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走后,为何我们跟“兄弟姐妹”之间减少了往来?问题出在哪

曾有一位社会学家说过:“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最为亲密的感情,也许就是亲情了。可当这种亲情没有了支撑物时,它也就堕化成为了陌生人的感情。”

什么是亲情的“支撑物”呢?其实,就是一个强大的信仰和有威望的存在。

这种强大的信仰,来源于一个家族的人对于血浓于水的亲情的认同感。而有威望的存在,便是家族中有一定地位的人。

亲情的存在,就在于血缘。而藕断丝连的血缘关系,则需要靠人来维系。

就像你和亲戚之间,如果没有人来维系这段血缘关系,那么你和他们的关系,不过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罢了。

可是,一旦有人来支撑起这段关系,那么你们之间的血缘羁绊,就会让亲戚和你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

人,终究才是关系的支撑者。而那些所谓的血缘,其实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越靠不住。因为在物质社会,人情是会变淡的。

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当父母还在的时候,我们与亲人之间的走动会很频繁。可是,一旦父母不在了,我们便跟亲戚减少了往来,甚至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一次。

为何前后之间的变化会那么大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父母走后,一切的关系也就淡了

父母,其实就像是亲情的支撑木一样。一旦这 木头倒了,一切的关系也都烟消云散了。

在中国社会,这种现象是特别明显的。因为我们中国人最为强调的,就是“亲疏远近”。亲的人,才会交往,而较为疏远的,一般也就很少联系。

曾有人在广大农村地区调查过,他们发现,农村地区的血缘观念是很重的。同时,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容易出现断层。

为何会出现断层呢?其实,就是家族中某个有声望的人去世了,那么,后辈与那些亲戚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淡薄了。

就像爷爷奶奶那一辈,他们跟自己家的兄弟姐妹很好。可是,一旦爷爷奶奶那一辈去世了,那父亲这一辈跟爷爷那一辈的兄弟,他们之间的关系,则是较为生疏的。

一代生疏,下一代更生疏,以此类推下去,终究不出四代,爷辈的亲戚关系也就被时间冲刷得一干二净了。

亲情,其实是要靠人来维系的。它不像规则和律法,人人都得遵从。亲情的存在,就是人伦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罢了。而人,可以遵从,也可以不遵从。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消磨。从而在新的时间点里面,将会产生出新的血缘关系。

慢慢地,我们民间也就产生出了一句话——五百年前是一家。

父母走后,与亲戚之间的走动会变少

父母在时,与亲戚的关系还算不错,至少在平日里也能有“你来我往”现象的出现。可是,父母不在时,这关系也就降到了冰点了。

就像是过年时,本来由长辈带着你去不同的亲戚家去拜年的。而亲戚,他们接待你,完全是看在长辈的面子上。

而如果你自己去拜年,其实是很尴尬的。为何?有可能你连如何称呼对方,你也不知道。

因为中国的血缘关系网络是复杂的。你的父辈有一支,你的爷辈有一支,就连你自己,也会有一支。每一支,就是一个中间点延伸出来的关系脉络。

曾见过这样的一个事例。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他爷爷的兄弟,那个长辈看到这个年轻人之后,第一时间就问,我们两家也很少往来,以后也就不用再拜访了。

年轻人很疑惑,他在想,为何这位爷爷的兄弟会嫌弃自己呢?

很现实的一个想法。其实,不是别人嫌弃,而是人走茶凉。既然这段关系都因为人的离去而变淡了,那么,就没有重新再叙的必要了。

父母一辈,就是亲情的桥梁

父母这一辈,就像是亲情的桥梁,连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让这份感情多一个联系的渠道,多一点交流。

其实,不仅是亲戚之间的关系需要父母来连通,就连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父母来连通。

为何?因为兄弟姐妹看起来虽然亲近,可他们能相处得好,或者说能聚在一起,完全是因为父母仍在堂所影响造成的。

当父母不在堂的时候,你和兄弟姐妹之间,除非是关系很好,不然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

尤其是在这个节奏较快,人情淡薄的社会里面,一旦长辈不在了,那么下面的各支血脉也都没有了共同的支撑点。

如此,他们也就自动放弃这些关系。那么,减少来往,则会成为血缘之外的残酷的现实。

要知道,没有父母维系的亲情,终究是虚假且不真实的。只有父母在堂,这份亲情才有目标,才有凝聚力。

文/舒山有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