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斯坦茨,宗教地位很重要的一座德国城市
从弗赖堡开往康斯坦茨,大约需要近一小时车程。德国这样的车道限速100。
即将进入康斯坦茨市区。
康斯坦茨,只是去慕尼黑中途的一个住宿点,本没有计划看什么。到酒店已经是傍晚了,利用吃饭后睡觉前的时间做了些简单的攻略,感觉预留的时间还是有些短了。
第二日,因为还要赶去慕尼黑,所以只有早上抓紧时间在康斯坦茨的老城区简单走走。
这是康斯坦茨湖(Lake Constance),也称博登湖(Bodensee),中西欧第三大淡水湖。康斯坦茨位于湖的西部,湖的最东端是奥地利的布雷根茨(Bregenz)。
康斯坦茨老城和新城区之间有座始建于1860年的老莱茵大桥(Alte Rheinbrücke),桥东侧就是康斯坦茨湖。
桥的西侧,就是从康斯坦茨湖流出的莱茵河。当然,康斯坦茨湖水也是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莱茵河上游流入的。
莱茵河的左岸(南侧),是老城区和天堂区,右岸(北侧)则是新城区。左岸13世纪的莱茵塔(Rheintorturm),是当时的老城门,也是临莱茵河的城市最北面入口。从13世纪到19世纪莱茵河大桥建成之前,一直有座木桥横跨在莱茵河上。
老莱茵大桥是公路铁路大桥,也有自行车和行人专用道。康斯坦茨火车站位于老城区。
大桥虽然始建于1860年,但经历过1938和1957年的两次扩建。
我们住在河对岸的新区,走路就能到老城区。
在小雨中从新城区过莱茵河大桥,走到老城区。这座高高的建筑是建于1604-1607年的耶稣会教堂和教会学校,现在仍然是所语法学校(以历史、拉丁语、希腊语、法院和英语为主),里面还有当年耶稣会留下的图书馆。
康斯坦茨大教堂(Konstanzer Münster),从公元590年左右康斯坦茨主教区建立,到1821年康斯坦茨主教区撤销的1200年间,大教堂几乎一直都是教区的主教座堂。从1821年到现在已不再是主教座堂了。虽然不再是主教座堂(Cathedral),但由于教堂重要的历史地位,1955年仍被梵蒂冈授予乙级宗座圣殿(Basilica minor),俗称巴西利卡。
先简单说说教堂的历史,以及它在宗教史上的意义。
康斯坦茨的得名源自于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一世(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us,250-306,四帝共治皇帝之一,君士坦丁大帝的父亲),大概在300年左右,君士坦提乌斯曾在此打败过阿勒曼尼人(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并将康斯坦茨建成为罗马帝国莱茵河防线上的一座军事要塞城市(规模不大)。
罗马帝国灭亡后,康斯坦茨逐渐落入墨洛温王朝手中。公元585年,一位叫马克西姆的主教,从比较乱的温迪施(我们曾去过位于现在瑞士的罗马军营遗址)迁徙到相对平静的康斯坦茨,并成为这里的城主。主教在罗马军营的遗址上开始建造教堂(以及城市),并创立了康斯坦茨教区,这一教区一直延续到1821年,历时1200多年。那位主教是不是应该算是康斯坦茨的建城者呢。
对城市和教堂影响很大的一个人物,是十世纪康斯坦茨大主教,康拉德(Konrad von Konstanz,900-975),也称阿尔道夫(瑞士)的康拉德一世(Konrad I of Altdorf),他出自德意志著名的韦尔夫家族(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祖先),与奥托一世(大帝)私交不错,962年曾陪同奥托一世去罗马参加皇帝加冕礼,奥托成为首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其实是靠武力)。
康拉德大主教死后,就葬在这座教堂下面的地下墓室,1123年被封为圣人。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欧洲许多大主教往往都是出自贵族家庭,贵族家庭经常是由长子继承家族头衔,其他的儿子可能就送去教会或修道院,这样也有利于宗教与家族利益的相互帮助,这种例子非常多。
康拉德还曾多次前往罗马和耶路撒冷朝圣,934年,康拉德被任命为康斯坦茨教区的大主教(之前任大教堂教务长),野心勃勃的康拉德意图将康斯坦茨打造为第二个罗马,他将罗马的五座特级宗座圣殿都在康斯坦茨按照稍小的比例进行了复制。不过那些教堂大多没有留到今天。
康拉德还按照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的样子建了一座莫里斯圆顶教堂,就在大教堂内,可惜我没有看到。
