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很多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昨晚参加大夏书系线上读书活动,主办方小姑娘告诉我,还有一点费用,让我告知银行卡号。我坚决拒绝,说:“皮鼓是我兄弟,这个费用我不能要。”

还有一点我没说,我在教育部借调的时候,大夏书系的李永梅社长等人不止一次请我吃饭。因为小姑娘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我顺便说了一句,我还是你们社长父亲的学生。

没想到小姑娘告诉永梅了。永梅给我转来北京大学夏晓虹的一篇文章,我这才知道恩师已于6月25日在上海逝世。夏晓虹是陈平原教授的夫人。她是我导师孙文光先生的师妹,也是季振淮先生的弟子。季振淮则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北京的学界是非常注重师承的。

我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眼前老旧的电风扇开到了最大风力,发出刺耳的声音。我拿着手机的手颤抖着,边读文字边哭,我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了先生,想起了师母,我悔恨这几年没有去看望先生。

程老师在做饭,出来看到我怪异的样子,问我怎么了。我断断续续地说:“孙老师……孙老师去世了……”她问什么时候,我说就一个多月前。一个多月前,正是我们在老家给母亲做手术的时候,没想到先生就走了。他没有再回到自己的家乡,也没有回到他最热爱的镜湖。

其实,我并非先生的嫡传弟子,最多只能算是编外弟子。1998年,我通过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完成全部课程之后,还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我的选题是《红楼梦》,因为先生是红学大家,我自然被分到先生名下。

第一次去先生家,我们一行有5人。大家一个个谈自己选题的考虑,先生并不戴眼镜,只有在笔记本上写字时才戴上。他边摘录学生所说的要点,然后逐一给与点评。

当时我在芜湖长江对岸的一所乡镇中学教书,离安徽师范大学很近,所以先生就把我安排在最后一个谈话。因为先生谈得太细致,轮到我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师母就留饭,说吃过饭后再谈。

等吃完饭,先生问及我们乡下的教学情况,农村的风土人情,包括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先生和夫人都极感兴趣。差不多忘记论文这档子事了。师母不断续茶,我和先生天南地北地交流。由一开始拘谨到最后天花乱坠,我在先生不断地鼓励之下,简直忘乎所以,说起我对文学、对北大的了解,很多掌故我也是信手拈来。在先生眼里,一个乡村教师怎么会懂这么多?其实我都是一知半解,但因对自己所说的笃信无疑,自然也有一种力量。

聊到夜深。先生就留宿。师母拿垫子,拿床单,把我安置在先生的书房。先生忍不住,又过来给我看他书房里的宝贝。范增的《史湘云卧芍药图》,工笔画,极为精绝。先生和冰心的合影,当年先生带着孩子去拜访冰心时拍的。特别是曹禺先生的字“清泉石上流”,书赠文光兄。那副字太漂亮了,与先生的名字融而为一……诸如此类的珍宝,堆满了书房。

晚上我久久难以入眠。我就睡在这些文化珍品的旁边,到了最后,竟然感动到想要落泪。我只是第一次见先生和师母,他们竟然如此厚待,不仅留饭留宿,还把我一个陌生人放在这么多珍宝房间里,这是多么大的一种信任。

从此我与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每个周末都到先生家去玩。在朝夕相处之中,我悟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很多做学问的方法。在先生的辅导下,我获得了学位论文和答辩双优秀。

从1998年到2004年,这6年的时间里,我和先生家来往频繁,亲密无间。某种程度上比先生的子女来往更加密切,闲聊时听到先生很多过往。我尤其喜欢先生说老北大的掌故。先生1960年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并担任北大研究生会主席,可谓风气风发。先生师承季振淮先生。北大陈平原先生曾有文章,当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既有固定导师,但也是诸位大先生共同培养。

先生二十八岁就随同导师季振淮先生编撰《中国文学史》,因此能够跟随游国恩、王起、萧涤非、费振刚等先生学习。《中国文学史》中明清两个章节就出自先生笔下。中文系所有学子,谁没有读过这一套赫赫有名的教材。

