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最崇拜的中国人:唐僧玄奘(Hiuen Tsang)
那烂陀遗址的废墟,遥想当年辉煌
唐僧都知道。玄奘是谁?
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唐僧是《西游记》里那一幅细皮嫩肉、手无缚鸡之力却会念紧箍咒折磨孙悟空的一个人妖不分是非不明的形象。当年,郭沫若大师在诗里甚至有“千刀当剐唐僧肉”的极端论断。尽管毛主席纠了纠偏,说“僧是愚氓犹可训”,意思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可以调解的,但毕竟唐僧算不上什么积极正面的角色。
到了印度,才发现历史真实中的玄奘距离传说中的唐僧,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印度人对玄奘(Hiuen Tsang)非常推崇。首先,他们承认,没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的精确描述,印度近代的历史恐怕无法写得清楚。他们感激玄奘,因为玄奘,今天的印度人才知道他们的过去是什么样子。
印度人认为,没有玄奘(Hiuen Tsang)的精确描述,印度近代的历史恐怕无法写得清楚。他们感激玄奘,因为他,今天的印度人才知道过去是什么样子。
这种感觉,我站在那烂陀遗址的废墟,也常常地感受到了。
那烂陀,是一千五百年前世界上最辉煌的学术殿堂。当年,玄奘就在其中的某一个小小的僧房里苦读、著述。现在,每一处遗址的说明上都写着:何时挖掘,根据玄奘记载应为某处。
那烂陀寺,据传为阿育王所建。后经历代帝王扩建,至公元六到九世纪达到鼎盛。占地辽阔,方圆数十里;建筑宏伟,藏书丰富的宝洋大殿高达九层;寺内有寺,九寺一门,寺外南北各有数十寺;寺内求学者众多,常住僧徒四五千人,外道俗客乃至上万;更重要的是,这一印度古代最高学府内大师辈出,其中就包括藏传佛教的创始人莲花生大师;世界各地前来印度求学者无不驻留此地,悉心向学……
那烂陀,是一千五百年前世界上最辉煌的学术殿堂。但后来,毁于十二世纪突厥入侵者的战火,逐渐变为废墟,再后来沧海桑田,逐渐深埋于地下。到了近代,那烂陀寺在地面上已经没有任何标志物,甚至它到底在什么位置,都没有任何人能够说得清了。
1861年的时候,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姆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比对出土的文物,确认了那烂陀寺的位置,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考古挖掘过程。到现在为止,那烂陀寺也只能算是发掘了十分之一,地下还有无数神奇等待人们去唤醒。
站在那烂陀遗址的高处四下望,可以略微想见当年建筑的宏大规模和巍峨气派,印度文明当年的辉煌光彩。但盛衰无常啊,如今到处断壁残垣,满目故宫高黍。
那烂陀寺已经发掘的有僧院区和教学区两部分,僧院区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组成,共有十几座,每个院落的四周排列着狭窄局促的僧房,院子内有石桌、水井和厨房,每个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面。教学区有寺庙和佛塔。
当年,玄奘(Hiuen Tsang)就在其中的某一个小小的僧房里苦读、著述呀。而现在,每一处遗址的说明上都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挖掘,根据玄奘记载应为某处。
作为中国人,不由得为玄奘感到自豪。
玄奘: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印度人推崇玄奘的,还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记录员。作为远道而来的外国留学生、访问学者,他原本是来学习的,却拜在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学者戒贤门下,不仅登堂入室,继承衣钵,甚至可以说青出于蓝,登峰造极,在学术和社会影响上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印度人推崇玄奘,还因为他在学术和社会影响上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玄奘前来留学的那烂陀寺,不是一个平常的大学。在《西域记》里,他是这样描述的(我的白话文版):“寺内僧徒好几千,个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其中道德文章名声远扬至周围各国的,就有好几百。这里清规戒律甚多,严明又合理。各国学界无不敬仰。这里学风淳正,人人相互探讨学问,经常夜以继日。如果有人对某些问题讲不清楚,本人就自感羞愧。”
“所以,相邻各国的学人,想要成就声名,都来这里挑战。只要赢得哪怕一场辩论,就会声誉雀起。然而,要想成功谈何容易!只是寺院看门人这一关就很难过。多数挑战者都被寺院守门人三言两语问倒,只好回家继续刻苦。少数真正有大修养者,才可能登堂入室,得以和寺内各级高手切磋一番。寺内论师如护法、护月、德慧、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等,在佛学史上留有盛名。他们德艺双馨,受人崇敬,各有数十部论著,流传甚广,世所珍重。”
玄奘在这样的环境里,终日和学界精英相较高下,最终到达什么境界了呢?《慈恩传》说:“寺内能讲二十部经书的有一千人,三十部的五百人,五十部的只有十人,包括玄奘法师。”
就是说,在那烂陀寺的印度及外国几千名资深学者中,玄奘的水准至少算是前十名吧。
更具传奇色彩的,是玄奘后来在曲女城大会的壮举。当时印度最大的摩揭陀国的君主戒日王邀请玄奘前往主持全国辩论会上,也就是打擂台。由玄奘守擂,摆出自己的观点,等待其他人来辩驳。结果,十八日内无人能驳,玄奘自此得号“大乘天”“解脱天”。
在印度各地,流传着无数关于玄奘的传奇故事。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只要提起中国,提起两国关系,那是言必称玄奘。
留学生能够留到这个程度,太牛了。不说别的,只讲玄奘那时学习用的语言,是梵文。而玄奘的语言知识,完全来自于旅行过程中的自学。用自学的外语与外国人进行无比玄妙繁琐的宗教哲学的辩论,而且是面对成千上万观众在擂台上一对一PK的形式,有哪几个今天的外语系高材生、大教授们敢说做到?想到自己,学了十来年,也在印度呆了几年,英语仍然是个半吊子,愧杀人也!
