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下穿道路船槽抗浮设计优化

一、基本情况

某线路下穿道既有公路全长420m,路基宽度51m。因路面标高低于最高地下水位,为封闭地下水,采用钢筋混凝土U形槽,共分36节下穿既有道路。其中U型槽底板厚度为0.6~1.5m。U形槽采用C30混凝土浇筑,抗渗等级S8,底板设置直径100cm的抗浮钻孔桩。U形船槽底板顶面设置29cm厚C20混凝土垫层,U形槽侧墙顶厚度为50cm,正面垂直,背坡为10:1。路面排水采用在车道横坡低侧边缘设置截面为0.4×0.4m排水沟通过横向暗涵排至雨水泵房,采用自动抽水潜水泵抽水排入临近河流中。

U形船槽、路面等主体工程完工后,由于雨季实测水位较原设计抗浮水位492.50m高约1.0m左右,造成部分节段U形船槽向上浮动5~6cm,船槽出现上浮现象。由于船槽底板标高每节段均不一致,船槽自重也不相同,故每节船槽上浮高度也不一致,当船槽上浮时,路面也将随其上浮并形成错台状,严重影响道路的行车安全。加之每节船槽上浮高度不同,船槽间止水带将遭到破坏,造成地下水涌入船槽内,形成水塘,中断交通,使船槽失去了它的使用功能。

在相关单位采取紧急降水后,技术人员拟采用路面配重加压、降水、增设直径100cm抗浮桩进行处治,工程造价过千万元。

二、船槽抗浮水位分析

1、地下水位

船槽发生上浮时处于农田灌溉季节,场地四周稻田灌溉蓄水,地下水补给极为充足,现场实测地下水位493.99m,位于自然地面下约0.5~0.8m。而工程场地原为农田和河道,地表耕植土(粉质粘土)厚约0.8m,其下即为透水性好的圆砾及卵石土层。根据现场挖探及对当地村民的调查,实测地下水位是场地最高地下水位。

2、内涝水位

船槽部位原河道由于公路建设改移约60m后顺接原河道。根据行洪论证,河流50年一遇洪水位为492.75m,低于自然地面下约2m。但根据村民反映并实地勘测后发现,河道的最高历史洪水位为495.425m,高出自然地面约0.7m,属内涝水位。

3、船槽抗浮水位的确定

根据地下水位现状,本次处置方案不再考虑原地勘报告492.50m水位,而考虑测得的最高地下水位493.99m和内涝水位495.425m。

1)公路船槽距两叉河仅60余米距离,由于495.425m内涝水位比实测最高493.99m地下水位高1.43m,故若按493.99m的最高地下水位设置船槽抗浮,内涝时势必对船槽结构造成破坏。但若按495.425m内涝水位进行抗浮处治,处治工程规模相对较大,社会负面影响也较大。

2)为有效避免内涝水位对船槽结构的影响,取消船槽原设计中的挡水坝结构,在船槽起终点设置集水沟,沟底出口标高(设为493.6m)高于船槽外两端路面,沟口设闸,当内涝发生时由泵房管理人员封闭道路交通,关闭抽水泵,将集水沟沟口开闸,将地面洪水引入船槽,通过水体自重平衡浮力。在此基础上,将最高地下水位493.99m作为抗浮水位。

三、工程布置

根据船槽所受浮力计算,笔者建议取消破损已完工结构物、路面、工程造价高和不良社会影响大的抗浮桩为主的处治工程方案,而应结合船槽结构形式,道路分4幅,设有3个分隔带的特点,采用抗浮锚杆对船槽进行抗浮处治。且为了避免对路面造成破坏,锚杆布置在道路分隔带内,长8~10m,且为有效提高锚杆抗拔力,锚杆水下注浆采用二次高压注浆完成,单孔3Φ25(HRB400)抗浮锚杆设计拉力取238.6KN(后经现场实验,抗浮锚杆满足设计要求)。

抗浮锚杆正式施工以前,在船槽外两侧布置降水井布置22口,间距18~25m,井深20m,将地下水位降至船槽底板底面0.5m以下而方便锚杆与船槽底板之间的联接、修复、密封等工艺的施做。

图1 最终采用的抗浮工程布置图

图2 锚杆布置结构示意图

该方案经采纳后进行了施做,工程完工多年来,经历了多次暴雨考验,根据监测发现船槽抗浮性能良好,工程造价约为原处治方案的10%,且工程施工期间社会反应平静,没有报废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