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不愿意麻烦别人,是一种危险的人格
“也许做回自我总是一种后天获得的体验。”——Patriccia Hampl
英国心理治疗师雅基·马森(Jackie Mason)在其著作《可爱的诅咒》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描述:生活中,总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有求必应,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在了家人、朋友身上,拒绝别人的请求会让他们异常内疚,他们宁可委屈自己,也要成全所有人,仿佛受到了诅咒一般。
在心理学上,这类人被称为圣母型人格(Notre Dame Personalit),也被称作圣母病,是一种被动的心理倾向和态度倾向。
一般来说,具有圣母型人格的人往往缺乏社会支持,导致他们总是无原则、无底线的迎合、讨好身边的人,最终在期望的牢笼中自我崩溃,因此,可以认为,圣母型人格是一种危险的人格特质。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将不愿意麻烦别人的行为与危险人格相联系与事实不符、偏激了,这不过是内敛、内向的表现罢了。
其实不然,圣母型人格绝不等同于内向性格,从人格心理学角度看,两者的定义和组成不同,“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中的“面目”是一个人内外属性的总和,性格则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外在表现的总结性描述,是人格的部分表现,通俗的说,内向性格可以简单理解为圣母型人格的子概念。
美国客体关系流派先驱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曾经说过,每个人对自我的评价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那些自我认知程度较高的人,往往会给予自己较高的内在评价,以此获得自我满足,当外界的外部评价低于其内部评价时,他们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而对于那些圣母型人格的人来说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于自我的评价更多的来自于外部,并常常会忽略内部评价。他们经常被别人的期待所淹没,以至于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在他们眼中,拒绝别人等于拒绝自己、否定自己。
另一方面,圣母型人格的危险性在于缺乏足够的自我暴露。为了保持和别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人选择无条件地顺从,从表面上看他们是成功的。但是,人际交往中无条件顺从是无法获取高质量亲密关系的,因为他们忽视了“自我暴露”。
并且,他们总是选择隐藏自我的真实想法。五大人格问卷中将那些不愿意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真实需求的人定义为高掩饰性(High concealment)人格,这类人往往不愿意轻易相信他人,很难在人际关系难以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真正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是相互信任的。
除此之外,不会拒绝也是圣母型人格的潜在危险。他们会接受做一些自己不情愿的事情,就算让自己感觉到非常不舒服,也会答应,因而常常会违背本心去做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压抑自己的本能,造成负面情绪堆积。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看,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和本能会通过其它途径进行爆发,所以,对于具有圣母型人格特质的人来说,他们很可能出现严重的报复性行为,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
正如我们平时在新闻中看到的一些极端案例,那些平常看起来非常老实、有求必应、逆来顺受的人,在某一刻情绪突然爆发,自己的行为不受控制,就做出了恐怖,甚至反社会的罪行。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圣母型人格呢?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也就是说,人格也并非是不可改变的。具体而言给大家提出三点建议。
一、让自己骄傲起来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优势,并反复的自我肯定可以让你更“骄傲”,而这种骄傲是带有积极意义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界评价对你的影响。
二、明确心理界限并告知身边的人
固有的行为习惯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并且会在成长过程中被不断强化,因此,想要摆脱圣母型人格,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固有的行为习惯,明确自己的心理界限(底线),并在沟通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底线流露出来,让身边的人知道,什么样的事情会伤害到我,我会拒绝。
三、进行拒绝练习
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拒绝练习,可以先从身边的一些小事情入手,比如拒绝明天的聚餐。其次是在参加某些聚会前先想好提前离开的理由。比如,很抱歉,我必须去接我的孩子。这样做可以减轻你拒绝对方,或者是没有达到对方心理预期后的负担。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有求必应、逆来顺受、不愿意麻烦别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这些“可爱”的特征其实是你受到的诅咒。开始是一个可爱的人,最终可能成为可怕的暴徒,摆脱圣母型人格毫无疑问对个体具有积极意义。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