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达到心与道相合的境界,唯一的方法就是:静心(连载273)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kuī)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二段即:“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首先,“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对于修圆满的行道者来说,是真话,是秘诀!

因古人说过一句话:“道不远人,而人远之”;古人还说过一句话:“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现在很多人在求佛成道时,总是把佛道讲的神乎其神,弄得只可仰望而遥不可及。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佛道的种子!如果我们只顾研究别人如何成佛成仙的,而不去照顾好、培育好自己身体内这颗佛道种子,那么一切都是枉然,您只会离佛、离道越来越远。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才是得道成佛的根本。如果舍弃了这个根本,向外求道,岂不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吗?

求道,属于精神世界的范畴。对于我们人类而言,精神是离不开肉体的,有肉体的存在才能够修身行道。

行道还需要明道,明道、行道与精神、肉体是一样的道理——彼此不可分离,即在明道中行道,在行道中明道。只是,明道对于行道来说是一个相对顿悟的过程;而行道对于明道来说则是一个相对的渐修过程。

但不管是行道还是明道,只有在道上不断行走,行自己独一无二的道,才能到达目的地。

道在哪里?

工作就是我们的道场;家庭就是我们的道场;生活就是我们的道场;吃饭、睡觉、劳动、与人交往等所有具体事务中,都是我们的道场……

您的道场永远是跟随着您的,您无需到外面去寻找道场。到处去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不如拜您自己心中的神才是正道。


其次,老子告诉我们,天下万物都是道,每个人身上都有道。

当我们的心与道相合之时,您就能进入道的维度;您就会联接到宇宙资源;您就会感受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但是,您要达到心与道合一的层面,唯一的方法就是必须静心;必须修心养性;必须让心灵的最高层次功能发挥出来。

虽然说在悟道、行道的过程中,知识层面的意识作用不可缺少,但这个世界却有很多人的修炼层次只限于追求外在的神通——他们今天学这个,明天念那个,后天喜欢另外一个;今天去这儿拜师,明天去那儿求教……

  • 很多人的修炼往往陷入了一种对知识无休止的追求中;

  • 很多人的修炼往往只限于研究意识的知识层面;

  • 很多人被各种知识中的相互矛盾所困惑、所怀疑、所弃绝……

所以我们说,悟道、行道是要在自身中求,要修自己的道,要感受自己的道,成为自己的道——修行不需要向外去苦苦追求。

自身的道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的德。

从自身出发修好德,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和平、人民就会幸福,这就如同《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所说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一章中所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二章中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三章中所说的“无为则无不治”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四章中所说的进入“象帝之先”的宇宙维度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五章中所说的“守中”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七章中所说的“成其私”就是成就自己的伟大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八章、第九章中所说的“故无尤”的功成身退了啊!

这就如同《道德经》第十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中所说的“玄德,知常,百姓皆谓我自然”了啊!

反之,如果一心向外有欲、有为、相争,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仍然不知天下乱源是什么?也不可能使天下太平下来,反而会越来越乱,这不正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吗?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继续《道德经》第47章“智慧通灵”第三层面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的分享,我们明天再见哦。

(0)

相关推荐

  • 路易坪丨理事无碍——用一种特别的思维“读”佛、道、儒、气功及全息

    理事无碍 --用一种特别的思维"读"佛.道.儒.气功及全息 作者:路易坪 修炼不仅是一种实践,而且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宇宙间所有文化的浓缩和结晶,也是宇宙所有文化的放大 ...

  •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二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此章名曰:无厌其生者生. 人生在世,在老 ...

  • 为什么教科书里不教《道德经》,社会也不提倡老庄思想?

    因为道德经没有一个正确的解释,谁都能胡猜,可以说学道德经无用,对学上来说根本就无用,但对真修道的人来说,虽然他不能让你修成道,但你要明道,离不开道德经,道德经隐藏着你修道是不是正确的对照,如果你真修炼 ...

  • 道德经:身处红尘中,心在俗世外,方为宠辱不惊的真功夫

    道德经:身处红尘中,心在俗世外,方为宠辱不惊的真功夫. 人生有诸多的烦恼与痛苦,痛苦本身来源于负面事件的出现,而更多的却是事情带来的情绪. 当外在有了变化,有了得失,自我情绪就会产生巨大波动. < ...

  • 师徒传法修道最高之境界:「心传」

    傳統古風 「让悠悠古风 吹遍古老的华夏大地」 经典传承| 回归传统| 唤醒良知| 正念正行 傳統古風 「让悠悠古风 吹遍古老的华夏大地」 11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心传明显比形传境界高,它无需借助外在 ...

  •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佛为心 佛家是追求出世.讲究清净的,佛心即觉悟之心,通俗意义上是指慈悲的心 ...

  • 阳明心学的七重境界:当心与天地连通,生命即发生质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于心学的贡献是成功将其分为七种境界,并且认为只要能够融通这七种境界便能实现与天地相连,能够让有凡质的生命发生变化. 这是王阳明在面临着思 ...

  • 心学的七种境界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于心学的贡献是成功将其分为七种境界,并且认为只要能够融通这七种界便能实现与天地相连,能够让有凡质的生命发生变化. 这是王阳明在面临着思索 ...

  • 南怀瑾: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曾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1.靠别人永远没出息 人只有求助于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没有可靠的人, ...

  • 阳明心学的七重境界

    阳明心学的七重境界:当心与天地连通,生命即发生质变 装睡者 发布时间: 2021.04-0922:28在读博士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王阳明作为中国古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于心学的贡献是成功将其分 ...

  • 玉石雕刻|以心入道,以道证器,玉雕才子彰显玉艺新荣

    集宝街--玉见魅力石界 Youth Day 什么是艺术? 个人认为是浩瀚无垠的大海中出现的一叶扁舟 在无助者生命中照进了一道光 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 从中得到感悟或者从中受益吧 就是这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为 ...

  • 诗人样本||刘国萍: 心诗道 (组诗)

    刘国萍,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极拳研修者,<宁古塔作家>平台签约作家.写有各类作品43部,曾获首届上海市文学奖等. 心诗道 (组诗) 文/刘国萍 1.<一滴水在那里独奏> 试 ...

  • 南怀瑾: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家,少承旧学,博览群经,无所不涉,极为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以下为南怀瑾说中国文化及人生智慧妙语集录,从其大量著作中精心摘选而出,共七七四十九句,细品,必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