可能是天妒英才,先生因才华而卓著,也因才华受到伤害。三十多岁,孙先生发表《用阶级的观点看〈红楼梦〉》。对先生来说,这不过是一个研究视角,但没想到此文竟被最高领导看中,登上了《红旗》杂志的头条,先生因此被苏联报刊称为毛派理论家。先生不过是一介书生,哪里知道政治斗争的险恶。或因此文受到连累,后来先生偏安江南一隅,专注于奖掖后进,真正的文章是很少落笔了。听先生说,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中国微型小说主编杨晓敏等人都是先生的学生。

先生是大儒,后来红学不少大家或多或少都受到先生的影响,但先生自己却不想再涉足红学,开始研究起爱国诗人龚自珍,这一来先生又成为国内龚自珍研究第一人。这就是夏晓虹回忆的一“会”一“书”。一“会”是龚自珍诗文学术谈论会,一“书”是《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纪念孙文光先生】夏晓虹|那一代学者的风貌——读《尺素风谊——天光云影师友手札》

每次拜访先生,我都送一束花。有一天先生留我吃午饭,鬼鬼祟祟地把我拉到一边,让我猜猜师母给我弄了一个什么特别的菜。我哪里猜得着,先生偏不告诉我,但他兴高彩烈。到了中午,我才知道,竟然是一盆臭豆腐。先生哪里知道,臭豆腐在我们农村可是家常菜。

从那以后,我每次去先生家就好办了。不再送鲜花,只送臭小菜水。可把先生高兴坏了。程老师后来常常笑话我,给国家一流研究员送臭小菜水,吉利斯世界纪律也要被我糟蹋了。

师母讳名王世芸,和蔼宽厚,温柔可亲,而且气度非凡,颇有吴仪的神采。有趣的是,我和妻子第一次见到师母,两人都脱口而出叫了王妈妈,也许只有妈妈这个称谓,才能表达我们对师母的亲近。师母是形式逻辑方面的专家,但却常常和先生争论文学问题,每每不依不饶,天真得就像一个孩子。

04年先生送了我一本诗集《天光云影楼诗稿》,题了一行字“开东、程媛贤伉俪雅正”。我脱口而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真是好名字啊!先生忙说:“还有一层——还有一层意思。”我们当然知道,“天光云影”正好把孙文光和王世芸的名字镶嵌在里面。我们笑而不语,但却深深感受到先生的伉俪情深。后来才知道先生的书房就叫天光云影楼。

先生有三个子女,他也常常和我说起。给我看他们的照片,说他们小时候的趣事。我有很多家教的观念都来自先生。师母告诉我,吃动物的脑子,一定要给孩子吃,这个对孩子特别好。一直到今天,我们家吃鸡鸭鱼等,脑子都是程老师弄出来给小王子吃。

当时先生的大儿在合肥某家报社工作,女儿在某出版社做主任,孩子的名字是先生取的,叫小房子。我们觉得这个名字妙极了。先生还说过,女儿家吃饭有一个专门的餐厅,他觉得特别好,说过好几次。

其实先生师大的住宿楼很简陋。一直等到小儿在美国读博士,拿了一大笔奖学金,才把家里装修了一番,并且添置了空调等。我当时瞠目结舌,两个大教授一辈子辛辛苦苦,最后还是孩子读书,用奖学金来装修房子,实在太苦了。

小儿是先生的骄傲。当年高考在芜湖首屈一指,顺利考取北大,走在他父亲当年走过的未名湖,不知是何心情。

先生说过他两件事,我印象很深。一是小学时老师上课讲错了一个字,孩子回家问先生。先生将错就错,支持老师的错误观点。我大惑不解,问先生是何道理。先生说,中小学老师每天都在授业,有一点小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我一个大学教授指出老师的错误,一是给老师沉重的压力,二是给孩子一个错觉,这个老师水平不怎么样,不值得尊重。孩子一旦不再信任老师,问题就大了。这就是先生的远见,也是先生的善良。

等到他上了初高中,师大那一条街全部都是游戏室,先生和师母很紧张,常常观察他有没有进去玩。结果一次都没发现。有一次,先生故意激他:“那么多游戏室挺好玩的,你怎么一次都没进去玩?”小儿回答:“爸爸你也太小瞧我了,我怎么可能与那些人在一起玩?玩物丧志,有什么可玩的?”这个回答,让先生和师母高兴了很长时间。

