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作业第112方:再来说说汉印章法中的“疏密”

学习汉印章法,疏密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12方,顺带再说说疏密这个话题。

(汉印:执法直二十二)

仍然是新莽官印,大小为宽2.4厘米,高2.3厘米,仍以2.5厘米见方石料临摹练习为佳。临摹练习的方法仍然是逼肖原印,临摹效果还是采用对比检查的方法,跟原印比较笔画,丝毫必较。

顺带着再强调一下汉印章法里的重点注意点:疏密

直观上说,在印面的视觉效果上,疏密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疏与密主要是由文字本身的笔画多寡造成的,笔画多的字密,反之则疏。这种疏密关系,是造成的视觉上的虚实对比关系的重要手段。

当然,疏密和虚实严格意义上并不一样,疏密首先是基于印文的笔画数量来说的,笔画稀少的是疏,笔画繁复的是密,而虚实是对印面中有无笔画而说的,对于汉白文印,观察白色,文字笔画所占据的空间为实,而笔画以外所留空间为虚,反之,如果观察红,文字笔画所占据的空间又为虚,笔画以外所留空间为实,一方印,在虚实相生的一对红白关系体现视觉美,一成不变的红和一成不变的白,没有对比,没有变化,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相对小,就是我们说的印面板滞,缺少变化,不生动,因此,疏密成为印章章法处理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原则。

今天这方作业,“执、法、直”三字笔画繁多,考量文字,则成为密、实之处,而“二、十、二”三字笔画稀疏,考量文字,则成为疏、虚之处。考量红地,这种对比关系又反过来形成冲突。因而这方印在视觉上无论考量文字,还是考量红地,都有强烈的冲突关系,整个印面因为这种冲突,变得生动可喜。

虚实、疏密还可以用聚散的字眼来表达,赵之谦有一段话,非常值得深思,他在《铜鼓书堂集古印谱记》中说:“余所得集古印谱,以《西亭印纂》为最精,又得童山人钰手拓北平朱氏所藏古印一帙,又得强恕堂鉴存古印,又郭止亭《汉铜印选》,合计阅古印不下三千,率大同小异,盖一聚一散,仍此数颗不坏之宝。万事类然,无足异也。赵之谦说他看了不下三千方古印,其实最重要的几个字就是”一聚一散”罢了。他认为这是“不坏之宝”,认为只要掌握了这四个字,篆刻的基本章法就不会差到哪里去,我们看赵之谦的篆刻作品,是可以深切体会他造密造疏的创作思想的。比如,我们看他的作品:

(赵之谦刻“胡澍印信”)

(赵之谦刻“汉学居”)

(赵之谦刻“赵之谦印”)

“胡澍印信”中印字的处理,生生造出的红地,“汉学居”一印,明明汉学两字更密实,他反倒将他们安排在一处,而居字本来简单,他反倒让它独处一行,占据较大的空间已造成大面积红地,形成强烈的聚散、虚实、疏密对比。到于第三方“赵之谦印”则更是把“之”字左右两笔故意上移,以造成左上角的红地与右上与左下角赵与谦的强烈对比,并形成与印字上部上移后形成的右下角红地的呼应。

邓石如的代表作是这方”汉流有声,断岸千尺”:

(邓石如刻“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这方印视觉上的美,主要来源于“江”,“岸、千、尺”与“流、有、声”“断”形成的疏密对比,对于疏密的安排,这方印是经典的,如果我们强行把“江”字盘曲使“江”与“流、有、声、断”结合在一起,还好看吗?

(把江字繁化后的效果)

显然,在右上角的对比呼应没有了,整方印成了从左上到右下一个“曲尺状”的密实,这方印里的“岸、千、尺”三字会觉得无比压抑,整方印轻重失衡了。我们今天临的这一方汉印“执法直二十二”同样是密处三字形成“曲尺状”,为什么就不显得失衡呢?显然,这是因为疏处三字同样也是“曲尺状”的,疏处的“红”足以对抗密处的“白”,疏密、聚散、虚实之处的另一种审美效果:”轻重“,是合适的,是平衡的。而这里所谓的”轻重“其实与上面谈到的”疏密、聚散、虚实“是基本等同的审美关系。这当然也是邓石如章法思想“疏处可使跑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的实例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邓石如的“疏处可使跑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也罢,赵之谦的这“一聚一散”也罢,都不是这些大师凭空独创的章法原则,而是汉印章法中剥取、提炼出来的创作思想,并不是他们的独创。我们临汉印作业的第一方是这方“三封左尉”:

(汉印“三封左尉”)

汉印作业的第五方是这方“淮阳王玺”:

(汉印“淮阳王玺”)

汉印作业的第七方是这方:“弋居丞印”:

(汉印“弋居丞印”)

“三、王、弋”字天生字形疏,笔画少、重量轻,汉人不做处理,章法上已经有了疏密对比,他们就听任自然,不去强作改变,因此我们说,汉印章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笔画繁简自然,“繁者任其繁,简者任其简”。不需另作处理,这种对比关系由于字形原因,天然存在。古老的汉人采用了自然主义法则。到了汉印作业的第九方:“朔宁王太后玺”

