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之道

道家是中国本土诞生的最重要的代表哲学和智慧的流派之一,了解道家最主要的人物——老聃、庄周,这两个圣贤的哲学思想和智慧,对我们发展和传承文明,增进智慧,有莫大的帮助。

学史可以明智,鉴往而知来;学哲可以增慧,成己亦成物。

下面就介绍一下他们的哲学精神思想和智慧。

一、老子之道:

《汉书.艺文志》把老子之道称为“君人南面之术”。具体内容为: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这五句话概括道家,比较准确。

第一句,“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道家祖师是东周史官老聃,职位是掌管天文历法。在商代的时候,太史执掌演示天命的《归藏》,也就是天文、历法,当时,天文、历法就是天道、天命,天道就是太阳东升西落,昼出夜入,四季循环,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重复性,人力可以预测,比如预测明年什么时候圭(gui)影最长,什么时候圭(gui)影最短,哪一天是冬至、春分、夏至、秋分,诸如此类自然规律,但人力无法改变它。

人运却有极大的非规律性,非重复性,很难预测,所以除了尽量预测它,还要竭力干预它,设法改变它。所以商代的时候,太史和太卜分别掌管“天命”和“人运”两套预测系统,它是两分的,道家的术语称之为“天人两行”,这不好,必须使之合一。就是使之达到“天人合一”。

所以,就有了:从伏羲,到《连山》,到《归藏》,到老子开创的道家,主张“以人合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注意,是以人合天的天人合一,而不是儒家后来扭曲的以天合人的天人合一)。其实,这也是道、儒两家的主要区别之一。

从黄帝,到唐尧(或者说尧舜禹),到《周易》,到孔子开创的儒家,主张“以天合一”。显然,在这个方面,儒家认为人比天大,天应该顺应人,这明显是错误的一种体现,但传承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太多太多的儒家儒学子弟认为这是对的。

所以,包括儒家在内的很多学说奉持的人本主义思想是错误的,不妥当的,甚至很荒谬!

第二句,“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是讲一个道家主张人道效法天道,是否效法这将会影响朝代的成败、存亡、祸福。

所以君主治国,必须遵循第三句。

第三句,“秉要执本”。君主治国,如何秉要执本呢?

第四句,“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最后,第五句,是对老子之道的一个定义概括:“君人南面之术也。”

老子之道的宗旨和内涵可以张远山先生曾经将其分为七点要义概括:

①,扬柔抑刚。老子“君人南面之术”的核心,就是“柔弱胜刚强”。

②,负阴抱阳。《老子》一书中所讲的阴阳的关系,《老子》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段话详细地说,“道”就是“无”,非物质的抽象规律,主宰万物的最高存在,并非不存在。“一”,就是内含阴阳却阴阳未分的浑沌元气,就是太极图所示。“二”,就是浑沌元气分出阴阳二气。“三”,就是天地人三才,所以伏羲八经卦,每一卦由三条爻(yao)组成。“万物”,就是“六合”,六合是道家概念,儒家没有,只有道家讲六合之上的天道,所以有“六合之内”、“六合之外”的概念,伏羲六十四卦的六爻,就是表示六合,因为天道主宰六合里面的天地万物。“冲气”,就是阴阳二气相冲,只有“负阴抱阳”,阴阳二气才会相冲而和,如果“负阳抱阴”,阴阳二气就会相离而不和。阴阳二气相冲而和就可以生长万物众生,乃生之道。“负阴抱阳”的阴阳二气,转换为伏羲的卦象,就是坤卦居上、乾卦居下。(换成看太极图图示就是代表阴的黑色太极阴鱼重心居上,代表阳的白色太极阳鱼重心居下。)

[注,伏羲泰卦,即为上坤下乾,坤代表天,乾代表地,天柔地刚:天上的坤卦阴气往下走,地上的乾卦阳气往上走,天地之气才会相交,阴阳二气才会相合,合气创生万物众生。乃生之道。

