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书香话书院——古代书院对现当代教育的借鉴及其启示

作为儒释道三教融合载体的古代书院,曾经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途径。现当代社会要恢复古代书院的地位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必须寻找一种适用的路径,以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味。

一、传统文化与古代书院

每逢中秋月圆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砰然心动;每当重阳登高的时候,也许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淡淡哀愁;每当农历新年到来的时候,都会惦记大洋彼岸的亲人放了多少爆竹,吃了什么年夜饭;每当因为不习惯记农历而忘掉了一个传统节日,以至于忘记了原本要打一个越洋电话问候亲人,你也许会有那么一点点的懊恼,这是为什么呢?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因为在我们的骨子里边,在我们的灵魂里边,在我们的情感里边,除了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之外,除了房地产、股票、绿卡、工作之外,还有那么一点点微妙的、细腻的、不可言说的东西,这一点点东西便是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思维所沉淀下来的,不是一时一地就能轻易改变的。文化就是使你天然带有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积极向上的群体识别标志。

《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国人的本就在我们的传统里,在我们的文化里。但我们又似乎感受到浮游无根,心无定所,五千年的文明好像离我们又那么遥远。

从鸦片战争开始直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都处在水深火热、国将不国的危难之中。先烈们为了救亡图存,义无反顾地把传统文化抛在了一边,转而去追求最能救民于水火的功利实用之道,于是有宪政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学说论调的登台亮相。

胡适鼓吹全盘西化,鲁迅号召中国人不要读中国人的书,钱玄同宣称要全面废除汉字,国民党大佬吴稚晖则主张把线装书扔在茅坑中三十年。这些声嘶力竭的呐喊,不可谓不痛入骨髓,也反映出中国在近乎绝望的困境中那沉痛而悲愤的挣扎。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无可否认,这些口号与主张,放在当时的情景下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波澜壮阔、迭宕起伏,没有一种主义、没有一种主张能包治百病。我们曾经不辨白猫黑猫,我们也曾经摸着石头过河。在半个世纪以前,当中国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际,奢谈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麻木不仁,而是对时代的背叛。

上一个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其的小说《沉沦》中,安排了这样的结局,留学日本的主人公身限困境,凄苦愁绝,最后蹈海自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发出了这样的呼喊:“祖国啊!你快点强大起来吧。我的死是你害的呀!”郁达夫本人最后也在印尼被日本占领军枪杀,这便是那个时代的宿命!

五千年不绝如缕的文明,自有其生存的智慧,百年的厄运,岂能一笔抹煞千年的辉煌。然而,当我们平心静气坐下来整理国故的时候,才发现百多年的悲苦辛酸,已经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所剩无多。

一提起中国人,外国人就会联想到中文、汉字、米饭、筷子、功夫、太极、风水、针灸、书法、中国菜等等。的确,我们是这些东西的全部,但又远远大于其全部之和。

我们还有千百年来贯穿一线、不绝如缕的华夏心魂。这就是孔子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浮士德精神,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浩然之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思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情怀;这也是老子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宇宙大智慧,庄子那扶摇直上千万里的自由阔达心境;这还是六祖禅师惠能那“运水担柴,皆有妙道”的人生顿悟。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正是这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智慧传承,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理想、价值伦常、行为举止、风格气质。华夏精神畅达,则其文明灿烂辉煌;华夏精神衰萎,则其文明花果飘零。

要重新找回那渐行渐远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回到文本中去,回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中去体会古圣先贤所追求的王道理想、圣贤人格。传统文化不只是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它还包括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纵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总和。

二、书院的历史发展轨迹

自唐宋以来,书院文化崛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尤其到了宋代以后直到明清时代,书院渐渐由开始时期的民间性质过渡到官办性质,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各地山林湖边幽静之地的一个个书院,纷纷走出山林的幽静,走到文化发展与普及的前台。书院始终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脊梁,是中华文明书香漫溢的地方。

