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添强文章|杖头木偶与布袋偶的历史辉煌与变迁|世界偶文化系列文章(二)

👆发现更多世界木偶资讯

杖头木偶历史辉煌、布袋偶从街头到殿堂

世界偶文化系列文章(二)

文/王添强

杖头木偶历史辉煌

中国舞台表演有一个好特别的习惯,就是人戏表演与偶戏表演互相模仿,交替学习,例如现代戏曲的出将、入相,明显来自提线木偶避免混乱的出场规律。

由于提线木偶有脚步的动作,加上娱乐性,由躲在幕后的人说出很多讽刺时弊的话题,深受当时群众欢迎,所以成为模仿对象。充满讽刺时弊的缅甸提线木偶就保存着中原提线很多遗传基因。

所以,古代很多人戏、戏曲表演,都刻意模仿提线木偶动作,增加娱乐性,最明显就是武将踢战袍的步行动作,正正就是提线木偶行路的基本动作。

人学习提线木偶渐渐受到欢迎之后,风水轮流转木偶就重新学习受欢迎人戏角色进行表演,成为一时之风尚。杖头木偶明显就是学习人类舞台戏曲表演的品种。

广东粤剧二十世纪初到二战前,还是停留在阴阳班,就是一个混合人戏表演与杖头戏偶表演的体系,一个戏班又能演人戏又能演偶戏。

人戏、偶戏同班,可能是原始发展的情况,后来才慢慢分途发展,至今湛江地区人戏与偶戏,依然有混合存在的痕迹。他们两者之间的音乐,表演步法,及演员指挥现场音乐转换的暗号(手影),都是差不多一模一样。

杖头木偶由下而上以木杖与手杆操控木偶手部进行表演,东南亚也有。其中印尼爪哇是世上礼仪祭祀戏偶代表,源自日间也需要表演,而传统皮影办不到,才慢慢由皮影演变出杖头木偶。

后来,杖头木偶传到西方,可以算是西方世界最年轻的木偶品种。按美国康州大学木偶学院从文献研究中发现,应该是1775年从广东传到奥地利皇宫,之后传至俄罗斯及东欧。

杖头木偶拥有仿真写实表演的技巧,与俄国写实话剧理念吻合,二战前后至六十年代曾经是当区戏偶舞台主流。六、七十年代,杖头木偶表演的手法,开始应用在电视上,加上布袋偶开合咀巴技巧,成为“开口偶”,疯魔全球,芝麻街正是当中的表表者。

杖头木偶原应该属于亚洲的木偶品种,更可以理解为属于中国,能保存理应十分重要。杖头木偶文物保存研究最好的一批专家,首推马行知老师与一众广东省木偶剧团的退休老专家。

另外,西安董考义老师及严老师系统,也是重要大师,西安表演方法与广东有点不同,就是手签不是从下而上,而是后向前,倾斜操控。

还有,源自三泰地区的杨州、上海木偶。而北京的中国木偶剧院的技艺来自附近锦州,因为与东欧交流,创作“枪把”控制杆杖头,戏偶才有了腰部动作,控制更易,动作更美观。

四川南充真人大小的杖头大木偶,及由人戏转换而成的变脸杖头也是一绝。

广西木偶剧团原先是来自广东五华的客家提线木偶,后来从北京学艺后,才加入成杖头木偶家族成员。

广州的叶氏家族是杖头木偶雕刻世家,脸庞纯朴真实,风格独特,成为广东大戏戏偶头部的标准形象。

布袋偶从街头到殿堂

布袋木偶无论东西方,最早出现的时候,都是属于街头表演,大部份时间都是一个演员背上一个舞台,穿州过省的单人表演。

无论是中国北方的扁担戏,以至广东地方的鬼仔戏,英国的潘趣先生,法国、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西班牙、葡萄牙,以至古巴、南美及世界各地,都是一个戏台,一双手,两只偶同时表演,走遍世界。

偶身躯干最细,但雄踞世界,是世界每一角落都存在的木偶戏种。虽然小偶足迹遍布世界,但反而是最迟剧院化发展的品种。

五、六十年代,漳州把传统折子戏带到欧洲,杨胜大师带同陈南田师傅及李伯芬师傅扬威海外,获得众多西方文化界的另眼相看,由东欧,以至于法国。成功在外,布袋戏光荣地进入剧场。

平行时空,海峡对岸的台湾因国民党政府为了管制街头人群聚集,强迫街头布袋戏进驻戏院,由免费街头表演发展至购票演出,剧团必须要各显神通有所改变。

精彩动作,内功、掌风、轻功,武侠打斗成了吸引观众入场的板斧,为了增加刺激,电光花火全部用上,“金光戏”由此诞生。

金光布袋成了观众宠儿,后来更由剧场走进电视箱,成为台湾民众的共同回忆。两岸布袋木偶因不同的原因,在艺术殿堂站稳阵脚。

西方布袋因其节奏之明快而吸引儿童,成为 20 世纪初,与提线木偶一样,共同在剧院给儿童观赏的另一主要表演种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