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权永远是重中之重!汉武帝在军事制度上的改革

汉承秦制,但其武装力量体制却比秦代更加丰富和完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初确立了以中央军为主体,使得中央朝廷可以“居重驭轻”、以临四方。

等到刘彻即位,雄心勃勃想要建立一番功业的汉武帝,自然会想方设法把军权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且要保持中央军力的强盛。

蛰伏中的汉武帝

景帝崩,武帝立,但此时的实权却掌握在汉武帝祖母窦太后手中。窦太后推崇“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而汉武帝更倾向于“奋发有为”的儒家思想。祖孙两人的这种理念的冲突,反映在朝堂上,却是血淋淋的现实。

而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

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窦婴)、太尉蚡(田蚡)免。

面对挑衅自己权威的大臣,窦太后一点都没手软。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都受到清洗,郎中令(负责皇帝宫卫保护)也被迫自杀。汉武帝的权力核心集团,可以称得上团灭。面对如此情形,汉武帝只得选择隐忍。但汉武帝的隐忍并不是一味妥协,而是在暗中积蓄力量。

汉武帝在京师设太学,“置五经博士”,把儒家经典作为官学的必读之书。等到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更是得以大展拳脚。

后六年,窦太后崩。其明年,上征文学之士公孙弘等。

当然,作为重中之重的军队,更是受到了汉武帝的特殊“照顾”。汉初的南、北军是皇帝禁军,汉武帝对此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汉初的军事架构。

汉初的军事架构

汉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手中握有极大的实权。其中,丞相的地位最高。

(丞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太尉品秩上匹敌丞相,掌管全国军政,是军事上的最高长官。但太尉并非直接掌握军队,也没有发兵之权。太尉的职责,在于备皇帝军事顾问,同时参与朝政。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隐印青绶,掌副丞相。

这是三公的职责,而九卿之中的郎中令、卫尉是属于军事系统的官职。其中,郎中令掌宫殿掖门,卫尉掌宫廷警卫。不在九卿之中的中尉,则掌京师戍卫。

汉初的军事指导思想是“居重驭轻”,那么作为禁军的南北军,自然是汉武帝首先改革的对象。其中,南军分为兵卫、郎卫。兵卫担任地安门外门署的警卫,其长官是卫尉。郎卫担任殿内廊署的保卫,其长官是郎中令。而北军担任京师地区的警卫,兵员比南军为多,由中尉负责统领。

因此,从汉初军事架构就可以看出,汉初武装体现了军事集权的特征,皇帝是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主管全国军政的太尉,也没有权力调动军队,必须有皇帝发放“虎符”及诏书,才能调动。

而太尉、郎中令、卫尉、中尉以及地方上的军事武装,始终是各自独立,互不统属。他们各自对皇帝负责,分工合作、相互制衡,这就使得皇帝独揽军权成为可能。

但光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不能担负起大规模对匈奴反击的重任。汉武帝积极提倡习武之风,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将帅之才。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其目的便在于扩充军事实力。

汉武帝加强军权、扩充军事实力的措施

汉武帝为了加强军权、扩充军事实力,采取了许多措施。

第一,改太尉为大司马,设置各色将军。

汉武帝利用近侍和心腹武将,提高了太尉的地位,顺带着削弱了丞相和御史大夫的权力。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号。

西汉时期的大司马,只是皇帝给宠臣的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并无多大的军事实权。只有皇帝任命大司马“领尚书事”时,才能开府置官署,否则只能挂个空名。真正有实权的是大将军的称号,比如卫青曾被任命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任出宰相之右。

大将军已经位居丞相之上,在政治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司马取代了太尉,而所谓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以及其他杂号将军,往往都是皇帝的亲信。有战事发生,他们代表皇帝出征,平时则参议朝政,代表皇帝的意志。汉武帝通过这样的措施,既削弱了丞相权力,也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第二,改革禁军南、北军。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改郎中令为光禄勋,并趁机扩大了郎卫人数。光禄勋之下,又增设期门、羽林两军,使得皇帝的禁卫军得到大幅扩充。

期门掌执兵送从,汉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无员,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

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为羽林骑。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

期门、羽林没有定员,甚至多达千人。这些卫士多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地的“”良家子中选拔,甚至直接是战死军士的后代,被抚养在羽林军中,接受军事训练,号曰“羽林孤儿”。

汉武帝增设的期门、羽林及羽林孤儿,相比于其他卫士,地位较高,表现优异者还有较好的前途,所以对汉武帝都忠心耿耿。而且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虽然光禄勋属于南军,但期门、羽林却并不隶属于南军,而是皇帝的贴身侍卫。

