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达到心与道相合的境界,唯一的方法就是:静心(连载273)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kuī)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二段即:“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首先,“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对于修圆满的行道者来说,是真话,是秘诀!
因古人说过一句话:“道不远人,而人远之”;古人还说过一句话:“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现在很多人在求佛成道时,总是把佛道讲的神乎其神,弄得只可仰望而遥不可及。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佛道的种子!如果我们只顾研究别人如何成佛成仙的,而不去照顾好、培育好自己身体内这颗佛道种子,那么一切都是枉然,您只会离佛、离道越来越远。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才是得道成佛的根本。如果舍弃了这个根本,向外求道,岂不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吗?
求道,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对于我们人类而言,精神是离不开肉体的,有肉体的存在才能够修身行道。
行道还需要明道,明道、行道与精神、肉体是一样的道理——彼此不可分离,即在明道中行道,在行道中明道。只是,明道对于行道来说是一个相对顿悟的过程;而行道对于明道来说则是一个相对的渐修过程。
但不管是行道还是明道,只有在道上不断行走,行自己独一无二的道,才能到达目的地。
道在哪里?
工作就是我们的道场;家庭就是我们的道场;生活就是我们的道场;吃饭、睡觉、劳动、与人交往等所有具体事务中,都是我们的道场……
您的道场永远是跟随着您的,您无需到外面去寻找道场。到处去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不如拜您自己心中的神才是正道。
其次,老子告诉我们,天下万物都是道,每个人身上都有道。
当我们的心与道相合之时,您就能进入道的维度;您就会联接到宇宙资源;您就会感受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但是,您要达到心与道合一的层面,唯一的方法就是必须静心;必须修心养性;必须让心灵的最高层次功能发挥出来。
虽然说在悟道、行道的过程中,知识层面的意识作用不可缺少,但这个世界却有很多人的修炼层次只限于追求外在的神通——他们今天学这个,明天念那个,后天喜欢另外一个;今天去这儿拜师,明天去那儿求教……
很多人的修炼往往陷入了一种对知识无休止的追求中;
很多人的修炼往往只限于研究意识的知识层面;
很多人被各种知识中的相互矛盾所困惑、所怀疑、所弃绝……
所以我们说,悟道、行道是要在自身中求,要修自己的道,要感受自己的道,成为自己的道——修行不需要向外去苦苦追求。
自身的道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的德。
从自身出发修好德,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和平、人民就会幸福,这就如同《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所说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一章中所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二章中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三章中所说的“无为则无不治”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四章中所说的进入“象帝之先”的宇宙维度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五章中所说的“守中”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七章中所说的“成其私”就是成就自己的伟大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八章、第九章中所说的“故无尤”的功成身退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十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中所说的“玄德,知常,百姓皆谓我自然”了啊!
反之,如果一心向外有欲、有为、相争,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仍然不知天下乱源是什么?也不可能使天下太平下来,反而会越来越乱,这不正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吗?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继续《道德经》第47章“智慧通灵”第三层面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