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堂1210||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是父母学会自我成长(非常好)

天为大家分享的文章是

《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是父母学会自我成长

在现代社会,我们很容易观察到一个现象:家长似乎永远感到焦虑,而孩子总是特别累。
一些家长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到了孩子身上,放弃了自己的生活,让孩子背负了远超过成人的压力,却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甚至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与此相关的负面新闻比比皆是。
其实在接触了很多家长朋友之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有这三个规律:
① 在家长眼中,孩子的问题是无穷无尽的。
孩子不爱说话,家长便希望他外向;
孩子外向了,家长又觉得他太调皮了;
孩子很乖,但是不爱学习;
爱学习,可是没朋友;
朋友多,却不懂得筛选;
儿子不爱学习,该让他看什么书;
女儿自律性差,应该读什么书?
总之,家长的担心和焦虑无穷无尽,谁也不用羡慕谁。
② 大量家长都是在看到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之后,才着急上火的。
在成长过程中,当孩子开始出现能察觉的“问题”,家长会变得非常焦虑,但焦虑和担心并不会让孩子突然变得更好,而是会影响孩子,甚至破坏家庭关系,制造更多的矛盾。
③ 大部分家长看不到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教养方式之间的联系。
家长总希望给孩子找到一个万能药方,也不愿意想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可不可以改进和弥补。
家长一定要知道:你必须成长,才能陪孩子成长。
什么样的教育应该发生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前?
什么样的原则应该渗透到日常所有的教育中?
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让所有亲子教育问题有章可循:
01
总是为孩子焦虑,
不如从改变自己做起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个问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没有一个家长是不焦虑的。
甚至出现了一个网络流行词,叫做“鸡娃”,意思是从小安排孩子各种培训、打鸡血,一定要让孩子方方面面都赢在起跑线上。
但很多时候,这些巨大的投入却对解决问题收效甚微。
因为孩子不是一部汽车,他/她不能通过机械化的手段去切割、打磨、挤压、组装,否则,我们最后得到的最多只是一部考试机器。
会考试,能拿高分,但是对知识没热情,对人也没感觉,不爱社会,不爱家人。
孩子更像是一片有生命力的森林,家长要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成长。
家长不能代替孩子生活,能给予孩子的是阳光、雨露、适当的肥料、陪伴和耐心。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最可以使劲儿的地方,是自己。
如果孩子一开始意识不到成长是自己的事,我们只能等待和示范,而不能代替他安排生活。
不过,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是可以安排和改变的。
我们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孩子就会觉得轻松,也能感受到改变是可以真实发生的。
02
改变永远不会晚
家长成长了,才能陪孩子成长
在孩子3岁以前,基本上用简单粗暴可以搞定的时候,家长都不会求助于人、求助于知识。
但事实上,塑造一个孩子的性格最重要的时间就是3岁以前。
孩子3岁前,你做对了,孩子3岁以后,你就会非常省心、省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之前你做得不够好,孩子长大了,你就没机会了——改变,永远不会晚。
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为人父,为人母,在家庭教育上还有很多难题等待解锁。
及格的父母每当遇到问题时,立马问专家、查宝典,就只解决这一个问题,不思考背后的逻辑。
而优秀的父母懂得学习亲子教育的三根支柱,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获得价值感,培养他终身成长的心态。
家长随时有改变,孩子都能感受到,并且给出积极的回应,因为“孩子爱我们,远胜过我们爱孩子”!
03
陪孩子终身成长
改变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你自己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另一些家长明白:自己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但这个“起跑线”,并不仅仅指狭义的物质条件,而是家庭能带给孩子的安全感、价值感、自信。
现代化社会,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价值感、终身成长的心态。
无条件的爱,为孩子提供幸福和勇气;
价值感,让孩子有内驱力去创造成就;
终身成长的心态,是一切美德背后的美德。
这是亲子教育的三根支柱,而一个真正成熟,且不断学习、成长的家长,才能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成长力”。
通过家长的改变和成长,让孩子对学习和改变有信心,对爱有信心,这就是陪孩子终身成长的含义。
最终,孩子长成的样子一定和家长设想的不太一样,但更多的会是惊喜。我们又何尝是完成按照父母规定的路线成长的呢?
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获得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是自己的改变——一个更加懂得聆听、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家长,能够给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带来更多的从容、温馨和好的影响。
特别喜欢一位作家曾提出的一个概念:
父母和事物一样,都有“有效期“,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一旦你不珍惜,错过了这个有效期,老天爷就会把这份甜蜜的礼物收回。
所以,在“父母”这个角色还有效的时间里,一定要给他们最用心的陪伴,陪孩子一起成长。
陪伴是一种最温暖的力量。
唯有陪孩子终身成长,家长和孩子才能一起成为更好的“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