(汉印“朔宁王太后玺”)

汉印作业的第十方:“广汉大将军章”:

(汉印“广汉大将军章”)

在这两方印里,我们已经开始接触“大”字字形上的变化,即在字形的本来面目基础上,聪明的汉人又缩短了“大”字的左右两笔,使“大”字字形更加稀疏,形成更强烈的对比关系。

到了汉印作业的第二十七方:“太医丞印”

(汉印“太医丞印”)

我们又把改动笔画粗细的观念加了进来,“太”字字形本来简单,又缩短强化了左右两笔形成更大的红地,但在“医”字的处理上,又细化了笔画,使之与“太”字在地位上形成对等的地位,在疏密上又形成强烈的对比。

今天的作业我们又拉入这方“执法直二十二”其实,这些因素都在这一方印中集中体现,在临摹过程中,除了刻画基本的笔画精准之外,还要注意这些章法上的重要因素,不断强化章法概念。

(0)

相关推荐

  • 印章技法讲座 | 印章章法分类(六)

    从虚实分之留空法 留空,是指印文字画之间以及印文结体之间留出的空白.空,应是虚的范畴.实际上,空与密.实与虚两者的程度不同.虚系指印面上文字笔画少与疏处,空则是指印面上完全没有笔画的地方.如汉印&qu ...

  • 究详探微 | 秦印的学习与创作(上)

        秦印构成形式浅析     秦印是中国古代玺印形式从无序到有序演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以鲜明的界格形式独立于战国玺印之林,并渐次以规范印章文字的方式奠定了汉印秩序化的基础,最终联袂汉印形成了人所 ...

  • 印章技法讲座 | 印章章法分类(三)

    从虚实分之上虚下实法 上虚下实之印章,从古到今不胜枚举.近辑录前人佳作妙构,以供赏析.就总体艺术效果论,与上实下虚之法刚好相反,其印章之印文重心下移,下部印文紧密,笔画繁多,结体密实:上部印文笔画简少 ...

  • 吴昌硕篆刻及章法,赶紧收藏!

    吴昌硕篆刻及其章法 平而不板 吴昌硕篆刻作品中,大多是方正之形的印面.方正之形,容易给人造成平稳.正大.厚实.安定之感,但同时也易产生呆板.沉滞.乏味之嫌.印章中的用字,历来印家都主张从汉印入手.汉印 ...

  • 汉印作业第111方:说说篆刻章法中的“呼应”

    今天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11方,还是新莽官印,就是这一方: (汉印军司马丞印) 在前100方里有同样内容的新莽印,但不是同一方,同样的2.2厘米宽,2.3厘米高.较传统的汉印.秦印稍稍小一点点.临摹时仍 ...

  • 汉印作业第103方:说说篆刻临摹中笔画的收起笔

    今天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03方,依然是西汉官印,是这一方: (汉印"渭成令印") 渭成令印,西汉官印,2.3厘米见方,老规矩,临刻时,请选择相应大小的石料,尽量不要改变印面的大小,保 ...

  • 汉印作业第120方:布局稳定与笔画协调

    今天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20方,就是这一方: (郎中户将) 这方印印面内容是"朗中户将",所谓户将,指汉代掌管宫门的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有车.户.骑 ...

  • 篆刻汉印作业第119方:印面元素的观察与调度

    今天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19方,就是这方: (骑千人印) 本图选自<中国篆刻聚珍>汉官印一册,原书并未标明具体时代,查资料也暂时查不到尺寸,好在我们临汉印也有一段时间了,对于尺寸,可以约略放 ...

  • 篆刻汉印作业第118方:玉印带来的启发

    今天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18方: (赵安) 这是一方玉印,印面文字:赵安,原印大小2.2厘米见方,可选用2.5厘米见方石料完成,削边处理后,达成原印大小. 在前100方作业里,我们接触过接近10方玉印, ...

  • 汉印作业第117方:汉印临摹中理解直线与斜线的细节

    今天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17方,就是这方: (巧工司马) 这是一方十六国官印,印文是巧工司马,2.4厘米见方,选用2.5的石料,削边处理后,达成原印大小. 这一方印中四字字形相对简单,是临摹汉印中的常用 ...

  • 汉印作业第116方:汉印临摹中交叉笔的处理

    今天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16方,就是这方: (吴房长印) 印文:吴房长印,东汉官印,2.31厘米见方,选用2.5的石料,削边处理后,达成原印大小. 今天额外说说汉印临摹中的笔画交叉处,广义的笔画交叉,指 ...

  • 汉印临摹作业第114方,说说汉印中汉字笔画与字形的方与圆

    今天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14方,就是这一方: (汉印部曲将印) 这是一方东汉官印,同内容的东汉官印非常多,这只是其中的一方.大小是宽2.35厘米,高2.32厘米,基本上是典型的汉印大小.选用石材可以用2 ...

  • 汉印作业第113方,篆刻的笔画交待要干净

    今天发布汉印作业的第113方,就是这方: (汉印:武阳亭侯) 这是一方东汉官印,大小是2.31厘米宽,2.25厘米高,临摹选石还是老规矩,可以用2.5厘米见方的石料,因为这是一方刀感强烈的印章,选用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