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在油画人体创作中,画面的色彩对于表达情感是不容忽视的

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最为本真的存在,历史上有多少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情感的真谛。在美术创作中情感自始至终都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而表现情感则更是美术创作永恒的主题。然而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度市场化的影响下,一些美术创作者正在或者说已经丢失了艺术所具有的最本真的东西。而这种本真的缺失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致命的,其直接后果就是使作品开始变得肤浅而失去意义。
纵观中外美术的发展史,那些能在其中沉淀下来成为美术史浓墨重彩的作品,必是承载着艺术家最真挚的情感的作品。鉴于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人类的情感。情感之美在于真实,娇柔造作并非艺术创作的初衷,所以在美术作品中发现并表达出真挚的感情才是美术创作的最终目的。美术创作者首先应该要发现和体验情感之美,只有感受到最真切的情感才能激发创作者进行创作的冲动,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构思和创作。对于油画人物而言,情感的体验和表达有着与其它科类不同的方式。比如绘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及所处的环境等,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在构思和实践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应当对此有着敏锐的感知和合理的把握。在油画人物创作中这将是表达主体情感的重要因素。
以上论述我们作为创作的主体需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获得更丰富更真挚的情感,并且做到适时抓住情感体验过程中所带来的创作契机。作为前提,此两者在艺术创作中至关重要,没有这些前提,艺术家便不能很好的创作。即使勉强创作,其作品也只会流于表面,苍白无力,这样的作品是不可能打动人的。然而,仅仅凭这一前提也是不可能完成整个创作的。情感只是感性的认识层面,感性认识需要用思维将其上升到理性的层面,这便是艺术创作的构思。

1.选材对表达主体情感的重要性

在构思过程中思维将带着艺术家一系列情感体验,寻求一种恰当的表现方式将它表现出来。也就是古人所谓“选材”与“立意”。前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在谈及其创作经验时说:只有愿意写,怀着热爱,充满感情,才能写得好。选材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只有感兴趣的事物,才是充满感情的题材,也是能更好的抒发艺术家情感的。德拉克罗瓦说过“任何题材,只有在处理得好的时候,才能够成为重要的。”这里的“处理得好”指的就是符合艺术家审美和情感表达的需要。
他在创作著名的的《自由引导人民》时,亲眼目睹了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光荣的三天”的战斗场面,深深的被人民群众追求平等自由的无畏的革命精神所感动,从而以此为题材以极大地热情讴歌了人民群众革命的壮举。画中半裸的自由女神手持步枪和象征自由的三色旗带领士兵冲锋陷阵,侧脸的女神更显刚毅和坚定,似正在转身号召士兵们向落后的封建王朝发起猛烈地进攻。女神右侧人物身穿长礼服,头戴大礼帽,留着胡须,代表这是资产阶级争取民主和自由的革命。
在下方的阴影里,受伤和死去的战士横卧在碎石中,一位着绿色衣服的受伤的战士正期待地看着自由女神手中飘扬的三色旗,在女神身后,硝烟弥漫着整个街道,远处可以看到巴黎圣母院的塔楼。整幅画气势磅礴,色调强烈,和用笔奔放有力,充满感染力。而画家所处的时代正值19世纪学院派古典主义占据着法国艺坛的统治地位,在学院派艺术的陈腐的规矩下,追求个性和自由的浪漫主义画家则更愿意将“艺术从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们大胆地以现实斗争作为创作题材,运用大胆的构图和绚烂的色彩,刻画出人物强烈的情感。”而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也正饱含着人民群众对自由的渴望和革命的精神。这样恰如其分的选材必然来自于表达画家推开禁锢夺取自由的强烈情感。
由此可见,所选题材必须符合艺术家的情感追求才能很好地将艺术家浓郁的情感赋予其上。非此则不能更好的表达其情感。

2.“立意”追求的是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

有了好的题材,“立意”才能水到渠成。在油画人物创作中“立意”(构思中最重要的部分)则与其它艺术门类稍有不同,风景画借风景来抒发思想感情,静物画则借静物来表达,人物画则以人物来传达画家的思想感情,而人的不同的表情动作都向外界传达着不同的情感,其中的影响因素是极为复杂的。以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图4)为例。被称为“真理画家”的委拉斯凯兹以描绘真实的对象著称,他从不对王公贵族进行美化和粉饰,在《教皇英诺森十世》这幅画中画家以精巧的构思表现了教皇冷酷无情和凶狠狡猾的性格。“整个画面为红色调子,如椅子、窗帘教皇的丝质便帽和披肩及教皇的脸……这位教皇的嘴唇紧闭着,一副冷酷无情、严肃认真的样子,使人不免对'传统的教皇印象’感到颤栗不安。”
从这里可以看出,画家在构思和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教皇的表情、动作、所处的环境及色彩等方面来表现教皇冷酷的个性。看似是随意的安排,实则是通过画家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的结果,其中每一种颜色、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每一件物品都经过了画家的深思熟虑。如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表现出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放在椅子上的两只手却显得分外软弱无力,既表现了其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又如画面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宗教的庄严气氛,与白色形成强烈的对比等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画面强烈的紧张感。
可见,在油画人物创作的构思过程中,这些因素对画家的情感表达存在着直接而且深刻的影响,我们在进行油画人物创作时,也应当注意这些因素的重要性,以更好地表达出思想感情。