古代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代学者王应麟的《玉海》曾经对书院作过解释:“院者,垣也”。书院是指用一圈矮墙将建筑物围起来而形成的藏书之所,似乎就是古代的图书馆,今人常将“图书馆”三个字缩写成一个方框,里面填个“书”字,可能就是沿用此意。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精舍”与“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后汉书·包咸传》记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三国志·魏武帝纪》记载:“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后汉书·儒林传论》记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不过汉代的“精舍”“精庐”中,私家讲学皆由口授,限于当时的出版技术水平,“精舍”“精庐”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它是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经过多年的战乱,大唐王朝立国时百废待兴,为统一思想,繁荣文化,收集、校勘和整理经籍,朝廷设立了官办书院。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全国征集收藏于民间的图书,共收集到图书三千六十部,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尚不包括佛经、道经等,不仅大大超过了前代,也是唐代藏书最丰富的时期。

为了更好地整理图书,除在国家藏书机关兼校书机关“秘书省”“弘文馆”“崇文馆”等处藏书、校书外,还专门设置了“书院”这一机构开展工作。玄宗开元六年,乾元院改称“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

北宋初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渐趋强盛,士子们有了就学读书的要求。而朝廷忙于武功,一时顾不上文教,更缺乏财力兴办足够多的学校满足各地士子的要求。因此,各地名儒、学者和地方官吏,纷纷兴建书院,以培育人才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更盛极一时。这时候出现了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这个时期,书院的藏书达到了极盛。这时,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和以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公私藏书创造了便利条件。各书院的主持人和地方官吏努力经营书院,聚集藏书,北宋王朝也给一些书院颁赐了大量图书。这时书院藏书很丰富。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书院,成立时就“建学舍百五十间,聚书千卷”。鹤山书院“堂之后为阁,家故一藏书,又得秘书之付而传录焉,与访寻于公私所板行者,凡得十万卷”。这个藏书量已超过了当时国家书库。

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这个时期的书院,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南宋的书院实际上是讲研理学的书院,南宋理学主要靠书院来宣讲传播。当时书院的社会地位很高,影响很大。总计宋代书院共有397所,其中北宋约占22%,南宋约占78%,可见南宋书院的发展之迅速。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的元朝时代,元世祖首次下令广设书院,民间有自愿出钱出粮赞助建学的,也立为书院。后朝廷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元代将书院和理学推广到北方地区,缩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并创建书院296所,加上修复唐宋旧院,总数达到408所。但它们受官方控制甚严,无书院争鸣辩论的讲学特色。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明朝曾先后四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国教育界膜拜的圭臬。

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余悸,大力抑制书院发展。雍正十一年,朝廷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不分官办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清代书院达两千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如张之洞在武昌建立的两湖书院、广州越秀书院等等。到了光绪二十七年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直到戊戌变法后,中国的书院全部消失。

宋至清时代的书院,是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宋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一说为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元代书院遍及各路、州、府;明清书院更多,但多为习举业而设。清光绪二十七年后,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

书院既以拥书讲学为务,无书即不成书院。因而历代书院都比较重视藏书,无不以藏书浩富为荣,只是限于环境和条件,在藏书规模上有大小的差别而已。限于书籍制作的艰难,古代的藏书不可能达到很大的规模,在书院中,往往用楼、堂、舍、阁等表述个体建筑的名词来称呼藏书之所。在书院建筑布局中,由于它是整个建筑群中少有的阁楼式的建筑,甚至可能是书院唯一较高大的楼阁,为了显示其重要性,藏书楼多建在中轴线上,或在讲堂之后的突出位置。

惠州西湖丰湖书院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在建筑之始就“开讲堂,揭以书楼”。宋代南阳书院的尊经阁,藏书为士人“研习之资”。宋代扎溪书院明经阁,“经史子集之书藏焉”。明代的正学书院“建楼广收书籍,以资诸生通览”湖北问津书院于乾隆八年设藏书馆。安徽敬敷书院经正阁贮经史典籍,为数很多,到光绪元年,书院得以大加修建,又有官员提倡捐经史书籍存院,藏书更加丰富。沈阳萃升书院文昌阁收藏案卷图书,藏经史子集四部书132种,共10929卷。上海求志书院,有楼房50余间,分置经学、史学、掌故、算学、舆地、词章等六斋,为此置备的书籍有268种。藏书楼建设成为历代书院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几千年以来的教育体制已经发生变化,而书院原址则作为文物被完整保存了下来,一般的书院都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校经堂、文庙等古建筑,它们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院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而其中的典型建筑爱晚亭、自卑亭、风雩亭、吹香亭、赫曦台等园林建筑与人文景观,在展示其书院文化博大精深之余,更渲染了它闲情逸致的士人风格。

