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旧事九则||文冠淮

小编荐语:清江浦的这些旧事,能记得并能讲出的人,已经不多了。感谢文冠淮老师用文字记录下他老父亲平日里唠叨的这些过往。让我们对旧时清江浦多了些了解,并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伪28师杜连长其人 
日伪时期。淮阴城内。伪军28师的一个杜姓的连长带着小老婆租了父亲家的两间厢房,可房租费从来没给过。其间时常有大老婆从乡下来要钱。
解放后的一年夏天,父亲随二哥去袁集杜各庄的二嫂娘家,无意间在村头的树荫下遇上了杜连长,只见他穿个裤头儿,头枕着一块用报纸裹着的砖头正躺在坏柴蓆上乘凉呢,黑不溜瞅的一付落魄的神情。
“你是杜连长吧?”,父亲俯身问他。
他一骨碌爬起来了, “你怎干认识我的?”
“你不是住过我家的嘛”父亲说“你家大太太二太太呢?”
“你姓什么?”他很紧张。
“我姓文呀。”
“你怎干找到这块的?”
“我嫂子就住这块。”
“噢——,都是家里的。”他低声叮嘱道, “你以后不要再喊我杜连长了,我现在是四类分子了。”……
父亲好笑: 二嫂姓杜,和你杜连长同村,应该是个沾亲带故的亲戚呢。想当初你腰眼别着个盒子枪是何等的威风!
 二、南园八枝枪  
杨明和(因真人真事,故化名)是牛行街人,平时会给人看病。“请到杨医生,家史对半分”,这是牛行街的邻里们对他行医的评价。
一次他说漏了嘴竟把性命给丢了——
这事发生在鬼子投降后的第二年。
一天凌晨四五点钟,天麻麻黑,他早起到南园遛雀子,刚把雀笼挂在树上,就发现朦朦胧胧的水面上有人划着小船向水下撂下一捆东西。他遛完雀子后又回家睡了一觉,起来后朝外头一转才晓得一夜之间八路军北撤山东了。
午后在牛行街明泉澡堂子洗澡(靠孙大和药店附近)和几个人闲聊时,他捧着一壶茶忍不住了:   “狗日的,我看不对劲了。”   “兔子尾巴长不了啦……兔子是它孙子都跑了。”接着就把他早晨看到的一五一十讲给洗澡的人听,不想有人私下把他告发了,国民党当时就组织人去南园的水下打捞,但没找到。
这帮人找到他,“胡嚼乱说的,你有什么根据?”
“我亲眼看见的!”他把人带到南园现场,而当时在附近小菜园种菜的人中有人是地下党。三条小船按他说的地方用滚钩在水下寻找,果真捞上来一梱东西,打开一看是八枝枪。
解放后杨明和因为这事被枪毙了。枪毙时老父亲亲眼所见,当时他正在花街学徒。杨明和死时才五十来岁。
   三、魁光巷里的大烟馆   
据父亲回忆,淮阴沦陷的一九四三年前后,淮阴城内开大烟馆的有很多(即鸦片馆),在牛行街上就有几家。
开烟馆的是我的爷爷。父亲说那时开大烟馆是合法的,有营业执照,有政府限量供应烟膏的小本子。
我家的大烟馆就开在城东牛行街的魁光巷内,当时家有七间房:三间堂屋,两间厢房,两间厨房。房子是先典后买下的(典的比租的便宜)。  抽大烟的工具有烟枪,烟斗,尺把长,有木制和竹制之分。在里屋抽的,用的烟枪玉嘴子的属高级的;在外间躺大通铺的,用的烟枪是竹制烟嘴的,都是寻常百姓人家的。
自开大烟馆以来,家里就顧有伙计和老妈子(保姆),伙计原来是拉黄包车的,老妈子是门口的邻居。那时候雇人是没有工钱的,仅供吃供住,老妈子直至淮阴二次解放才回去。
事隔近八十年,老父亲还清楚地记得家里开大烟馆的名称叫“明星戒烟所”,院门的两边贴着副对联,上联为:
枪老斗老不怕鹰老,老不欠帐才算好老。
下联为:
土真灰真自然烟真,  真肯还钱越发归真,
父亲还对当时抽大烟人中间流行的一首顺口溜记忆深刻:
一口两口,精神抖擞。
三口四口,云端走走。
五口六口,偷鸡摸狗。
据父亲回忆, 后来因爷爷身体不太好,再加上有人抽烟不给钱,生意不好,仅开了两年左右就关门歇业了。
  四、文大先生家的“私塾”  
爷爷开的私塾叫什么名称,父亲说那时岁数小已记不得了 。上世纪三十年代爷爷就在牛行街的文家巷、魁光巷留下过教书的身影。因办私塾,且兄弟排行中他又是老大,街坊邻居们称他为文大先生。 爷爷的私塾办了五六年。父亲清楚的记得,身穿长袍大褂的爷爷好背个手,手中时常拿着个折叠扇子。私塾刚开时,牛行街上的段家牛行、贾家牛行、张蛮肉店等都热心地把自己的子女送来当“开门学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已耄耋之年的父亲背起三字经来竟然还能朗朗上口,父亲说小时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等都是“背通本”的。 那时的学生练字都是用水牌练的,即用白漆漆的一块长方形木片,牌的一面是光的,另一面打上红线格子,“水牌写字,可写可擦”,水牌练字十分方便。当时的水牌是有卖的。 那时开私塾的人家有很多,仅在孔家巷里就有两家。
爷爷:文正明(号文亮白,民国时期在牛行街开过烟馆,办过私塾)
父亲是六岁上私塾的。办私塾的人家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其子女都不在自家上学。父亲先是在孔家巷张良才家上的,后到杯渡庵靳姓人家上的,而张良才家的子女又是在别人家上的。 张良才家私塾“育才学塾”中的“育才”两字是取他老伴儿严育英的“育”、张良才的“才”合起的名。解放后张良才先生创办了桥南小学,后又在二中做副校长。 爷爷的毛笔字写得很漂亮,每年春节时会热情地给周边邻居免费写门上对联。年底封笔,毛笔洗毕便挂上笔架,过了正月初五后才会开笔。开笔前照例会用毛笔写上“新年开笔笔上生花花中结果果然如意大吉祥”几字张贴房门外,以显吉庆,然后再为别人写字,象给人写花股、契约、写信等。
父亲的一手正楷毛笔字除了有上私塾的底子外,应该说受爷爷的熏陶教育成份多一些。
五、家中遭遇土匪洗劫 
共产党北撤山东后的一个冬天深夜,家中遭遇过一次土匪武装洗劫——
那天夜里,被吵杂声惊醒,见被子被揭走就惶恐地喊了一声“妈!”
“不准喊!”额头被一支冰冷的枪管抵着,不让吱声。全家人坐在堂屋的地上战战兢兢,有个土匪持枪看着。昏暗的煤油灯下土匪们进进出出,他们个个头上罩着个只留有两眼的黑布罩子,身穿军服。直至天蒙蒙亮有邻居来了,才晓得土匪早已离开了。
 六、我家曾住过八路军   
第一次解放淮阴城前,牛行街曾经住满了八路军,我家就住过头十个,其中还有个女卫生员呢。有八路军曾给过父亲吃的卷子。他们都是打地铺,头一律睡在堂屋的里口,父亲回忆说,临攻城时,都是大米饭,大鱼大肉。其中有个住过我家的八路军在攻打淮阴城牺牲了。
攻打淮阴城时,老百姓都吓跑了,八路军为了靠近城墙,把花街上家家的房子都打通了,用大桌子摞大桌子再盖被子的办法,八路军钻在里面,靠近城门,用炸药炸。