后来小儿发展很顺利,北大毕业之后,又在美国获得了传媒学和经济学双料博士,并且娶了一个美丽的苏州女孩为妻。有一次我们交流的时候,电视正在播放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先生忍不住透露一个秘密,小儿还和张泉灵恋爱过……诸如此类事,我们无话不谈。

1999年,我们认识先生时间还不长。程老师临产,我们选择了妇幼保健院。我有一个表姐,美貌无双,热情客气有礼貌,我们都很喜欢她。后来她嫁了一个商人。那时候很多人都迷信顺产,结果难产大出血,送到医院人就没了。这给我很大的刺激。所以我早早就把程老师送到医院了。

住院多天,到了时间还没生产,我很着急,就打了师母电话,问了师母一些情况。没想到电话刚放下不久,先生就携师母来了。师母穿着一件深红色的大衣,程老师至今还记得。还带了一些小衣服,一件小夹祆,非常柔软。这件小袄小王子穿了很长时间。更感人的是,师母主动拿出两千元给我们应急,防止剖腹产。99年,我的工资只有400多元,2000元还是巨款。虽然当时很穷,但剖腹产的钱我们也准备了,自然不肯接受。师母很着急,反复叮嘱,有困难一定要说啊……

在“说到钱,就无缘”的社会,先生和师母的举动,灼得我眼睛发热。其实那时我们和先生一家还不算很熟。因为信任,还因为他们害怕我们因贫穷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要拿一点钱给我们撑腰。

还是先生和师母的主张,除非万不得已,不要剖腹产。他们的建议是以过预产期半月为界,如果还不顺产那就剖腹产。正好过了半月,我们确定第二天就剖腹了,那一天正好是元旦。结果小王子在夜里11点58分呱呱坠地。

孩子出生了,我们执意要先生和师母取名字,可把两个老人害苦了,白天争论不休,晚上商量到点灯。终于,名字取出来了,叫王启元。先生解释说:“元是元旦出生,而且'元’这个字最大,元气充沛,万物为'元’;'起’则大开大合,有男子汉的气度。另外,从音韵上来看,王启元正好是平仄平。”

我们于是很欢喜,哪个父母不想给自己孩子取名呢?但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让孩子将来接触到文学史时感到骄傲——他的名字是孙先生取的,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正是有这一段复杂的思想基础,我后来开展了一项“感恩父母、亲近父母”的活动,我让所有的孩子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寻找自己名字的来历,然后完成一篇心情文章——《名字里有故事》。目的是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父母对他们的钟爱和期待,结果这项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功。

2004年,我出走江苏,先生和师母在芜湖美食街设宴为我送行,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送别,而是一次深刻的家乡文化的教育。每上一道菜,先生一定会说这道菜的历史来由。

印象最深的是,安徽的名菜臭鳜鱼。据说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回家的路上,与一个朋友结伴而行。经过这个朋友家,受到了他家人的热情款待。特别是一种鱼,非常鲜美。但这个书生吃了之后,反而皱着眉头,闷闷不乐。朋友就问他为何不喜。书生说,人生天地间,不能孝敬父母,反而远游奔波在外。如此美味佳肴,老母亲不能吃到,所以难过。朋友被他感动了,在他临走时,给他特制了一个木桶,里面放了一点水,养了两条鳜鱼,背在身后。

书生日夜兼程,赶到家的时候,两条鳜鱼还是死了,而且发出浓烈的臭味。书生的母亲很感动,,坚决不许扔掉。她说,“孩子,我一点也闻不到臭。”赶紧就用油煎了,突然间整个房子都散发一种异香。一尝,居然味道好到极致,比那一家的还要好吃。

后来放榜了,这个书生考取了状元。臭鳜鱼的菜因此而闻名。一开始店家就让鳜鱼自然发臭,但总觉得腐坏不卫生。后来就用臭小菜水,就是我带给孙先生的那种,把鳜鱼放在臭菜水中沤一下,也能做出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鳜鱼。

先生说一道菜,我们吃一道。我们拼命吃,绝不浪费,全部光盘。我是怀揣着先生和师母的祝福外出闯世界的。因为有先生和师母的鼓励,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也从没有失望过,也不曾被困难所击倒。

只有一次对不起先生,后来我在张家港买了房子,因为没有钱装修,就直接搬了进去。房子是框架结构,又没有门,所以显得不尴不尬。有次和先生通电话,先生问起来,我开玩笑说:“老师,人家是家徒四壁,我连壁也没有。”先生大笑,说:“无妨,无妨。让师母给你画幅画,我给你写几幅字。”我在电话的这头一下就哽住了……