而名气最大的岳麓书院,更是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朱熹、王阳明等众多名家在这里传道授业,学制变革时期涌现了谭嗣同、梁启超、陈宝箴一大批著名学问家,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风云人物也都曾在此求学,青年毛泽东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这里被称为“千年学府”实在是不虚此名。

历经千年的中国书院文化,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精神血脉,它们的存在与发展,超越了血雨腥风的朝代更替,让中华大地始终弥漫着迷人的书香。

三、古代书院的精神

01以人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以人道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的历史文化概念,它包含着历代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以及对人类命运、人类社会的思考与探索,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人道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完善自我,诉诸平生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地,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与精神夙愿。古代书院从人道出发,讲究以人为本。正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学生的真正发展,注重对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02独立自由的精神

书院的聚徒式模式,直接打破了官学的固定模式,更加独立,突破主流思潮的钳制,扇动自由自在的气息。“山长”是书院的领袖和灵魂人物。

传统上,书院以人(山长)而不是以课程为中心,以道而不是以术为中心设置教学内容;方法上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共同起居,悠游山水,质疑问难,相互启发。学术上注重不同学派的会讲,提倡兼容并蓄、自由讲学。

江西学者李才栋认为:这种教育解决的是生命安顿的基本问题,是中国近古以来教育史的精华。这种独立与自由的精神正是中国现代大学所必备的人的旨归,是现代大学应该吸吮的精华与甘霖。

03创新精神

学术创新:无论是宋代的“程朱理学”、明朝的王谌心学,还是清代风靡的“乾嘉汉学”,都秉承着学术和创新之风。学术大师主讲,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的基本精神主导下去伪存真,咀嚼历史余韵,唱响自我的新声,使学术不断向前发展。

方式创新:不是进行填鸭式教育,主要还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领悟,有时又是师徒反复论辨。总之,解疑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书院大师所采用的问难论辨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比当时一般学校只是先生讲、学生听、呆板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前进了一大步。

04开放精神

开放式自主办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身,教学实行门户开放,听讲者不受限制。书院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一个书院有名的学者在讲学,其他书院的师生或外地慕名前来的学子都可以听讲、求教,而且受到欢迎,并给予周到的安排照顾。从而打破了官办学府关门教学的陋习,促进了学术交流。

朱熹的学生黄干在白鹿洞讲乾坤二卦,山南山北的人士都来听讲;王守仁在江西修廉溪书院讲学,四方学者来听讲的人数,多到连讲堂都容纳不下;徐阶讲学“倾动朝野,相望于远近”;顾宪林在东林书院讲学,远近名贤,同声相应,天下学者,咸以东林;清代顺治年间,白鹿洞书院还设立了一项专款接待四方来求学者,并设专人负责接待。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书院的精神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开放的姿态,更具多元的熔俱了中国文化。各地方官商乡绅积极自主办学;书院不拘一格的风格,广博而极具人文色彩的情怀,牵引了清末民初如章太炎、蔡元培、梁启超、胡适之等不少有识之士。他们在积极引进西学的同时,希望借传统书院精神来补救新式教育的某些弊病。

四、古代书院的历史意义

宋、元、明、清时的著名书院,一般都是当时各地的教育中心,对推进所在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书院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教学与组织管理等方面还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不少与官学迥然有别的特点,如把从事教学工作与进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不同学派可以在同一书院中讲学,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师生感情甚驾以及管理人员较少等。所有这些,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教育遗产,而且也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之,宋代以后出现的书院教育的组织形式,它与官学、私学形成鼎足之势,相互渗透,融合,有力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书院在古代文化教育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中国现当代大学的现状