攻城激烈时半边天都打得通红。父亲说他用梯子爬上厢房向西看过。
八路军攻进淮阴城后,伪28师师长潘汉臣畏罪用白朗宁手枪朝头部开枪自杀。
攻打淮阴城刚刚结束,城里一片狼藉。八路伤员的担架正陆续地被抬出城,奶奶踩着废墟随着城外的人拎着小桶水进城,给他的表亲周锦华家送水,城里的水井因为打仗都被污染了。
 七、奶奶曾“私通八路”被绑架
是驻在淮阴城伪28师留守处109团干的事。
奶奶是以“私通八路”遭绑架的。被关在八面佛一间二层小楼上,当时小姑还是奶奶怀里吃奶的孩子。
起因是奶奶在三棵树的娘家小大舅递来过一小袋带壳子的小花生,有人诬告说是乡下八路给奶奶家递来过子弹,白白被关了十多天。关押期间父亲去看望过。那时奶奶的父母均健在,后来通过表亲的关系送了六包纱,奶奶才得以解救。(爷爷在世时在花街布店有股份) 绑架二奶的情节有点儿戏剧性——
二奶是四爷文豹的母亲,和奶奶是妯娌。
大白天的,几个身着军服的人强行把二奶架上了一辆黄包车,拉车人已起身搭起车把准备走了,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文豹、文娈拉住黄包车的车轱辘死活不让走,街头的人过来看热闹,拉车人只得放下车把,几个绑架者灰溜溜地跑了。
现在想来,妯娌俩先后被绑架、家中遭遇土匪抢劫和那时她俩的丈夫去世有关系。
太奶奶:文刘氏(父亲的祖母,据父亲说战乱跑反时都带在身边)
  八、中洲曾是宰牛场
中洲曾是宰牛场。
父亲回忆说,那时他十二、三岁。
牛行街卖牛生意居多,也因卖牛而得名,有段家牛行,贾家牛行,孙家牛行……,以段家生意最大,有五六间房子,和孙大和药店斜过对。也有卖小猪卖小羊的,还有沈家蜡烛店,杂货店酱园店等,总之生意人多。
那时的中洲是大敞荡子,三面环水,两三户人家,水边泊有小船。三三两两的牛栓在树桩上。一次父亲去看宰牛,宰牛人把牛朝桶前拖,牛不肯走,直淌眼泪。宰牛人用绳头将牛的四条腿用活扣子系起来,猛一拉,牛的四条腿并到-起就倒了。
宰牛是专门宰牛的人。一把刀削薄薄的,一只长腰子桶是专门等牛血用的,宰牛人宰杀时是不看牛的,总是闭着眼睛要虔诚地叨咕几句:
小牛小牛你莫怪我,
人不卖我不买,
人不吃我不杀。
接着把牛头往桶帮子上一按,朝牛脖子上去就是一刀,之后便离开,不回头。牛不死的则由第二个人补刀。宰牛是宰牛人,补刀是补刀人。
  九、童谣和牛行的“万”字
父亲对上学时的儿歌他能一字不拉地背出来:
(1)上小学时的儿歌
 早会歌
你也早我也早
我们大家都很早
一起读书一起游戏
宝贵光阴莫空抛
一日之计在于晨
努力锻炼手和脑
晚会歌
功课完毕要回家去
先生同学大家暂分手
明早会好朋友
愿大家努力吧小朋友
(相互鞠恭道别)
(2)民间流传的顺口溜
轮船一喊,拉黄包车跑反
轮船拉尾声,客栈挂七灯
父亲说, 那时淮阴的大闸口很热闹,水路比较发达。轮船的汽笛声在石桥就拉响了,拉黄包车的为了争抢客户,都争先恐后地跑向码头,各家客栈的伙计纷纷点起自家门前的煤油灯、汽油灯……
(3)牛行生意间的万字 
“万”(取音)字是解放前的淮阴生意人常年积累下来的谋生手段,是生意人之间的行话。布店有布店的万字,牛行有牛行的万字。
牛行的万字是:
一不说一,说旦底
二不说二,说抽工
三不说三,说元川
四不说四,说未回
五不说五,说缺丑
六不说六,说断大
七不说七,说毛耕
八不说八,说入开
九不说九,说未丸
太爷爷:文凤年(号瑞歧)