对于中尉统御的北军,汉武帝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在内史地区增设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借此改变了中尉权力太大的隐患。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又大力扩充了北军的兵额,增设八校尉。

八校尉分别是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贲校尉。这些校尉及手下士兵,都是常备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相比于地方上的军队,他们的战力也更加强大,自然也就实现了朝廷“居重驭轻”的目的。八校尉进一步分割中尉权力,军权更多地集中在皇帝手中。

至此,汉武帝无论是对官制(太尉、大司马、大将军),还是对南、北军的改革,都使得中央朝廷的武装得到加强,军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此外,其他军事政策比如扩大征兵来源与重设武功爵,都对提高西汉军队战斗力起了重大作用。汉武帝在军事改革上的成功,为以后西汉军队四处征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击败匈奴,解除其对西汉王朝的威胁,并不仅仅只是对军事改革便能成功,而是需要思想、政治、财政、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成功改革为基础,而不能过分强调军事制度的改革,这一点是我们要明确的。

(0)

相关推荐

  • 卫青、霍去病,一个小舅子、一个小外甥,汉武帝为何喜欢用外戚?

    汉朝,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一个外戚横行朝野的时代.不论是从西汉建国不久就开始吕氏专权,还是西汉亡国的王莽篡位,亦或者东汉末年的何进祸国,都和皇帝重用外戚脱不了干系 但是汉朝重用外戚的先河,严格意义 ...

  • 三公九卿是哪些官职

    经常听人说三公九卿, 那么它们到底是哪些官职呢?! 2018-01-18 17:43:28 来源: 睡懒觉的危害 三公九卿制度是经过一系列改变的,三公在不同时期的职位和官名都是不同的,这也是因为统治者 ...

  • 摩洛哥历史:瓦达亚起义,暴露了摩洛哥传统军事制度的种种不足

    摩洛哥历史:瓦达亚起义,暴露了摩洛哥传统军事制度的种种不足 关键词:阿尔及利亚危机.摩洛哥军事改革 前因 阿尔及利亚危机:摩洛哥苏丹阿卜杜·拉赫曼想要趁法国进攻阿尔及尔,收复土耳其人占领的特来姆森城, ...

  • 了解明朝军事制度:明朝军事编制是怎样的

    在嘉靖年间,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正因为明朝正规军卫所军的不堪用,故这些民兵,成为在明朝后期逐渐担负起维持明朝有效统治的作战部队. 在嘉靖 ...

  • 西汉军事制度

    西汉时期的军队制度和编制,基本上沿袭的周秦制度.西汉当然也有自己的创造,比如,征兵和募兵制度,及其规定兵员的年龄.而这样的创造,则直接与西汉王朝的社会变革和经济水平情况直接相关. 一.西汉的军队编制 ...

  • 蜀汉军事制度及其精锐部队

    魏.蜀.吴三国之中,魏.吴均设有史官,只有蜀汉没有设置史官.所以关于蜀汉的军政史料,将官.军队编制记载非常少.有些将官设置又不同于曹魏和东吴. 刘备,字玄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公元184年以 ...

  • 东吴军事制度及其精锐部队

    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兄弟三人经过两代努力建立起东吴政权.实力仅次曹魏强于蜀汉.东吴降晋时有兵二十三万.蜀汉降魏时带甲士十万二千.东吴比蜀汉兵力多了一倍. 孙氏一族世代居吴地富春(今杭州富阳一带).东吴 ...

  • 战斗力为何低下?聊聊北宋的军事制度

    两宋时代,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经济最高峰,甚至没有之一.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繁荣的经济并没有使北宋的军事实力大幅度上升,别说是收复燕云了,就是在占有优势的战争中也是"以和为贵&quo ...

  • 从军事制度发展,看明朝军事制度演变

    引言 在封建社会,军事制度对一个朝代的兴旺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它是国家根本.军事制度不管对于哪个朝代而言都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历朝历代的君王对军事制度格外重视.明朝建立之初,所实行的军事制度为 ...

  • 军事制度对作战系统的影响

    系统的结构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因此我们在研究系统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对其结构进行分类与分析.目前,对系统结构还没有完备的分类方法,但我们可以参照一些相对较为成熟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其中,军事制度可 ...

  • 宋朝有一项奇葩军事制度,打了胜仗还要请死罪!岳飞对此嗤之以鼻

    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事件发生以后,宋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很多人认为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来得不正,坊间还盛传宋太宗是谋杀了宋太祖以后篡位的,即便退一步说,就算宋太祖赵匡胤正常驾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