圣莫里斯(Saint Maurice),三世纪的埃及基督徒,底比斯军团的罗马军官。公元287年,马克西米安命底比斯军团翻越阿尔卑斯山,前往高卢镇压基督徒的叛乱,而身为基督徒的莫里斯拒绝服从命名,滞留在今瑞士一带不肯前往高卢,遂被杀。据说他的底比斯军团中有6660名基督徒士兵也一同被杀。后来圣莫里斯成为了瑞士和奥地利的守护人。在阿尔卑斯山一带的德国、瑞士、奥地利和法国,有非常多的圣莫里斯教堂(也称莫里茨或莫瑞泰斯)。
出身于韦尔夫家族的康拉德大主教及后任者,与奥托王朝(萨克森王朝)的君主互惠互利,奥托王朝的皇帝们也希望在罗马之外还有一个对他们更有利的宗教场所,于是康斯坦茨主教区成了德意志地区最大的教区,康斯坦茨也成了重要的政治与宗教城市,号称“第二罗马”。日后奥托王朝与梵蒂冈教皇之间的叙任权之争,想必定也与此有关。
1052年,加洛林和奥托王朝时期的大教堂坍塌了(原因不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教堂主体就是在原教堂基础上重建于1054年的,不过教堂建造过程缓慢,可能有数百年的时间。
中世纪,有十多座修道院在康斯坦茨城市周边地区逐步建立(其中就有前面曾去过的圣加仑修道院),康斯坦茨俨然成为了地区的精神中心。
1237年,康斯坦茨提升为帝国自由城市。大主教的权利也逐渐让位于城市的行政管理者,市长。大教堂的建设也受到影响,直到14世纪,大教堂还在缓慢的建造之中。
所以在这座教堂身上,能见到不同时代的多种建筑风格。
大教堂也称圣母大教堂(Münster Our Lady),所以教堂侧面的广场上有一座1683年的圣母像立柱。 据说附近还有个罗马要塞遗址,可惜我没有看到。
教堂的短十字翼外侧,大致是19世纪的后哥特式了,而中殿还是比较明显的罗曼式。
1821年康斯坦茨主教区被教皇解散后(划入弗赖堡主教区),教堂损毁严重。19世纪后和20世纪初才又重新修复过。现在的教堂内部,依旧保留了较多的罗曼式特征。立柱也依旧是11世纪的,只是外观有过修复。17世纪晚哥特风格的拱顶取代了之前的罗曼式木制屋顶。
侧廊,就明显哥特了,分布着几个小堂。
其实教堂最重要的意义,还不在于他的建筑本身,而是1414-1418年的那次基督教史上影响重大的宗教大会,康斯坦茨大公会议(Council of Constance)。
大会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结束了阿维尼翁教廷后的教皇分裂。1377年,随着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重返罗马,所谓的“阿维尼翁之囚”结束,但教会的分裂并没有结束,到康斯坦茨大会之前,一共有三位教皇(称作伪教皇或对立教皇)同时存在,格里高利十二世(罗马)、本笃十三世(阿维尼翁)和约翰二十三世(比萨)。大会的召集人就是约翰二十三世,死后葬在佛罗伦萨百花大教堂前圣约翰洗礼堂内(去过佛罗伦萨的一定看过教堂前吉贝尔蒂那座著名的天堂之门)。
随着1417年康斯坦茨大会选出教皇马丁五世,其他三位教皇全部都退位,天主教会大分裂结束。
那次大会一开就是三年多,当时来自欧洲各地的主教、国王、修道院长、神学法学专家、商人,甚至还有大量的妓女都云集在康斯坦茨,甚为壮观。宗教大会的几十次会议都是在这座大教堂内进行的。
出席会议的最高世俗君主是卢森堡王朝的西吉斯蒙德(查理四世之子),当时是勃兰登堡选侯,罗马人民的(德意志)国王、波西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而烧死胡斯引发的胡斯战争对他日后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困扰。
大会的另一主要议题就是谴责英国的威克里夫和布拉格大学校长扬.胡斯(Jan Hus, 1369-1415)。此时威克里夫(影响胡斯的人物)早已过世。1414年11月,胡斯来到康斯坦茨是想为自己辩护,之前西吉斯蒙德承诺保证他的人身安全,但不久就被捕入狱,1415年6月被大会判处异端,并于7月6日在康斯坦茨被执行了火刑,骨灰随后被扔进了莱茵河。火刑执行前,胡斯就是被带到这座教堂里,一位主教宣读了对他的谴责和死刑判决书。
去过布拉克的,一定看过老城广场上的胡斯纪念雕塑,我因为是先去的康斯坦茨,后去的布拉格,所以当时并不知道胡斯是在康斯坦茨被烧死的,否则就不会错过胡斯火刑纪念地(距大教堂往西约一公里老城门)。关于胡斯,等到了布拉格一定会再多写些的。