与之相对的否(pi)卦,上乾下坤,天上的乾卦阳气往上走,地下的坤卦阴气往下走,天地之气不会相交,阴阳二气就会散气/散开,不能创生万物,乃死之道。]

③,扬泰抑否。《老子》原文:

扬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大”是“太”的简写,“太”是“泰”的简写,所以“大象”就是“泰象”,“安平泰”就是“国泰民安”。

④,扬正抑奇。其实也是扬泰抑否。《老子》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意思就是以泰道治国,以否术用兵。“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太平的时候,生活生存的时候,用泰道。用兵的时候,战乱的时候,暂时用否术。所以,泰道是“常道”,否术不是“常道”。所以古代大多是左文臣右武臣,左吉利右凶丧,左尊右卑,之类。当然,古今因为朝廷中使用道儒学说的变化也有发生过多次变化。

⑤,人道效法天道。遵循泰道。因为天地之道是天柔地刚,所以君臣之道也应是君柔臣刚。

所以,自古以来,君王(包括实际上执掌朝政的女性)有时自称“寡人”“孤家”“哀家”“孤”,这是在言语中践行“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君王只有自损,才能自益,因为这是天长地久的泰道,如果君王自益,就会自损,这是不能天长地久的否术。

⑥,君术四境,太上无为。《老子》原文:

第一境,是“太上,不知有之”最高。上古圣王遵循泰道,“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对国家实行无为而治,民众就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民众不必要知道人间的君王(假君,人类国度中那些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谁,只要知道天上的君王(真君,也可以指代天地自然的存在和规律)就行。

第二境,是“其次,亲而誉之”,就差一些。民众未尝未必想知道人间君王是谁,君王扩散自己,某些意义上就是强迫民众知道他,这种境界已经走向了“否术”。(就类似于当今的新闻联播天天播某些内容、标语处处打旗号之类!?)

第三境界,是“其次,畏之”,更差一些。这种情况民众不再内心亲近、赞誉君王,此时这种君王已经强化了否术。

第四境,是“其下,侮之”,最差,最低。民众对君王极其不满,咒骂他,这种君王已经到了否术极端。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大多基本上走过了这四个境界君王治国的阶段,个人认为,目前我国处于第二阶段。

⑦,无为无不为。老子主张君主顺道无为,臣民循德无不为。

《老子》一书代表了老子之道的核心哲学思想和(主要包括政治和人生)智慧,《老子》“君人南面之术”的主旨,是扬柔抑刚、扬泰抑否、扬正抑奇。核心内涵,就是从“天柔地刚”引出“君柔臣刚”的哲学智慧。

总结一下,《老子》之道是伏羲泰道的升华,泰道是“生生之道”,故“以泰治国,以奇用兵”。

“无为无不为”的教育对象是君王顺道无为,臣民循德无不为,《老子》是政治圣经,庙堂正道,主张君主使用泰道顺道无为,用弱行柔。

中国历史历来都是否极泰来,这符合了老子之道的哲学分析和思想。所以,泰道是一种遍在永在的永恒适合的一种天地客观规律的阐述。

二、庄子之道:

老子、庄子是道家两大代表人物,一祖一宗,老子是道家祖师,开创者。庄子是道家宗师,道家集大成者。所以老子、庄子的思想有同有异,有继承有发展。不同之处主要取决于老子与庄子所处时代背景差异和环境对特定思想的适应性。

老子之道是群体政治哲学,这种哲学思想虽然超越了小年政治,但是还在君主制度的屋檐之下,顶多是希望屋檐宽一些,屋顶高一些。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君主制度就会被淘汰。而庄子的个体生命哲学,不仅超越了小年政治,而且超越了一切政治制度的优劣,超越了任何政治环境,而是让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种政治制度下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那么,庄子之道核心是什么呢?