近代中国大学实从西洋移植而来,深受近代西方大学重实用轻思辩的过于功利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国近代的教育大家,力求汲取国外的大学模式为我所用,正如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蓄”的理念,取得了辉煌卓著的成就,将我国大学的发展改革推向一个新纪元。

但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中国的大学精神之中。照搬国外的体制,或是亦步亦趋,追随所谓的“潮流模式”,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自主性、创新性、独特性等诸多问题的重大教育改革命题。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民族精神”、“民族心灵”,以风姿绰约、昂首俊秀的中国气派来征服世界的眼光,依然需要秉承中国文化精粹的精神气质,依然需要挖掘泽被深远的古代高等教育的特色与魅力,去铸就新时代的中国大学。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中国古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其实就是“书院精神”。书院精神是复杂多元的。其精神要旨对我国现当代大学的建制与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本土的民族的,不单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教育制度。

由于现代大学与时代和社会的功利精神趋近,灯塔角色、象牙之塔已被社会的物质腐气侵蚀。大学固守的薪火相传的理想主义受到干扰,开始从内部崩溃。“贩卖文凭”“诚信危机”“博士辍学”等现象让我们惊诧、震慑。而书院精神也在物质社会的洪流中轻易从理想中逃逸,拜物主义被奉为价值圭皋,大学的价值变得平庸,曾经高尚的书院情怀渐行渐远。

我们应当以人文精神的苏醒,来实现大学价值的重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大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和能力,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容忍、宽容与合作精神,富有人类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等等。人文精神的重建,实质就是以书院精神的宏旨与弘扬,追求大学理想主义的良性发展,化腐朽为神奇,再造大学的光辉梦想与灵魂神韵。让“道”之精英与“器”之精英联合起来,守护大学的纯净、高尚、独立、自由、希望、价值均衡,人文情怀。

六、古代书院对现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01强调修身

中国的古代教育,非常重视德行教育,治学与修身紧密相连。现代的大学越来越注重学生本身的技能训练,而忽视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完全把治学与为学割裂开来。因此,我国现代教育亟须借鉴古代书院的做法,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个重要的思路,很有必要为学生们制定一些“学规”,以引导学生重视修身。

02学术研究和教学相结合

这是书院教学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学制度的精华所在。最早的书院产生于官方藏书、校书和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书院的创建者或者主持人大多数是当时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把自己的研究和讲授结合在一起,讲授的内容就是他们自已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讲学过程中对研究成果又进行完善和充实,并力争取得社会承认。他们一方面致力于自己的学派研究,建立自己的学派;另一方面收受生徒,使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

后来的书院,几乎都是沿着学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的。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书院,既是当时一方教育活动的中心,又是著名学者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如南宋时期,书院研究和讲授的内容基本都是理学,讲授的学者大都是研究理学的。朱熹在福建、湖南、江西等地传播理学;陆九渊、吕祖谦等在江南地区讲学。明代的王守仁、湛若水以及他们的弟子,既是其学说积极的研究者,又是无日不讲学的教育家。

03书院教学以自学为主,质疑问难

这是书院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书院教士在教学方法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以自学为主。书院大师面向生徒讲学,大都是提纲挈领,然后由生徒根据内容深浅自已体会。书院虽然也规定每年所学习的内容,但都很有弹性,并不死逼硬灌,也不强制执行,课程的进度可快可慢,都是根据生徒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的。

至于质疑问难,更是根据生徒领会钻研的程度来进行,不要求千篇一律。对于书院生徒所提出的问题,大师们也是有时解答得明白透彻,有时又只是略加揭示,主要还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领悟,有时又是师徒反复论辨。总之,解疑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

书院大师所采用的问难论辨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比当时一般学校只是先生讲、学生听、呆板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前进了一大步。

书院教学在注重学生个人钻研为主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书院的许多名师都把指导学生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指导学生应读什么书,哪些先读,哪些后读,以及如何提高学习的效果等。清初的李在陕西关中书院讲学,在他订的会约中,把教学分为讲授与自修两部分,并分别订出详细的规程,其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的指导。强调自学,以读书为主。