这个小堂叫玛格丽特小堂(Margaret Chapel) ,这里基本保留着15世纪的样子,还有哥特式的拱顶。小堂的历史可追溯到10-11世纪,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后改为主教的墓地小堂。墙上的壁画都是15世纪留下的。
现在这里是一个祈祷或冥想的小堂。
这是教堂的主祭坛。在主祭坛的左后方(教堂外),就是10世纪康拉德大主教仿耶路撒冷圣墓修建的圣莫里斯圆顶教堂,曾是中世纪德国圣雅各朝圣路上的一个节点。只是我当时并不知道,也没有看到圆顶的入口在哪。
布道台和一个小堂的祭坛。
距离大教堂不远的圣史蒂芬教堂(St Stephanskirche),也是康斯坦茨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历史可能要追溯到6-7世纪,教堂所在的位置也是城市最早的发源地。12世纪时重建为罗曼式教堂,15世纪扩建为今天的格局,后世不断维修改建为今天的样子。
康斯坦茨大公会议期间,圣史蒂芬教堂也曾做过会场。
1527年,新教的苏黎世军队攻占了康斯坦茨,并将教堂内的天主教绘画圣像等捣毁,当时的苏黎世还属于康斯坦茨主教区。1529年,瑞士宗教改革家,茨温利做为随军牧师还在教堂内布道。1547年,康斯坦茨被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夺回,教堂又成为天主教堂。
圣史蒂芬广场,可以看到圣史蒂芬教堂和康斯坦茨大教堂的尖塔。
历史上,康斯坦茨险些加入瑞士联邦。二战时,由于紧邻中立国瑞士,康斯坦茨幸免于各方的恐袭轰炸。据说当地人晚上都开着灯,让飞行员误认为这里是瑞士。
这家外观很有点特色的酒店叫格拉夫.齐柏林酒店(Hotel Graf Zeppelin),得名于13世纪古老的德意志贵族,齐柏林家族。
熟悉一战、二战的可能知道,一战时期飞艇的发明人费迪南.阿道夫.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格拉夫.冯.齐柏林伯爵(Ferdinand Adolf Heinrich August Graf von Zeppelin,1838–1917,名字越长,家族越古老)。就是出生于康斯坦茨,他是位将军,也是位工程师,他发明的飞艇就叫齐柏林飞艇。二战时纳粹德国的一艘航母以他命名。
这家酒店就是由飞艇发明人费迪南.齐柏林的哥哥改建的,他是一位历史学者和企业家。
墙上的绘画是什么意思,没时间去研究了。
这栋建筑上的绘画,主题是为纪念1848年巴登革命领导人弗里德里希.赫克在康斯坦茨的一次演讲。1848年的巴登革命是1848年欧洲革命以及德意志革命的一部分。1848年的法国大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法国总统,后称帝为拿破仑三世。
弗里德里希.赫克(Friedrich Hecker,1811-1881),律师,德国政治家,革命者,1848德国革命的主要鼓动者之一,后倾向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很紧密的朋友。他领导的赫克起义失败后,去往美国定居,与林肯一起从事废奴运动。
壁画的画家是一位叫做Johannes Grützke(1937-2017)的德国近现代现实主义画家。
19世纪的路德教堂(Lutherkirche),很显然属于新教路德派。教堂前的广场叫路德广场,前面有个浅色的纪念碑就是胡斯纪念碑(Jan Hus monument),胡斯对马丁路德的影响很大。
康斯坦茨的街景
这个中世纪的城门叫施耐特门(Schnetztor),建于14-15世纪,是当时城市的城门之一。现在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当然,现在也只是剩下这个城门而没有城墙了。
城门内的街道,叫胡斯大街(Hussenstraße),是主要的旅游购物步行街。一直往北可以走到大教堂。纳粹时期曾被叫做罗马大街。
我们来的比较早,很多商店刚开门或正准备开门。
胡斯大街往北过了巴巴罗萨酒店就是维森堡街(Wessenbergstraße),维森堡街再往北就能走到大教堂。
从施耐特城门再往南走不远,就能走到德国与瑞士的边界。
Schweiz就是瑞士的意思。
虽然有个边防检查站,但形同虚设。
出了德瑞边境的瑞士小镇,叫克罗伊茨林根(Kreuzlingen)。
估计有很多人在都是在对面的国家上班,上下班都要出国。
随便在瑞士小镇简单走走,也算是故地重游了。
瑞士一侧的检查站。
对康斯坦茨的游览有点蜻蜓点水,由于准备不足(准确地说是没有意识),错过了不少重要的历史纪念地和古迹。所以说,康斯坦茨是值得将来再去一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