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头”养殖曾经遍及各地,如今却很难见到,根源在5个方面
“包山头”养殖大家都不陌生,在五年前曾经风靡一时、红红火火,后来却逐渐凋零直至烟消云散,其中的缘由在我过去的文章中曾经有过分析,今天正好遇到农村的一个老友谈起这种养殖模式,故此再来谈谈这种“包山头”养殖,这种模式给我的感觉就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其实这个老友过去就做过“包山头”养殖,记得那时他刚从外地打工回来,赚了一点钱并买了一辆小轿车,看到当时“包山头”养殖非常红火,就按耐不住在本村承包了一片荒山做起了这个项目,没曾想结果钱没赚到,还把自己的小轿车变成了摩托车。如今多年过去了,老友好了伤疤忘了疼,又在寻思着重操这个旧业了。
既然是朋友,我也不愿意看着老友可能又将重复过去的“悲剧”,就实打实地跟他分析起“包山头”养殖的利弊,以便老友在决策时能有更多的参考信息,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
我认为“包山头”养殖,是顺应当时的背景而风靡起来的养殖模式,当时既有大力发展农村养殖业的经济发展要求,也有扶贫脱贫的时代任务,所以在政策鼓励方面也有很多的资金补助措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朋友才竞相涌入“包山头”养殖模式,承包一片荒地或一个山头,进行猪牛羊或鸡鸭鹅等动物的养殖,但是“包山头”养殖的技术要求较高,后又遇到环保措施的逐渐严格,再加上国家的资金补助减少,当初涌入“包山头”养殖的朋友们,大多以失败告终,就像我这个老友一样,最终把自己的小轿车也变成了摩托车。还有少数的朋友是奔着补助资金而来,拿到补助款后就撒腿跑路了,所以“包山头”养殖模式就渐渐凋零,到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在闲聊中我告诉老友,“包山头”养殖模式在过去那样好的背景条件下,尚且不能长久下去,何况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要承受的风险自然会比过去还要高很多,而且“包山头”养殖模式之所以会凋零,还受这样一些因素决定的:一是国家补助措施的减少,反过来增加了养殖户的投入成本;二是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并不容易掌握;三是规模化养殖的防疫问题,常常是导致养殖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农村相对滞后的信息资源,让销售渠道成为养殖中的大难题;五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会让一些养殖场地难以为继。
正因为各方面的因素都不利于“包山头”养殖模式的推进,所以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养殖模式就逐渐走向了凋零。如今一些补助措施也没有了,老友现在又想再次重操旧业,我认为这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是想把自己仅有的摩托车再变成自行车吧,大概率仍将是难逃亏损的结局。
大家觉得我的分析有道理吗?对于我老友想重操旧业的想法,你们支持吗?欢迎大家提出宝贵建议,助我老友正确决策,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