3.运用忠实于艺术家情感的色彩

在完成构思之后,创作就进入了表现阶段,这就到了画家运用技法和材料进行创作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因素同样也制约着画家情感的表达,比如色彩。虽然在构思过程中对他的思考已经开始,但从认识到实践乃是一个质的飞跃,画面中,尤其在油画人物中色彩对画家情感表达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它(色彩的心理力量)引起的是精神的震撼。”众所周知,自然界中颜料的颜色是由红、黄、蓝三原色构成的,三种原色的其中两色相互调和产生间色(橙、绿、紫色),而每一种间色与没有与之参与调和的原色形成对比色(又称互补色),如绿色由黄、蓝两色调合而成,与红色形成对比,同理橙色与蓝色对比,紫色则与黄色对比。
自然界中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特殊的“表情”;同样每几种色彩的组合也会以其各自的特征给人以感官上的刺激。当看到一片红色,会使我们想到火、甚至血,给我们的感觉是热烈、激动、甚至是恐惧;而黄色却使人感到激情、炽热及阳光;相邻色彩的组合显现其柔和过度的特征,互补色彩的组合则在感官上以强烈的对比。另外,色彩的明度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也能表达出画家不同的情感态度。如我们所说的“沉郁的色彩”,其明度必然较低,表现出画家深沉、消极的情绪;而明亮的色彩其明度较高,表现出画家欢快、轻松的情感状态。总之,在绘画过程中,色彩的运用是极其复杂的,一般来说要追求“和谐”,亦即画面中的色彩应该统一在一个基调里(即色调),在这个基调里,要有对比,又要有过度。这样才是合理的运用色彩,利用每一种色彩带给人的“精神上的震撼”来达到更好的抒发画家的情感的目的。
有目的的运用色彩会使画面增光添彩。正如马蒂斯将绿色大理石桌面画成红色来使画面更加和谐。高更也曾说过,如果你看到一片草地是绿色,你就用最鲜艳的绿色来涂它。可见画家在运用色彩时不但依靠理论知识,更依靠自己把握色彩的经验,皆以抒发情感为依据。一味的追求固有的色彩也许会陷入平庸。梵高是这样说的,“我拥护艺术家的权力,不画固有色或忠于固有色,而给予我们热情的永恒性的东西。……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我爱一个几乎燃烧着的自然,在那里面现在是陈旧的黄金、紫铜、黄铜、带着天空的蓝色;这一切又燃烧到白热程度,诞生一个奇异的、非凡的色彩交响,带着德拉克罗瓦式的折碎的色调。”
在油画人物创作中,如果我们要表达或忧伤、或轻松、或壮阔这样的感情,都可以从模特的服饰色彩、环境的光线及色调来烘托或传达这样的感情。毕加索在蓝色时期(1901-1904)的作品便是如此。“(刚)来到巴黎的毕加索,接触到社会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那些孤独、悲伤的人们,为了美好的生活,永不休止地追求着一个个迷梦,让他为之深深震撼。于是,他以强烈的同情心和悲观的笔调在作品中表现疲惫、绝望的人们和他们艰辛的生活境况。毕加索为了表现凄凉、绝望的人生,将人物的身体、手脚刻意拉长,并用阴郁、神秘的蓝色来烘托阴冷的氛围。作品背景和人物是蓝色的,甚至画面中的一切元素都变成了蓝色,蓝色主宰了他的作品,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阴冷、虚幻的感觉。
那时候,人们认为蓝色是没落穷困的象征,于是毕加索的画作更多地表现了一些遭受着贫困和窘迫的、孤苦而消瘦的下层人物形象。”诸如《自画像》、《老吉他手》、《人生》、《盲人进餐》等等,都以充满忧郁的蓝色为主。冷寂、凄凉、迷茫成了他情感的写照,为了排解自己的情绪,他总是以沉重忧郁的蓝色画孤独的人。试想如果他用鲜亮的红色和黄色来表现,那还能使观众感受到那种无尽的孤独和忧伤来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那只会使我们想到梵高那片成熟的麦田、象征生命的向日葵以及感受到那燃烧般的热情。#文化#
所以在油画人物创作中,画面的色彩对于表达情感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来说在油画人物创作中,色彩会遵循感性的需要和表达的目的,当然在创作过程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硬性的规定。在这个原则下画家可自由抒发情感,如果有人规定了人的肤色必须是黄色,那么创作的意义就让位于学院式的写生练习了,在教科书式的程式里情感的抒发便成妄谈了。所以说只要有强烈的情感表达欲望又有一定的人物画表现技巧和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就可以进行创作。正如马蒂斯说:“我对色彩的选择从不依据任何科学理论,我依据的是观察、感受和亲身体验。”作者:陈睿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