印度人认为,是玄奘开启了中印官方交流的先河。
据说,他向戒日王提到了“秦王破阵乐”,说中国当时正值唐朝初年,皇帝就是谱写乐曲的英明神武的李世民。这番话当然多少有些水分,因为这是他说给唐太宗听的,有点马屁的意思很正常。客观的事实是,戒日王在曲女城大会之后,立即向中国派出了官方代表团,在玄奘回国之前,这个代表团就到了长安。李世民不仅高调接待了戒日王的代表,也派了人回访戒日王,从此开启了长达十三个世纪之久的中印政府间友好往来。
玄奘给中国带来了中兴的佛教思想,同时以其珍贵的纪录,为现代印度人重现历史提供了一份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标本。
传奇故事一箩筐
在印度各地,还流传着无数关于玄奘的传奇故事。
据说,当玄奘和几个随从一行穿越旁遮普地方时,五十多名强盗将他们打劫一空。至于这次臭名昭著的抢劫到底发生在哪一部分的旁遮普,是在今天的巴基斯坦一侧还是印度一侧,两国都说在对方一边,学界尚无定论。
当所有人都在为损失放声痛哭时,玄奘大笑,劝众人不要悲伤。他说:“诸宝之中,生命最重。我等既生,何苦之有!”
正是靠着这种慷慨大度与无比的勇气,玄奘大师才得以穿戈壁、越沙漠,徒步上万公里,完成了西行之旅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使命的吧。
印度人推崇玄奘,并非是近代才有的事。据义净记载,他在玄奘之后几十年再到印度时,当地佛教界已经是把玄奘当作神来供奉了。在寺庙的壁画里,已经有玄奘的形象。他从中国到天竺的万里行旅所穿着的草鞋,已经被作为圣物的象征,也出现在壁画的云端。
今天,在印度,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只要提起中国,提起两国关系,那是言必称玄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印中两国合作,在那烂陀寺附近,在玄奘学习生活过的地方,修建起一座中国风格的玄奘纪念堂,用来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旅行者,这也是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的有力见证。
确实,没有玄奘,就没有两国间连绵不绝的千年交往,没有跨越喜马拉雅雪山的两国人民间的情谊。
玄奘离开印度时,也是满载而归的。得戒日王和其他名王所助,玄奘回国时携带了大量佛教经典和画像,远较六百年前那匹著名的白马所托为重。
东汉初年,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托经,把佛教从西域带入中土,驻锡在洛阳。后来所建白马寺,就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而玄奘,就出生在距离白马寺几十公里的陈河村。
这次,是中国人自己从佛教的起源地选择最精妙的经典,带回去精修了。随着玄奘来到中土的还有其它东西,比如:神猴哈努曼的故事。
玄奘自己也没想到,他的印度之旅很多年后会演变成民间传说,再变成神话。大多数时候一个人独自旅行的变成了带着仨徒弟的唐僧,特别是有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徒弟:美猴王孙悟空。无论唐僧玄奘遇到什么妖魔鬼怪,孙猴子和他的帮手们都能将其打败,最终协助唐僧取回了真经。
尽管玄奘通过西天之行,将佛教文化真正带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但他决不像唐僧那样幸运,有孙悟空和观音菩萨、如来佛的庇护。真实的玄奘,如鲁迅所说,那是“民族的脊梁”。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想想玄奘,没有唐朝官方批准的凭证,却冒着生命危险硬要出关,还发誓:只要一息尚存,决不东向一步!没有给养,没有向导,没有交通工具,他还不懂外语,就要穿越这几十个国家!这不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是什么!
最终的结果,却是玄奘给中国带来了中兴的佛教思想,同时以其珍贵的纪录,为现代印度人重现历史提供了一份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标本。这可能也是中国人,为伟大的印度文明、为佛教的母国,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回馈吧。
在玄奘的那烂陀,我的脑子里总是跳跃着一句话: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作者:伊洛,发表时间:2013年07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