当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第二天一早我就收到画和字了。我记得先生家有一幅小画,先生非常钟爱。画的是江南垂柳,初春未到,杨柳刚刚泛起嫩黄,师母给我画的就是这一副。还有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亲戚,他家有著名书法家傅爱国的一幅字:心远地自偏。先生给我写的那副字就是“心远地自偏”。醒来的时候,我竟然不知道是真是梦。

因为私立学校工作繁忙,压力很大,常常忙得焦头烂额,事实上也不好找先生索取。等到后来我写自传文章《斜风细雨不须归》,忍不住就把梦中这一切写成了实景。“画是写意画,画的是江南栩栩如生的垂柳,'柳’既是江南的寻常意象,又有怀乡思人之义;先生写的是'心远地自偏’,非常朴拙,与陶公的山水田园诗一样的清新如洗。”

后来先生和师母在网上读到我这篇3万多字的文章,狠狠地夸赞我,但因为有这一处失实,我难堪万分,又不好解释,只好搪塞过去。这是我觉得愧对先生的地方。那以后很长时间和先生没有见面。

下一次去芜湖拜访先生,先生已经搬家了,好容易才找到。又是吃饭,久别重逢,我们说了好多话。我看先生和师母常常在家欣赏一些画册,非常和谐美好。我问先生要不要锻炼。先生告诉我,他从不运动,他管不运动叫龟息,说这在古代也是一种养生模式。师母好像也不运动。但我觉得爱是最好的养生,和谐是最重要的健康。对他们的健康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又过了几年,我们去芜湖看望先生,已经人去楼空。到处打听,这才听说师母已经去世,先生已经搬到上海去了。

晴天霹雳,我像发疯一样,找到永梅社长,请求她把先生大女儿的微信给我。我想去拜访先生,想请先生到苏州来住一段时间,我想要表达一点弟子的孝心。先生子女虽然通过了我的微信,但对我要去拜访先生不置一词。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那时候正是我最野蛮生长的时候,对他们不理我们有点看法,那以后就没再联系。虽然每每想起先生,但总觉得还有再见的时候。我虽不是先生的嫡传弟子,但先生对我自有一番感情,为我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高兴。每一个著作出来,先生都要细看一遍,有批评更多是鼓励。

我万万没想到,那一次言笑晏晏,竟然就是人生最后一面,无论是师母,还是先生。痛哉,痛哉!早知今日,我应该不顾不管,直接找到上海去,可惜我们很傻,不知道珍惜。不明白明天和意外哪一个最先到来。

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一定要见的人早一点见,一定要爱的人早一点爱,一定要说的话早一点说,人生太短暂了,不能留下遗憾。

先生,师母,但愿在另一个世界里,你们还是天光云影,共徘徊,仍有岁月可回首,再以深情到白头……

(0)

相关推荐

  • 汪燕岗:怀念恩师孙逊先生

    2020年12月11日中午,忽闻敬爱的孙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悲痛莫名,望着成都窗外阴沉沉的天气,涌起了一些往事. 孙逊先生 2004年9月,我到上海师大博士后报到,应约到办公室与先生见面,以前没有见过 ...

  • 熊十力先生:“人很好,脾气大”——百岁老人阎秉华访谈录(二)

    张建安:您去勉仁书院的时候,熊十力先生也在那儿? 阎秉华:熊先生是勉仁书院的导师.大概是1943年七八月,我去勉仁书院的第一天就见到了熊老师.熊老师跟梁先生不同,我们还没去呢,他就在山坡上等我们.我们 ...

  • 孙萌:沉思往事立斜阳  当时只道是寻常——纪念恩师孙逊先生

    昨日惊闻噩耗,一开始以为是谣传,立刻向同窗打电话求证,听见电话对面略带哽咽的声音,我才不得不相信这个不愿接受的事实:孙老师真的离我们而去了. 作者与孙逊先生合影 在我的印象中,老师一直是一个几乎无所不 ...

  • 我有良师:黄瑞云

    ◆  ◆  ◆ 心香一瓣 我有良师 文|东方樵 总以为仰慕一个人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之,我与良师黄瑞云先生的接触不是很多.二十年前,除了听他讲先秦文学课,从来没有去找过他,毕业后这么些年,与他拢共只 ...

