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 | 一场面向穷人的随机对照试验 @《贫穷的本质》

评分截至2019/6/1

来源于豆瓣

一本被自己推崇上神坛的书,被自己亲手埋葬的感觉是怎样的?

没有想到这样的故事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但这感觉真得很心疼。

早在四年前就看过《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的电子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读完全书。

当时这本书给我了无与伦比的震撼,给了我很多新的视角认识世界:

如何看待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干预,也就是被西方国家所控诉的“家长制”;

针对非洲疟疾肆虐,通过赠送免费的帐篷是否真的有效果?

非营利组织给穷人大量的捐款真得能够帮助他们脱离贫穷吗?

……

那一段时间,我常引用书中的观点和朋友讨论交流,也将这本书没有读完视为一种遗憾。

后来入手纸质版,常随手翻阅,但也只是将之前读过的内容复习。

最终下定决心:不读完此书,不看其它书。读读停停,停停读读,终于读完。

书是读完,但是遗憾也随之产生。

此书最精华的部分,在于它对贫穷的研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地去调研,颇有“实干家”的风格。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比如,随机选择两个村庄,一个村庄分发免费的帐篷,另一个村庄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帐篷买给民众,最终调查群众对于帐篷的使用率以及重新再购买帐篷的概率。

研究如何通过帐篷这样小物件去预防疟疾,从而降低因疟疾致贫。这样类似的试验有很多,比如:

家长是否愿意花钱给孩子驱虫药;

如何通过免费午餐来保证孩子营养摄入的;

给孕妇补充叶酸和孩子未来收入之间的关系;

使用氯剂给水消毒能不能增加孩子的未来收入;

为什么穷人的孩子不喜欢学习?

……

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小细节去讨论饥饿、教育、健康、生育、意外、贷款、存款、商业、政治对于穷人生活的影响

我能体会到书内容的精彩,但中译版的缺陷在于受译者能力限制。书中很多的段落其实有些云里雾里,前言不搭后语,内容莫名会突兀。在书的后篇,尤其是在讨论存款、商业部分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

如果逐字逐句的阅读,可能这些障碍对于阅读的影响会少很多。但这样的阅读方式并不是自己的喜欢的方式。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让人获益颇丰。

评价一本书的方式有很多,于我而言:如果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新的收获,那么这本书在我这就已经及格。

虽然后期读的时候跌跌撞撞,但还是要感谢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不同的地方和从不同的角度去强化我对世界的看法。

公众号侠客岛对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解读(【解局】中国挑头办这场大会,真不是心血来潮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西方文化是“一神教”基础上的使命性文化,它的使命是要全世界都接受西方文化、西方路径,全世界的经济体系都成为西方那样的市场经济,全世界的政治体制都成为西方那样的自由民主。

书中关于政治对于贫穷的影响中,也有类似的这样一段话:

世界上现在有60个处于无助之中的国家,那里生活着10亿人。这些国家都被糟糕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困扰着,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它们从中解脱出来: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使用武力干涉。保罗·科利尔认为这方面的一个成功例子,就是英国政府帮助羽翼未丰的塞拉利昂实现了民主

然而,威廉姆·埃斯特利对于塞拉利昂的例子却提出了深深的质疑。埃斯特利指出,接管一个国家远比治理一个国家容易得多。美国花费了沉重的代价才在伊拉克构建了完善的体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通常来说,一种制度不能适用于所有国家,它必须要符合当地的特色,因此,任何照搬式的制度都是行不通的。如果有可能,所有的改革都必须逐步进行,要知道,任何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

同样的见解,在8年前的时候就被写进书中。

针对穷人为什么穷的问题,有很多的理论:比如贫穷陷阱理论等。书的作者没有限于对理论的评述与推理,并没有说这种理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即使不同的理论之间甚至是矛盾的:

有的人认为“贫穷陷阱”是存在的,贫穷的国家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资助其解决地方性问题,比如土地贫瘠、疟疾肆虐,这个国家很难提升其生产力。

有的侃侃而谈的人认为上述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援助会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腐蚀地方机构并削弱其作用。

上述的观点都有道理,逻辑上都能成立,那现实中究竟谁才是真实发生的呢?

阿比吉特没有“想的太多,做的太少”,而是选择实干,他用一个个调研去试图寻找答案。

这让我想起罗胖在跨年演讲中对于“实干家”与“评论家”的解读。

最近华为相关事件刷屏的同时,任总回应中有这样一句话与之相呼应:“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的事做好”。

又是一个实干家的言论。

读完全书的我,真得希望阿比吉特能来中国来一趟,看看中国的扶贫工作(书中关于中国的贫穷描述的太少)。

在中国的扶贫一线中,这样的实干家很多,正是这样一批批的实干家,中国才有可能真正摆脱贫穷。


札记  |  阅读像是旅行,每本书都是一个旅伴。有的难相处、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让你舍不得离开、有的希望能和他再次旅行……每次旅程结束,总要和旅伴告别,让每一封札记成为最好的告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