惠州西湖丰湖书院

书院大师虽然也给学生面授,但往往只是提纲挈领,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领会。就像习语所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书院教学的最主要内容不是老师讲解,而是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书院强调学生自学,并不是对学生不加任何鞭策或者过问,其管理的重要的措施就是“考课”,以督促学生把书读透读广。

书院还十分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提出疑点、难点,鼓励学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并进行论辩。吕视谦在丽泽书院讲学时,提出求学贵在创造,要自己独立研究,各辟门径,要超过习俗的见解,而有新的发明,他说:“今之为学,自初至长,多随所习熟为主,皆不出窠臼外,惟出窠臼外,然后有功。”

书院特别强调学生读书要做日记,就是把每日所读书籍的心里疑惑,记在日记册中,然后加以整理、汇编。事实上,书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参加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治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04书院实行讲学,建立讲会制度

书院以讲学著称,大约可分为三种,其中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的讲学又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进行学术传授的讲学。这种讲学是在书院内进行的,目的在于阐发儒经义蕴或学派的要领,一般都由大师主讲,如朱熹在白鹿洞传授理学;陆九渊在象山讲学;吕祖谦在明招山、张在岳麓书院都亲自主讲。大师们讲授的要点或写成讲义、或录为语录,如吕祖谦的《丽泽讲义》、陈亮的《经书发题》、朱熹的《语类大全》、陆九渊的《象山语录》等,都属于讲授性讲学的内容。

第二种是讲会式的讲学。目的在于相互探讨、争辩,或发挥一个学派的精义,或辨析不同学派之间的异同,这种讲学不一定都在书院内进行,但都属于学术性的。这是书院教学区别于当时一般学府的一个重要标志。

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的学派,但在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成为不同学派在书院讲学的典范,首开书院“讲会”制度的先河。以后各书院讲学都标出自己的“话头”(即讲学宗旨),然后讲说,在讲学中,欢迎别人质疑问难,展开论辩,允许提问和探讨。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明代书院“讲会”很盛,各派到处讲学,扩大自己学派的影响。书院的讲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东林书院、紫阳书院、还古书院、姚江书院的讲会最盛,并且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各书院的讲会都有严密的组织、明确的宗旨、详细的规约、确定的日期、隆重的仪式和专门的经费开支等。

讲会制度不仅是书院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后还逐渐超出书院范围,扩展为社会的学术聚会,将书院的教学活动同社会上的学术活动结合起来,使书院扩大了教学范围,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学术气氛,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又扩大了书院的影响,提高了书院的社会地位,为地方的学术活动贡献了力量。特别是学生参加讲念活动,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提高书院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都起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种是宣教式的讲学。听讲人不限于书院生徒,目的在于为统治者起训官化民的作用。用宣扬纲常礼教,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来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随着清代汉学的兴起,这类讲学逐渐减少。

重视讨论,重视各种学术讲座,比如有展望性的、有思想性的、有知识性的或者是文艺性的,鼓励学生尽量多利用大学讲座这种可贵的思想财富,它对于提高个人文化素质非常重要。

05书院考课开卷,鼓励创新

考课是古代书院一种学业考核的制度。用考课来促进生徒努力钻研,写出论文,可以说是讲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书院注重大师的影响,提倡生徒自学,一般不用考课方法。但到明代一些私立乡邑小书院,开始实行每月会文考试。到了清代,考课的书院数量增加,不仅小书院考课,大书院也考课,而且像紫阳书院一类的大书院,考课已成定规。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范仲淹《岳阳楼记》诞生地

但书院的考课不都是考时文,也不全是铁定要接科场的办法,如关门闭户,限时限制,不许走动,搜查夹带,规定文体、字数,重誉考卷等,书院的考课是注重考查性的考课,即通过记日记,写记(即用日记薄把质疑问难之语、读书的心得及疑义记在上面)等方式进行考课,含有督促检查生徒学习情况的性质。

再从诂经精著等书院考课的实际情况看,书院的考课已有很多新意,如废除商户、糊名等不信任参考生徒的做法,同时,还宽限考试时间,不考时文、八股,考的是经史词章,天部、地理、算法等,而且又可以专精一艺,考时可以允许考生互相借阅书籍,互相传递条对以便参考,其实这种考课等于开卷考试。

