

另有一种说法,坟和墓除了形制,还有个精神意义上的区别:坟的土包高高堆起,代表葬在里面的人生前蒙受冤屈,传说周武王打败帝辛后就将比干的坟加高了,表示他很冤;而躺在墓里面的人是正常离世的,没被冤枉,也没碰上什么非人遭遇。

        然后是陵。陵经常和“墓”连用,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古代的帝王陵名称,比如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武则天与李治合葬的乾陵、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的明孝陵等等。陵这个字从阜从夌,连在一起用大白话解释就是“攀越大土山”,有开专用通道登天、升天的意思。

所以陵专门指帝王的坟墓,这种专指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陵的封土非常高,占地面积非常大,毕竟帝王就算驾崩排场也不能输。《史记》记载“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可见那时候各位王已经非常讲究身后的面子了,这也对秦始皇造成了影响。

        最后是冢。“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讲的便是昭君,冢有“高大的坟”这层意思,按《疏》解释:“冢者,封之大也。”我们经常说疑冢,不说疑坟,是因为这种弄出来扰乱人视线的坟墓是古代富贵人家才能折腾的(据说曹操就折腾了七十二疑冢)。

普通人不用担心盗墓,不会折腾这些,死后不会土丘高垒。普通人的小土丘叫“坟头”,帝王的大土丘才叫“封土”,连个土都要使用不同的词区分,大家可以想象古代的等级制度到底多森严了。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