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35周年:它留下了什么
1971年8月31日,计算机工程师Ray Tomlinson在国际互联网雏形的ARPANET(阿帕网)系统中部署了世界第一个实时邮件程序——它使得阿帕网的用户们终于可以相互发送文字信息了。有鉴于此,Ray Tomlinson通常被认为是我们熟知的email(电子邮件)之父。
有意思的是,从诞生至今,电子邮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几乎没有大的变化,而它对于互联网技术/形态的贡献却超出我们大部分的想象——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从“历史”学起,来看看电子邮件的“前世今生”。
早期:从传真到电邮软件
虽然Tomlinson先生早在1971年就搭建好了电子邮件系统,但在当时它所依托的ARPNET网络只是小规模存在于军方、科研机构和少数高校中,并不被大众所认知。以至于在同时代的一些科幻小说里,“email”这个单词一般指的是类似于我们今天传真机的东西……
事实上,就连Tomlinson弄出来的早期电子邮件系统,也和我们现在熟悉的电邮有一处决定性的差异——它要求收发双方必须同时在线,这就是说,当时的“电子邮件”使用起来反倒是有点像我们今天的QQ或者短信。
当然,具备邮件存储和转发功能的服务器很快就被设计了出来,电子邮件的收发无需再要求双方在线了。而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在当时来说算是新兴事物的电邮的需求,一大批新的技术规范也被提出,这其中包括邮件地址系统、DNS(域名解析服务器)、HTML(超文本语言)等等一大批影响至今的互联网技术和标准。可以说,对电子邮件的需求和热情直接推动了互联网早期的大发展。
也正是在那个年代,一批最早的互联网企业以“电子邮件服务”起家,为全世界的网民提供了最早的相互交流的平台——无论是以在线邮箱闻名的雅虎(YAHOO)、谷歌(Google),还是提供了最早期电邮应用程序的微软Outlook、网景(Netscape)Communicator,都是在那个网页技术和电子邮件大爆炸的年代快速成长起来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在1987年9月14日发出,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每个角落)”——现在看来,不免让人有唏嘘之感。
发展:黑莓、安卓与SPAM
在电子邮件大行其道的时代,一部能实现近乎实时收发邮件的手机是多么高端而炫酷的商务“装备”——没错,我说的正是现在处境尴尬的黑莓。
1999年诞生的黑莓手机,相比同时代竞品最大的特征就是使用了黑莓自行建设的Push Mail电邮网络。Push mail和其他邮件服务商不同,几乎不会有邮件延迟,电子邮件在黑莓手机之间就像短信一样可以瞬间完成发送和接受。而手机所使用的标准的QWERTY键盘。因为键盘上的按钮很像草莓种子,因此命名为“黑莓”(Blackberry)。
美国“911”恐袭事件发生时,现场的普通手机网络陷入混乱,但黑莓手机因为使用的是专用网络,因此依然可以正常收发邮件和上网浏览,对灾后紧急指挥起到了重大贡献,一时间声名鹊起。
而我们今日熟悉的Android系统,其实最早推出的时候也是以“集成Gmail客户端”为重要卖点的——只要看过初代HTC G1手机的造型就能明白,其独特的侧滑盖键盘,很明显就是为了方便处理邮件而生的。
除此之外,电子邮件的大热也造就了一种不太令人喜欢的商业形式——SPAM。这里说的可不是享誉全球的午餐肉品牌,而是“垃圾邮件”。笔者现在已经较少使用电子邮件服务了,然而每次当我登陆收件箱,首先看到的必然是铺天盖地的广告、促销、活动通知——间或还有那么一两个钓鱼木马混杂其间……
未来:电邮过时,但互联网精神不死
看过日本动漫或是在日留学的朋友们应该都记得,日本的电讯服务是没有“短信”这个概念的,大家早已习惯相互发邮件。但即便如此,随着如LINE(连我)、Twitter、Whatsapp等社交软件平台的兴起,除了正规的商务和政务用途之外,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依赖电子邮件了。
的确,电子邮件有诸多不便,比如难以实时收发、必须按照格式撰写、插入图片很不方便等等。从用户便利性的角度考虑,电邮的“过时”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不过,对于现在的“00后”来说,电邮可以不知道,但从笔者的个人感情来说,依然希望他们能够知晓电子邮件诞生早期、那些致力于普及互联网的人们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开放、平等、自由、互助、共享的基本精神——惟其如此,电子邮件先驱者们35年前走过的路,才不算是白费。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