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涩”还是“该利”——任之堂主人漫谈遗精的治疗
导读自打学医起,“涩精止遗”的治疗思路像是硬盘刻录,条件反射般存在于每个中医学子的脑中,然而此文读后深深叹服,任之堂主人余浩老师漫谈遗精的治疗,逆转中医常规思维,“该涩”还是“该利”,实战出真知,辨证论治才是治病准要!
___________________
前一段时间,收到一个短信:
“余老师,我是那位频繁遗精的患者,带回来的七副药已经吃完了,没什么不舒服,也没再遗精了,可以写成医案了吗……”
为什么病人希望写成医案,加以分析呢,因为就诊前,患者说这样的病人太多了,也太痛苦了,所以希望给出一些治疗思路,帮助那些不能来任之堂看病,让他们早日康复。
遗精该如何治疗?
很多患者以及一些医生,他们的观念是,既然是遗精。让它不遗精不就对了,于是将“涩精止遗”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有的患者服药后病情缓解,也有很多患者服药后病情越来越重,有的甚至吃完药后浑身发热,胀满不适,那究竟“涩精止遗”对还是不对呢?
三年前,有位山东的小伙子找我看病,频繁遗精加阴囊湿疹,看着肿得发亮渗着黄色液体的阴囊,还有小伙子满脸焦虑的神情,我也不好受啊,翻看以前在各地吃过的药方,大多都是收敛、涩精、止遗类药物的叠加,其中有张方子二十味药前部都是这类药。我问患者,这张方子吃了感觉如何啊。患者说,吃完一剂就浑身难受,燥热难耐,当晚没遗精,可比遗精还难受啊。
看完以前的处方,我也开了处方,没有用涩精止遗的药,反而用上滑石粉、泽泻、薏米仁等这些除湿利尿的药物,当时患者就疑惑,我这是遗精,您用上滑石粉这些会滑精的药物,不会越吃越重吧?
事实上患者服用后,湿疹好转,遗精也好转!
这样的病例这些年来遇到不少,我用上与很多医生用药完全相反的药,常常收到颇为理想的效果。
为什么用上会导致滑精的药物来治疗遗精,病情反而会得到控制,甚至治愈呢?
其实我们抛开“见遗用涩”先入为主的想法,深入思考一下,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首先,我们想像一下,一个天天遗精的患者,他遗出来的是精液吗?这就好比问,从我们口中吐出来的一定就是痰吗?
大家很容易得出,从口中吐出的不一定就是痰,可能是口水,也可能是未消化的食物,也有可能是胃液,甚至是血……所以从精道遗出来的自然也可能是其他物质,不一定就全是精液。
遗精遗的是什么东西?
经常频繁遗精的患者就会发现,遗出来的液体大多质地清稀如水,其实这些被遗弃的精液所含精华物质少,含水量大,按照中医理论来说,患者遗出的大部分是水湿之邪,那为什么会遗呢?因为满则溢啊,储存精液的精室装的满满的,他不遗不行啊,看似“遗精”,其实是“溢精”,准确来说是“溢湿邪”啊。
如果想到患者是在“溢湿邪”,我们还会用涩精止遗的药物吗?如果用上这些收涩的药,那湿邪是不是就越收越多了呢?
这就好比我们见人喝酒喝醉了,正在吐,我们会不会去用止吐的药物呢?我们遇到炒菜时油烟呛住了,我们会不会去喝止咳药水?我们吃脏东西吃坏了肚子,肠道将吃进去的东西拉出来,此时我们该不该用止泻的药物?天气炎热,身体不停的出汗,我们该不该用止汗的药物?这些看似非常简单平常的道理,我们身边的人却天天都在犯错误。
明代李中梓言: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白上述这些道理,我们知道遇到遗精患者,我们要慎用涩精止遗的药物,那下一个问题来了,患者为什么会出现“湿邪过重,过满自溢”!
脾主湿!
人体内的湿邪需要靠脾脏来运化,当脾的功能出现异常,水湿运化出现障碍,就会停留于体内,因“湿性趋下”的特点,所以体内过多的水湿之邪就会集聚在下焦,女性就会出现带下病,男性常常会出现前列腺肿胀;湿阻胞宫,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男性会出现频繁遗精;湿邪流注于下,患者常常伴有脚气、下肢湿疹的病症……
针对这样的患者,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治疗:
第一:从脾的角度
运用健脾除湿的药物,如白术、苍术、茯苓等。
第二:从湿的角度
运用利湿的药物,如滑石粉、薏米仁、车前子等。
第三:从精的角度
在以上面两个方面为主的前提下,反佐一两味收敛的药物,如芡实、金缨子、煅龙骨等。
(我临床上用得最多的就是:炒白术配滑石粉、芡实)
气虚配以补气之品,如黄芪、党参。
头昏配以升阳之药,如葛根、冬瓜子。
这样一利,一收,一补,湿邪得以排出,精华得以收藏,脾土得以巩固,邪去正安,标本兼顾,患者的病情很快就会得以控制。待病情好转后,后期调理以补养肾精,兼顾健脾除湿。
最后,患者能患此病,与相火妄动也不无关系,因此服药期间和病情好转后,戒房劳,远声色,宁心神,勿扰其精,勿动其情,才能彻底的治愈。
本文摘自任之堂微信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