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Intel家的“阿斗”,却是谷歌与微软的新希望?

2007年,彼时的Intel靠着口碑性能双双炸裂的Core 2双核处理器正将老对手AMD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特别是在笔记本平台上,“迅驰”平台的组合营销策略大获成功,很好地体现了Intel想要表达的“高性能无线计算”的理念。

不过,可能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Intel自己看来,当红炸子鸡的“迅驰”还不够移动、不够“未来”,Intel的理想是星辰大……啊不对,是作出更小、更便携、随时在线的高性能计算设备。而对于这种屏幕只比手机大一点点,却运行着PC操作系统的“未来计算平台”,Intel给它取了个简单好记的名字: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互联网设备)。

MID成功了么?很显然,从我们大多数消费者听到这个名词时的陌生反应就能想象到,这一不合时宜的计划最终落得了怎样的结果。但是,结合手机造型、操作逻辑与PC平台和生态系统的“混合设备”的想法,本身并不能说是错误的。至少,在初代MID诞生超过十年之后,包括微软、谷歌在内的巨头们,实际上再一次拾起了当年Intel的理念……

微软交出的答卷自然就是传言许久的“仙女座”——虽然这款设备的硬件配置至今没有彻底曝光,但至少我们知道它将会有折叠屏造型,注重在手机模式和平板电脑模式之间的无缝切换,并配备了专用的Windows 10操作系统。

相比之下,谷歌的“rammus”却是于近日刚刚现身:根据Geekbench跑分平台泄露的数据显示,它配备的是能运行在超小型设备里的酷睿Y系列处理器,这似乎是在暗示着设备的尺寸同样不会很大。而根据外媒猜测,这套设备很可能就是谷歌全新操作系统“Fuchsia”的首款演示平台。

为什么多年前Intel没做成的MID设备,如今却成为了微软和谷歌眼中的“香饽饽”?

首先,当然不得不说还是在于时代大背景的改变——2007年的时候,大多数消费者对于“移动互联”的诉求,最多也就是在手机上看看文字网页,“随身上互联网”一方面没有用户习惯,另一方面巨额的流量费用更是一大阻碍。

其次,MID设备的本意是想让传统PC的体验能在超小型设备上得到延续。但是,彼时的Intel并不能拿出足够给力的低功耗CPU——“大名鼎鼎”的Atom 处理器,在定位不便宜、屏幕分辨率不低的MID设备上自然是除了卡顿什么也实现不了。不像现在,不管是骁龙8CX还是酷睿8代Y系列,在比手机尺寸稍大的设备上实现高性能笔记本等级的计算能力早已不是问题。

当然,对于如今的智能设备来说,最重要的市场因素还是莫过于内容生态:曾经的MID设备在超小尺寸的屏幕上运行未经优化的Windows系统,使用感受可想而知。但种种证据表明,微软这一次的确做足了准备——不仅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来建设Windows应用商店内容,更是有专为“仙女座”混合设备推出专用版本系统,以保证小屏状态下APP显示和操作的便利度。相比之下,谷歌的做法更是聪明——从“rammus”的Geekbench跑分不难看出,它内置了一个运行效率非常之高的Android 9运行时,能够直接兼容现有的Android软件,且几乎不存在什么性能损失。

总的来说,12年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MID,却在如今的互联网大时代即将“复活”——而这种集智能手机与PC平板的特质为一身的新概念设备,届时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大家姑且准备好钱,然后拭目以待吧(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5G时代已来,但你其实并不用特意做好准备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5G或许并不会来得那么快。

向下兼容:主机厂商们的一门重要生意

在游戏主机上,你玩过上一代的游戏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