可以说庄子之道是内圣外王之道。

庄子之道的三大要义:

①,顺应天道。顺应天道对应于“内圣外王之道”的“之道”,此道就是天道。

为什么要顺应天道,因为天道遍在永在,人道应该效法天道。

②,因循内德。对应于“内圣外王之道”的“内圣”,庄子认为,假如君王不遵循泰道,那么民众就必须自己走出屋檐,因循内德。

为什么需要因循内德?

因为天道绝对,物德相对。天道遍在永在,是绝对之“是”,庄子称为“万物之所同是”。而万物都是天道所生,但天道生出来的每物都不一样,因此没有一物是绝对之“是”,万物众生,都是相对之“是”。既然物德是相对的,所以一个人不能臣服于另一个人,不能被另一个人奴役。

由于不能被另一个人奴役,所以,不畜樊中,逍遥自适。以德为循,自适其适,义(也通“宜”)设于适。就是说自适才是“义”,适人是“不义”,只有“自适其适”才是天地正义。

个体“顺应天道,因循内德”而达到的终极目标就是“尽其所受乎天”。也就是自我实现。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自我实现这里不是指升官发财之类的世俗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而是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傲睨于万物”,这才是不受屋檐的高度宽度等限制,而自适其适。

因循内德就是“不(因为外界环境、感官、是非、美丑、高低、贵贱、贫富等)内变”其真德,而达到“忘适之适”,无往而不适的至适。

③,因应外境。对应于“内圣外王之道”的外王。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庄子这里讲的内圣外王跟儒家的内圣外王含义不一样。

庄子认为,“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就是说天子与我是一样的,天子是王,我也是王。天子这个庙堂之王,奉行群治之术,想要统治别人,奴役别人。我这个“王德之人”,遵循自治之道,不想统治别人、奴役别人,只想因循内德,逍遥自适,尽其所受乎天。

上面就是庄学三义,庄子之道的三大要义。

庄子把求道或者学道分为四大阶段:

闻道

悟道

行道

成道

简称“闻悟行成”。

比如,没有听说过庄学三义就是没有闻道,听过后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就是没有悟道,闻道悟道之后就要行道,成道。

如何闻道悟道行道成道呢?

这就要说到庄子的生命四境:

最高,至知,代表对天道、人道的至知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知是怎样的状态?表现为“至人无己”,就是不强加于人,不奴役于人、“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不去跟随追求那种像倚待庙堂,在“屋檐”(指局限)下生活的那些所谓成功人士的追求。

其次,大知,就是对“道”,天道、人道的认知较高,但没有达到至知。

再次,小知,就是对“道”,天道、人道的认知稍微有一点。

最差,无知,就是对“道”,天道、人道的无知。

[注,《子华子》养生四境把人的境界分为:全生为上(自适其适者),亏生次之(适人之适者),死次之,迫生为下(役人之役者)。]

领悟了庄学三义和庄子四境,已经是“至知”,但还不是“至人”,因为知以后,还要行。(或者说还要边知边行!)。知而不行,知行分离,就像人格分裂,天人交战,就不是至人。从至知到至人,还有九个阶梯:

先来说说在成为至知之前需要经历的九个阶梯,分别是:

副墨之子,指读书之时抄书,写等。

络诵之孙,去细读,诵读,记忆等。

瞻明,除了读书,还需要去亲眼看天地万物。

聂许,就是用耳朵等感官去听。

需役,就是感官之后去感悟感受天道,服天道之役,“尽其所受乎天”。

寓讴,从古人,别人之处重新认识天道,比如从古人那里进一步对天道的了解、领悟和继承古道。

玄冥

参廖

拟始

这三步是指先于古人、别人的天地之始,回归去认识遍在永在的天道之初,因为天道在人类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

总之,闻道不易,闻而悟之更不易,闻悟之后行之成之更是难中加难!

