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我们小时候,为啥不怕冷?

01

多年前,我在作文里写道:北风猛烈地吹过村庄,窗户上的薄膜,“噼里啪啦”作响,风还从门缝里挤进来......

70后的我们,多半出生在贫寒的家庭,老家在农村。在城里出生的人,虽然家庭条件好一些,但也不会很宽裕。

在城里出生的人,小时候多半有糊火柴盒、废品拆解、踩单车等经历;在农村出生的人,放牛、砍柴、插秧、割稻子、喂猪等农活,都干过。

小时候的冬天,很冷,但是我们不怕冷。

02

忽而回头,童年的生活依旧历历在目。

冬天来了,一场冷雨一场寒。家住南方的我,开始准备过冬的衣服。

那时候,我对衣服丝毫也不挑剔,或者说我根本就没有挑剔的机会。我们三姐弟之中,我是最小的,上面有哥哥姐姐。我的衣服,多半是哥哥姐姐穿过了之后的。

有一年冬天,母亲把一件灰色的棉衣拿给我:“这件衣服,还不错,就给你了。”

当我穿着棉衣去学校的时候,忽然发现有同学在背后指指点点。

原来,我的棉衣上面,有一朵不太起眼的玫瑰花。虽然玫瑰花不起眼,但说明了衣服是女式的。

回到家,我把棉衣脱下来,“丢给”了母亲,然后穿着单薄的卫衣去上学。

夜里,母亲把棉衣上那朵玫瑰花剪掉,缝补好了,再一次把棉衣拿给我。

天真的很冷,我不得不把棉衣穿上。“面子算什么、嘲笑算什么,保暖才重要”,我真的是这样想的。

70后的我们,因为“不挑剔、没得挑”,冬天总是能够穿暖和。好几件旧衣服穿在身上,我们的身体就暖和多了。

03

上学的时候,我们怎么取暖?

上学的时候,每个人都提着一个火笼去学校。把火笼放在课桌下,周围的温度就升上来了。手冷了,就把手伸到火笼上面,烘烤一下。

当然,火笼也不是万能的。上完一节课,有可能火笼里的炭火就熄灭了。

课间十分钟,大家都提着火笼,在教室门口“甩火笼”,也有人朝着火笼使劲吹起,让火苗尽快旺起来。

因为“甩火笼”,闹出了很多搞笑的事情。比方说,火笼甩到半空中,忽然“哐当”一下,就掉下来了,或者火笼里的草木灰甩出来了;吹气的时候,草木灰飞起来,把脸变成了花猫脸;炭火有时候会火星四射,把衣服都烧焦。

课间十分钟,我们还可以通过跳绳、单脚跳、推挤等方式,让自己浑身变得暖和。

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室里也会有火盆。一盆火,放在课桌之间,四周的同学,都可以感受到温暖。下课了,大家都可以围坐在火盆旁边,一起取暖。

04

小时候的我们,有太多的童趣,赶走了寒冷。

70后的人,有没有煨过红薯?有没有烤过花生?有没有放过鞭炮?有没有赶过牛?

我们找来很多柴草,然后点燃了,堆成了篝火。一大群人围在篝火旁,一边聊天,一边烤火。

把红薯丢进篝火里,用草木灰盖好。

隔一会,就能够闻到红薯的香味了。当一个滚烫的红薯放在手心的时候,特别温暖。

如果火势太猛了,红薯也会被烤焦,一半是焦炭,一半是热气腾腾的红薯,那也是别有滋味的。

下雪了,我们根本就不怕冷了。

把家里的木凳拿出来,翻转过来,放在斜坡上,就变成了“雪橇”。人坐在“雪橇”上,顺着斜坡滑下去,然后拿着木凳,跑上坡顶,浑身都在冒热气。

打雪仗、堆雪人,都是我们最喜欢的事情。

有时候,抓一团雪,悄悄放在同学的脖颈里,引来一阵哄堂大笑,引来一阵追闹。

当然,还有跳皮筋、扳手腕、攻城、捞鱼......都成为了我们驱寒的方法。

只要运动起来了,冬天就不冷了。

05

小时候的我们,因为“嘴馋”,所以不冷。

有货郎摇着拨浪鼓,走到了村子里。我们跟在货郎身后,看着篮子里的糖粒子,馋得流口水。

有做爆米花的老爷爷,在村口堆起了篝火。爆米花机在篝火上慢慢摇,我们围在爆米花机旁边,一边烤火,一边等待爆米花。

老爷爷说:“大家让开了,让开了......”

爆米花机“哄”的一声就打开了,爆米花都冲进了大袋子里。

老爷爷说:“来,每人一颗爆米花,尝一尝,待会让大人来做爆米花。”

下雪的时候,我们拿一个大簸箕出来,把簸箕翻过来,放在雪地里,下面用木棍撑起来,还放一些米糠,木棍上面系一根长绳子,“机关”就做好了,静待小鸟“自投罗网”。

冬天的时候,还可以去挖草根。一些草根,吃起来甜甜的,心也变得暖暖的。

父母也会在农闲的时候,做一些红薯片、油糍粑、糯米饭、酸枣糕等。父母做好吃的,我们就守在旁边,再冷都不怕。

70后的我们,小时候为啥冬天不怕冷?

小时候,我们那么单纯,虽然家里穷,但是父母力所能及地让我们吃好穿好,这份关爱,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小时候,我们的生活有乐趣,村里有玩伴,每天都活得很快乐,把寒冷忘掉了。

小时候的生活,一点都不累,也不复杂,简单就是幸福。

一晃,我们就是奔五的人了,还有的人已经五十多岁了。

童年似乎就在昨天,但是回不去了。

只有记忆深处,涌动着温暖的画面,无法抹去。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