或者通过作论文来进行考课,就是提倡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敢于发表观点不同的见解,而不以死记经籍文字为能,鼓励生徒创立新说。考课的课艺连同记所载内容,经院长、学长批改,成为学术性的文章,然后刊印成论文集,相当于出学报,使学术公开并得以交流。

凡此等考课的方法,不仅无伤于注重生徒深造自得的学习方法,而又收到了督促推动的效果,不仅不应厚非,即便是对现当代教育而言,也还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

(0)

相关推荐

  • 杭州万松书院(三)居仁斋、由义斋

    据史料记载:万松岭上原为报恩寺,寺院修建于唐贞元年间,寺内建有"舞风轩"."万菊轩"."浣云池"."铜井"等,唐时白居易 ...

  •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书院

    . 时间:2020年1月24日 主办单位:光明日报.国际儒学联合会.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光明网 主持人:李兵(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嘉宾:程方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徐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 ...

  • 中国唯一一个展示书院与文化教育发展的博物馆,书院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接上篇:书院千年发展史:从皇家书房,到现在的大学 04. 书院教育 宋代以来,人才培养成为了书院三大职能之一. 书院虽非地方官学,但以独特的教学方法,与相对完善的教育体制,为社会培 ...

  • 从几千年来的私学变迁简略史谈幸福文殊院

    可以这样认为,孔子是私学名义上的开创者,自孔子始,开启了私学之风.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这让寒门子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私学对应的是官学,官学之门掌握在士大夫阶层,就是各种世家手里,几乎没有给寒门开放的 ...

  • 古代书院及其改制与复兴展望

    庐山白鹿洞书院 一.古代书院概况 古代书院最初是唐代学者读书的书楼.书屋,唐末.五代渐成学者讲学.教学之所.宋代有四大书院,即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一说登封嵩阳书院)和商丘应天书 ...

  • 千年之约,文礼书院

    "文礼书院"由王财贵教授发起成立.面向全世界招收有大量读经之基础,性情平正且好学尚志之青少年,其本旨乃欲为当今及未来世界,留存读书种子,培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

  • 《千年弦歌》:中国书院文化是怎么炼成的?

    我在文字人生中,多次写到岳麓书院这一座足以代表中国书院发展历程与菁华的千年学府.站在千年学府讲堂前,犹能听见张栻.朱熹开坛会讲.辩说精义的论道:犹能看见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民 ...

  • 古代书院的大学精神

    文丨韩葳巍 · 主播丨涂山 唐朝末年,战争频发,许多仕人避居山林,效仿佛教禅林制度,在山中读书讲经,研究学问,创建了最早的书院. 到了宋朝,学者朱熹亲自掌教白鹿洞书院,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g ...

  • 东北最早的古代书院在哪?

    位于 铁岭 市内的银冈书院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距今已360多年.银冈书院是 清代 东北地区建院最早.影响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古代书院,也是东北地区现在保存最为完好的书院. 银冈书院的创建 ...

  • 2009-27 古代书院(二)(T)

    2009-27 古代书院(二)(T) 志编号 2009-27 版别 影写版 名称 古代书院(二)(T) 全套枚数 4枚 发行日期 2009年11月15日 全套面值 4.80元 全套售价 4.80元 原 ...

  • 兰溪古代书院

    兰溪古代书院 兰溪自宋有书院,至明.清遍布四乡,讲学之风甚盛.虽多数为科举而设,但亦造就不少人才.清乾隆年间,兰溪知县左士吉<重修云山书院记>称:"兰之科第蝉联勋名烂于朝野者,指 ...

  • 2009-27T【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

    [2009-27]古代书院(二) 2009.11.15发行                全套4枚             发行量1149.87万套 (4-1)T       1.20元  石鼓书院( ...

  • 2009-27T【古代书院(二)(版式二)】特种邮票

    [2009-27]古代书院(二)(小版张) 2009.11.15发行              全套1版             发行量160万套 (1-1)T       面值 9.6元  古代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