《老子》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从至知到至人的九个阶梯:

成道九阶实际上就是包括了闻道之后的悟道,行道,成道。

其中悟道之后的精神变化、精神升华、精神超越。

外天下,就是认为天下都是身外之物。就是不做世俗的君王。

外物,就是认为物质财富也是身外之物。超出基本需要的身外之物越多,越容易为物所累。

外生,就是认为自己的生命也是天道所生。也是身外之物。

上面三个外,指的是身外之物中的权力、功名、财富,甚至包括自己生命。

朝彻,领悟了上面三个“外”,就是一朝通彻,开始领悟真道。

见独,就是窥见《老子》所说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的天道。

无古今,就是说领悟真道,明白天道的遍在永在等时空规律法则的真谛。天道是大年之道,人道是小年之术。小年之术,古有今无,今有古无,中有外无,外有中无。而天道遍在永在,超越古今中外,这才是真道。

入于不死不生,就是说一旦窥见遍在永在、古今永存的天道,就会明白天道也在自己身上,就会与天道同一了,所以,此时只有天道是不死不生的,万物都有死生,包括天地。

(这是闻道之后的精神升华。后面就是行道,成道。)

撄宁,就是不受外界干扰影响。外界来“撄”,内德要“宁”,庄学叫此中状态为“泰定”,佛学叫“禅定”,俗语叫“淡定”。

撄而后成,就是达到了从此以后一直不被任何外界之“撄”而保持“宁”,就是永远宁定。这就是“撄而后成”。善始善终,才能功德圆满。

这就是从至知成长为至人的成道九阶。

庄子之道(指顺应天道、因循内德、因应外境、自适其适)是超越了老子的(群体政治之道)的一种个体自治之道,是一种个体生命的进化之道。

它超脱于任何政治制度,从至知到至人的个体生命逍遥自适之道。追求终极自由之道。

庄子之道是与天道一样,遍在永在的,遍在于中国文化发展之中,也可以称之为文化圣经,江湖正道。

三、总结一下:

老子、庄子之道博大精深,时间的流逝不影响我们一起学习借鉴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空在天道下永恒,也许月光曾把古人的汗水和努力思索的身影带到了今天,这需要我们仔细觉悟与感知。

时空的缝隙不会阻挡古今中外所有人共同对真理和智慧的探求,对生命和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或许我们是穿越时间长河的同道中人!

老、庄之道,有很多可以让我们吸收采纳的智慧精华,也自会有其缺陷。因为他们都是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哲学和智慧精神思想的缩影,在某些方面受限制于其人的思维能力、人类个体自带的独特本性、历史的局限性,精神意识思想和知识层面的不全面性等因素,也还有一些不科学性或者说很难将其现代化的某些方面。

本质且实际上,无论是顺应天道,遵循泰道,君人南面之术,内圣外王之道,一元论,太极图,等等,还是政治圣经、文化圣经,某种意义上都是无惧小年考验的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和具体形而上学在当今抽象思维实在和应用思维实在的视域与分裂学科学术中,在成己与成物的分流和争议中,在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思辨中,在理性与感性的纠结中,一元论与二元论、多元论的宏观视野下,在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拥护中,在内在与外在的思辨中,在信念与信仰的有无的虔诚下,在灵魂主义与无灵魂观念的视角下,在永恒与短暂的生命思虑中,在幸福与痛苦的初始认定下,自私与无私的论点中,在人性与动物性的分析中,在神性、灵性、人性的感知下,在存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叹息中…………

或许还将继续演绎着“道术将为天下裂”的无法贯彻进行和谐统一的整体性的哲学视域的思想占位的局限性和茫然选择性!如此种种…………

这为后学者们提出来更高的哲学知识素养需求、胸襟与智慧的下限,愿当今与未来继承者能破局分野,开创世间大道之下的重重桎梏,走向广阔无垠的天地。

话说回来,老庄之道虽然有其局限性或者缺陷,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岁月长河的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超然贡献和体现出来的博深智慧,人们尊敬所称的圣贤地位,以及后人在其基础上进行的文化文明传承时的激发的启悟,感悟,思考。

学史可以明智,鉴往而知来;学哲可以增慧,成己亦成物。

作者:夜幕星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