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复旦教授的恋爱课火了:为什么年轻人愿意嗑CP却不愿谈恋爱?

日前在中国大戏院一场关于亲密关系的讲座上,一位正在读硕士二年级的男生举手向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提问。他的苦恼是,正处在和女友长达两年的异地恋中,面临感情降温的困境。

沈奕斐建议:“你给她寄手写信,倒不如去见她,她可能只是需要你的一个拥抱。”

前不久播出的中国第一档离婚综艺《再见,爱人》,让很多人认识了性别研究专家沈奕斐。在B站,她是有80多万粉丝的大V,在视频中讲述两性关系,还在B站异性交友节目《90后婚介所》中担任恋爱顾问。

来现场听沈奕斐讲座的大都是年轻人,他们各有各的烦恼:不想恋爱、恐婚、嗑过的CP崩塌了、情感生活遭遇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一届年轻人为什么谈不好恋爱?

缺失的情感教育

近日,武汉大学心理学教授喻丰的《恋爱心理学》讲座因为太火爆而上了热搜。

照片里,喻丰的讲座上,里里外外全是人,有人自带板凳,有人爬上窗台。没听成讲座的学生们忙着“催更”:“老师,有下一期吗?”在喻丰看来,讲座爆火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恋爱的渴望,是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

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讲座外站满了听课的学生

近几年,高校老师纷纷开讲“恋爱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因为几年前的一次演讲,开启了广受欢迎的“梁老师的恋爱课”。在B站上,他的“恋爱课”视频,单集播放就达400万,受众以“80后”“90后”为主,甚至不乏“00后”。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梁老师的爱情课》

紧随其后,沈奕斐也“火”了。她在《再见,爱人》中担任观察员,一针见血地评论嘉宾们在婚姻中遭遇的问题。在B站上,她的视频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幽默又犀利地探讨恋爱和婚姻的问题。

离婚综艺《再见,爱人》

“恋爱课”“婚姻课”的火爆,暴露了当下婚恋情感教育的缺失。此前,已经有全国政协委员在积极呼吁,希望能构建和完善高校婚恋教育体系,将婚恋教育设为高校学生必修课。

“我觉得恋爱应该是一堂必修课。”“90后”白领王璐很支持,“读大学之前,父母和老师总是嘱咐我们不要早恋,好好学习。可是大学一毕业,父母马上就开始催婚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我们都缺乏机会接受情感教育。”

为什么上一辈人没有上过“恋爱课”“婚姻课”,但他们的单身率和离婚率远不及当下?

梁永安有句金句:“现在人的分手能力,远远大于相爱能力”。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社会观念的冲撞远胜从前。

沈奕斐指出,大量研究发现,当下的爱情模式是“新旧脚本的混杂”,这是造成对亲密关系不满的重要原因。

年轻人一方面希望获得“命中注定我爱你”的爱情;另一方面,又遵循过去年代门当户对的概念和对稳定性的恋恋不舍。

“每一个个体都想要把新旧脚本中的好处全拿到手。男性希望女性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女性希望男性在时刻关注自己的同时又要有成功事业。今天的婚姻这么难,是因为我们背后有两个完全相反的逻辑体系。如果你'双标’,一旦自相矛盾,想找到合适的人就很难。”

当然,恋爱和婚姻,没有万能的“理论”。如同喻丰所说,听几个小时的讲座就能了解该怎么谈恋爱是不可能的。他开《恋爱心理学》讲座的初衷是“希望大家谈一场健康的恋爱,开始并且保持一段积极的关系”。

谈恋爱不如“嗑CP”?

2013年,美国纽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写了本书,叫《单身社会》。书里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美国,独居的成年人占了50%多,达到3000多万。

两年后在中国的一项调研也显示,中国有5000多万成年独居者。在梁永安看来,这与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有关。“一个人可以非常自由、非常丰富地生活”,因此这是一个“单身的黄金时代”。

“今天我们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得很好,甚至我们发现,一时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沈奕斐说,“我们以前希望结婚能带来一个遮风挡雨的环境,结果你发现,风与雨都是它带来的。那么为什么还要结婚呢?”

沈奕斐的“恋爱课”

她发现,很多年轻人爱“嗑CP”,希望荧幕上的情侣成真,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以此当作情感寄托,无法自拔。

“年轻人会说不想结婚,但另一方面又在内心渴望亲密关系,所以有一个梗是说,自己可以不谈恋爱,但我的CP一定要结婚。”

一位喜欢“嗑CP”的年轻观众向记者自我剖析:“CP是理想化的,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不受现实的约束。”

沈奕斐指出,当下,很多人对爱情回避是因为今天的社会越来越不能容忍感性逻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理性逻辑越来越占上风。爱情作为一种感性力量不断被理性的商业计算所冲刷和改变,大多数人做任何事前先要考虑得失,这导致爱情的意义在不断“降维”。

在她看来,爱的本质是对一个人产生好奇心,想要去靠近对方、帮助对方、与对方形成联盟。因此,爱强调给予。然而年轻人从小到大所习惯的爱是被给予,这或许也是今天的爱情这么难的一个原因。

沈奕斐的研究还发现,人们在年轻时往往会忽视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因为此时身边的联结有很多,比如父母和朋友。但随着年纪增长,身边的联结逐渐减弱,亲密关系的重要性就会凸显出来。

“离婚”也是一堂课

沈奕斐担任观察员的离婚综艺《再见,爱人》近日迎来大结局,三对嘉宾的结局各有不同。这档节目的豆瓣评分维持在了8.8分,它让一些人“恐婚”,也让一些人“明白了婚姻的真谛”。

离婚综艺《再见,爱人》

“在这之前,荧幕上流行的是约会综艺,很多画面带着粉色滤镜。我觉得,《再见,爱人》最大的意义是,它将婚姻里遇到的问题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当我们开始公开谈论这些问题,就是一种进步。”观众赵宇说。

关于离婚,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1973年的《婚姻情境》更具冲击力。故事中,约翰和玛丽安不得不以暴力的方式签署离婚协议,打扫一地鸡毛。

上世纪70年代,伯格曼编导了六集电视剧《婚姻情境》,播出后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当年一度有人把瑞典上升的离婚率与复婚率归咎于此剧。

由鼓楼西戏剧出品、过士行导演的《婚姻情境》即将于10月27日至28日在中国大戏院上演。话剧版《婚姻情境》以精巧的舞台、细密的对白,一步步刺破了“婚姻”的真谛,讨论两性之间普遍而深刻的关系问题,带领观众们走进一对夫妻的内心世界。

鼓楼西话剧《婚姻情境》

沈奕斐的讲座中解读了《婚姻情境》中包含的关于亲密关系的诸多问题。在她看来,约翰与玛丽安的故事,也像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婚姻关系的真实写照。“其中包含了婚姻中的生育问题、性关系的问题,甚至还涉及双方父母的婚姻关系等。”

鼓楼西话剧《婚姻情境》

沈奕斐指出,在一段亲密关系的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寻找共同点和共鸣。但当一段关系进入长期关系,往往是双方越有差异、越互补,越能走得长远。事实上,任何深度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直面深度的差异,找到冲突的调和方法,特别是确立共同目标和个人边界。

“一个人能不能更快乐,其实跟亲密关系没有关系。一个人能幸福,两个人才能幸福;一个人不能幸福,就要遇到一个能治愈你的人。”沈奕斐说,“爱情是勇敢者的游戏,它要你打开自己,愿意去碰撞、愿意去成长,而幸福是这个勇敢者游戏的回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