作者简介

文冠淮,男,摄影家。1957年9月生,江苏淮安人 国企退休。

(0)

相关推荐

  • 稷山 杨建国//​爷爷(下)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2021新年来临之际,我们初步总结整理了七十余位写作爱好者的作品链接,以丰盈后稷文学宝库!点击下面加粗字链接,品读<后稷文苑>宝葫芦: 后稷宝葫芦  文苑新年礼 发刊 ...

  • 元代大画家王冕的生平事迹故事与资料简介

    王冕从小就很聪明.据说他一岁时就会说话,三岁便能与大人对答如流,五六岁时智力已明显高出一般儿童,村里人都称他是神童. 王冕求知欲很强,但由于家里穷,上不起学,七八岁时就开始帮助家里人干活,每天牵着牛出 ...

  • 一场雪,淮安变成了古城淮阴,清江浦穿越回了明清

    还记得2015年的初雪吗? 2016的第一场雪,比2015来得稍早一些 这场雪也是知时节,在小雪这一天飘临 朋友圈一如继往地沸腾了 在其中,读到这样一段话 淮安不常下雪,但一夜白了一座城的光景也曾有过 ...

  • 【连载】逐日:二爷爷光辉的一生(三)

    第一章  苦难童年 第三节 叛徒出卖革命志士, 民族英雄命丧黄泉 ﹌﹌﹌﹌﹌﹌﹌﹌﹌﹌﹌﹌﹌﹌﹌﹌﹌﹌﹌﹌﹌﹌﹌﹌﹌﹌﹌ 1940年夏天,八路军地下工作人员进入陶林县西街天泰粮店院内,掌柜的张蔚良一看 ...

  • 抽大烟,逛窑子,“瞎子”阿炳凭啥与贝多芬相提并论?

    提到贝多芬,可能是一大批学子的童年记忆吧!小的时候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对音乐有着热爱的追求,去听贝多芬的钢琴曲.但是我们童年每每响起上课铃声的时候,都是贝多芬那熟悉的<致爱丽丝>.而贝多芬的故 ...

  • 父亲爱喝茶

    父亲爱喝茶 □吴波 小时候生活在乡下外婆家,茶是什么,我都不知道.渴了,我喝的就是锅屋水缸里的冷水,水瓢舀起,咕嘟咕嘟喝个肚子滚圆. 1986年,我回到城里上一年级.我们家虽然经济条件很有限,但从新疆 ...

  • 踏歌而行——宋英达回忆录之三

    踏歌而行--宋英达回忆录之三             宋英达         在我刚上小学前后的那几年,在我家与爷爷.老叔一家一起过的大家庭里,还有两位重要的成员一一顺头哥和英子姐,他们是我家替我二大 ...

  • 我叫杨雨民

    杨雨民,赤峰人.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语系.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热河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河北省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三 ...

  • 回忆母亲

    母亲89岁时的照片 回忆母亲 母亲就是为了爱来到这个世上的.母亲在,无论我们浪迹天涯海角,还是历尽艰难坎坷,无论我们容颜沧桑,还是满头花发:总有一颗童心萦绕在心间.一种温暖在招唤,总有一种絮絮叨叨的牵 ...

  • 父亲的婚姻(散文)

    父亲大名赵斌,小名福圆. 父亲出生于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一年.故去于一九七六年. 父亲八个月大时,爷爷就去世了.大姑比父亲大十五岁,那时,太爷.太太还活着,帮着奶奶一起拉扯几个孩子. 在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