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会的记忆宫殿
问起记忆宫殿是什么?只要对如何记忆做过研究的,都知道那是一种记忆术。《利玛窦的记忆宫殿》与这个记忆术有关系吗?如果以为这是一个利玛窦如何利用记忆术来学习神学的,那可就错了。因为这么一个美丽的误会,我买回了一本关于横跨欧亚传教历程的著作。
1
传教士跨越地域,追求的是什么?
在过往的教育中,传教士留下的印象无非是:列强的前足,带来文化也带来危险。他们背后代表的是权力与欲望。若是说他们带着信仰而来呢?多半我会嗤之以鼻,信仰说得未免好听。
但事实上也许我们弄反了因果关系。并不是因为传教士想获得权力与欲望才作为前足而来,正相反他们为了信仰而选择依赖政治力量。他们来到东亚确实是为了传播信仰,只是他们不得不依靠国王的力量,为国王做出些贡献,谋求一个传教机会。
从结果上看,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无法否认传教士、国王之间的关系丝毫不能动摇这些国家在东亚的行为。毕竟在欧洲,教会与国王之间的博弈总是摇摆不停,然而在航海时代的背景下,国王拥有海外殖民地时,教会自然需要跟上步伐——将上帝的荣光遍布各地。这是对教会势力的贡献,于国王而言是归化属地的手段,何乐而不为?至少在财力方面的支持,国王把握着主导,没有国王的资助,传教士只有自行解决资金问题。
利玛窦在东亚期间就经历过资金的窘困,同样也经历过资金的富足。传教士们涉足商业来获得不小的利润,一部分作为传教事业的基金,另一部分作为税收上缴。传教士拥有资金后做了什么?建造教堂、医院,翻译印刷福音,购买一些与宗教有关的礼物,全都围绕着上帝的事业来分配。
每一件事都是善事,可是这些传教士是否真的平等对待这些受洗的人呢?并不是,正如教会内部有着国家之间的歧视,对于印度人、黑奴、亚洲人,他们内心可能是不屑一顾的。可是为了上帝的事业,他们退而求其次。在他们的书信或某些规则上,可以看出这种蔑视。用现在的话来说,为了完成每年的KPI,抓人头凑数吧。
所以说为了信仰这么纯粹的理由,能不让人怀疑?事实上,利玛窦传教的理由就是这么纯粹:忍受了凶险的航行,熬过了各种磨难,他始终期望自己成为万历皇帝的告解神父。这个支撑着他的信念,让我看不懂却又有些动容。信仰的力量如此之大,可以让一个人意志坚定一路走来,始终记得初心,数十年在为此努力。
追求信仰,是值得尊敬的,即便无法理解宗教之于利玛窦的重要,更何况利玛窦是一个聪明又略带自傲的人。
2
利玛窦眼中的中国人
利玛窦很聪明,他敏锐地意识到用欧洲的一些小玩意可以引起权贵的注意,这是一个有利于打开中国权贵圈的方式,进而为传教事业做出贡献。然而在愈来愈多的交往中,他发现中国人更多仅仅是对小玩意的好奇喜爱,对于天主教的热忱就没有那么高。
当然小礼物不是唯一的方式,当他了解到科举制度对文人的重要性后,他就将记忆术堂而皇之地拿来用一把,煽动文人对它的狂热,最后引导他们信仰基督。文人学子期望用他的记忆术来帮助自己应对科举制度。对于这些文人而言,利玛窦过目不忘非常神奇。可是记忆术运用并不简单,甚至会愈加复杂,对想象力要求更高,坚持下来的几乎没有。甚至有人赞誉记忆宫殿,但却认为想要学会很难。
最初利玛窦来到中国,看到中国人对佛教的热情,一度他将自己的装扮向僧侣靠近,在了解到僧侣实际的社会状况后,他果断地改变了策略,以免传教士的声誉受到损害并妨碍教会的形象建立。
阅读四书五经,学会中文,用中文撰写福音、为天主辩驳的论文,他越来越清楚中国人与当时明朝的局势。与宦官间的交易,帮助他更快地进入宫廷,哪怕只是几面之缘。
相对于中国人觉得利玛窦是个稀奇的存在,利玛窦对中国人的观察十分客观。他觉得中国人对于宗教总是不那么清晰,文人阶层倾向于以儒家思想价值为指引,普通阶层对宗教则十分混杂,更像是实用主义。
他始终觉得天主教的某些教义还不适合在中国传播,也很难解释成中国人可以理解的内容。比如耶稣受难的画像,在中国人看来就是不吉利甚至是邪恶的。又比如圣母像最终被混淆为观音,或者被误认为为天主教的神就是圣母。这些都阻碍更多的内容传播。他低估了中国人同化的能力,过高地估计了天主教被接受的形式。
3
利玛窦的传教事业
这样的判断非但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反而愈发坚定他的事业。利玛窦是来传教的,当他发现中国境内有儒释道的存在,他期望能够借道用一把。却发现这是走不通的——相似的概念可以获得亲近感,却无法说服别人。
他又发现伊斯兰教、景教、犹太教时,想着将它们混淆起来,先使这些人接受。同样这是一条不怎样的道路,景教、犹太教的来访者是来寻根的,甚至是希望利玛窦加入他们……幸而他是坚定的信徒,怎可背弃主?
在这样的夹缝中获得天主教的立足之地,渐渐总有人听从他们的语言。他的结交并不是毫无用处的。无论是反驳他的人,还是赞赏他的人,都是他传教事业的助力。这样的经营最终让他中国的同伴渐渐增多。
4
记忆宫殿
这本书的特色是全书每章开头都会描述记忆宫殿中的一个场景,这些场景都是利玛窦对中国传教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每一个章节都着重于某一个方面,同时联系到天主教的某些内容,从政治到经济,从人文到民俗,横跨东西文化,差异与相似信手拈来。
于宗教、政治有兴趣,可以一读,甚至做一次深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