  • 【书生广场】文竹之美

            徐德生,教师培训师.现任职于中国教师报教研中心,曾任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课程中心负责人. "于漪老师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花,钱梦龙老师是香远逸清的莲花.如果说我自己也是一种花的话, ...

  • 梁祝(中)

    历史故事新编-25 梁 祝(中) 文/墨吟 夏天 四 万松书院坐落于钱塘江畔的一座小山上,为苍松翠柏怀抱,环境清静幽雅,还能隐隐听到江涛之声,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书院系一对老夫妇所开,先生邹佟是一个 ...

  • 亦是端午

    作者:赵银芳(系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在女子的老家,端午不叫"端午".那叫什么呢?就叫"五月当五".在女子儿时的记忆里,这一天也不吃粽子,而是吃蒜和鸡蛋.究其 ...

  • 电视小说《荀子》连载第十六章拂袖离楚刘志轩著

    电视小说<荀子>连载 刘志轩著 第二卷   天行有常 第十六章  拂袖离楚 春申君来到楚王宫,向楚王恭敬施礼:"陛下!黄歇有件紧要的事情向您禀报." 楚王问:" ...

  • 余生再见,再也不见!

    再见,多好的一个名字,熟悉而且伤感,明白的心,已经知道没有结果,多少微笑,深藏不露,成了眼泪. 相思的眼睛,苦苦的哀求,苦苦的等,等一个相信,错过一个人,错过两个人,一个人等,一个人追,到最后,没有你 ...

  • 当同学会变成攀比会、感情出轨会、故事会,同学会再见,再也不见

    同学聚会本是个美好的事情,可是到当下时代全变味了,同学会变成了攀比会,感情出轨会,故事会.不少网友表示,参加加过一次同学聚会,觉得同学们之间太世故了,以后再也不参加了.同学会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以前 ...

  • 再见,再也不见!经典好文

    接受感情的洗礼,不是一件坏事,很可能成为一辈子的伤痕. 看一个人的本质,却发现感情出错了,内心表达不清楚,也说不清楚什么是感情句子. 总以为那份不属于自己的感情,干净利落,后来才发现,只是自己不懂事. ...

  • 再见,再也不见!头皮屑!一个内服方子,一个外洗方子,送给你们!

      今天小叔要与小伙伴们聊聊头皮屑的中医调理.   后台有好多留言,咨询小叔头皮屑中医怎么调理.其中有一位妹纸说自己的头皮屑用了好多洗发水都没有解决,洗完头发不到一个小时头皮屑又起来了,如果梳一下头, ...

  • 张玉枝:也许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也许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一)旺哥 那年秋天的一个上午,我骑着电动车不紧不慢地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打算去县城里购买一些日常用品.一路上我一边悠哉悠哉地骑着电动车,一边欣赏着路边的风景.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树上 ...

  • 再见,再也不见

    2016年的最后一篇.我确定. 在这一篇,我想说:再见,或者再也不见. 我感谢各位同学的陪伴,更感谢襄职郭老师的邀请,让我有幸给大家讲授:项目运作这门课程.在讲完本学期的课之后,已经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

  • 再见,再也不见,“大师”们!“掌门”们!

    果雪儿国学教育频道 这边笑傲江湖.华山论剑,那边紫禁之巅.一统江湖. 很"可惜"(可喜,可以欢喜,普天同庆,万民欢呼)的是,如此盛世场景,就要说再见啦. 再见,再也不见. ○ 近日 ...

  • 咸鱼《再见,再也不见》

    再见,再也不见 能错的都已错过,如果还能重演,是否会痛的更加熟练:该在的路已不在,若不辞而别,是否遗憾就能拖延-- 在香港这个拥有七百万人的城市里,我遇见你的可能性可以是百分之百,也可以为零.而我生活 ...

  • 小说连载:那些年的爱,只有匿名才敢说出来(15)---- 再见,再也不见

    那些年的爱,只有匿名才敢说出来(15) 文/天云 第十五章  再见,再也不见 黄河饭店下面的路上,排开一路发往徐水的车. 余敏背着包,把帽子提在手里走在前面,斑驳的树影间,亮亮的光点在她的发梢若隐若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