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 阅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从法布尔的《昆虫记》到“我”的《昆虫记》
在阅读媒介多元重叠、碎片信息泛滥成灾的大众传媒时代,如何有效引导少儿阅读?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道远学校语文教师、第五届全人教育提名奖获得者赵查看来,真正的阅读是集读书、思考、体验、表达于一体的,是要从读书本到读天地自然、人生百态,从读有字的书到读无字的书,从“知之者”到“乐之者”“好之者”的。
基于这样的大阅读理念,他和学生们用另一种方式打开了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收获了别样的阅读体验。
赵查老师和学生在校园里
阅读关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让生命从蒙昧走向觉醒的途径之一。少儿时期的阅读,正如汲取文化的初乳。作为阅读指引者,一方面要保障其阅读质量,另一方面要讲究科学有效的导读方法。
在阅读物极度匮乏的贫瘠年代,孩子有书读就是最大的幸福,要求教育者有意识地导读几乎是奢望。而在当今阅读物唾手可得的大众传媒时代,阅读媒介多元重叠,碎片信息泛滥成灾,如何有效引导少儿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真正的阅读从来就不是单一的信息输入行为,读书、思考、体验、表达本是一个联动的心智模式,教育者的阅读导引亦需遵循这一心智模式,才能让孩子读出趣味,在阅读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将阅读信息内化为文化基因,外显为处世之道。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法国作家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时,和学生用另一种方式打开这本书的阅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见物见人见生活
导读是开卷的第一步,导读又分为读前导、读中导和读后导。
读前导的主要目的是激活阅读欲望,让学生与即将阅读的书籍产生亲近感。我通过前期调查了解到,班上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已经读过《昆虫记》的图画版或简缩版,但阅读只停留在浅表阶层,对本书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未能深入挖掘。
基于此,我的读前导就不能只停留在对书本内容的简单介绍,而是从奇妙的昆虫世界引入,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永不放弃的蜣螂”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昆虫生命力的顽强和行为的可爱,同时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世界万物,“屎壳郞”常给人留下“又脏又臭”的刻板印象,殊不知他们勇于拼搏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恰是值得人类学习的。
由此引入到法布尔的《昆虫记》——“一部世界昆虫的史诗,一曲由昆虫谱写的生命乐章”,进而对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介绍,之后教师摘录分享书中的精彩语段,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理解和更多期待。
阅读过程中的引导,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阅读产生持续动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交互式阅读体验中拥有获得感。
《昆虫记》的读中导,我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是每周开展一次阅读交流分享活动,用一节课的时间分组轮流展示自己这一周的阅读新发现、新体验,同时评出本周十佳最优批注,优秀批注拍照打印张贴在教室的阅读区展示,也同步在班级钉钉群展示。
另外,我们还在教室设置了“阅读跟帖区”,用便利贴互动的方式,进行发帖和跟帖。具体做法是,任何一名同学都可以将最近的阅读疑惑以发帖的方式贴在“阅读贴吧”里,任何一名同学都可以对感兴趣的发帖进行跟帖和回帖,对同学的疑惑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贴吧”里每天都贴满了便利贴,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总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底下的跟帖像鱼鳞一样叠加,班级阅读氛围在跟帖和回帖中,由外引走向内驱,自主互助式阅读习惯正式养成。
自主阅读习惯养成之后,就可以为学生搭建更高的台阶,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实现“以一带多”(以一本书的阅读带动多本书的阅读)的阅读愿景。在《昆虫记》共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推荐了一本同题材书籍——《虫子旁》,让学生同步阅读这两本书。
《虫子旁》是南京师范大学朱赢椿先生在随园书坊对虫子的日常观察和记录,作者以诗意的笔法写诗意的栖居,图文结合,文质兼美,书的装帧和内容都很符合中学生的审美。
没想到学生一进入《虫子旁》的世界就欲罢不能,有一个学生在随笔中写道:从《昆虫记》到《虫子旁》,我似乎看到了一个离自己的生活更近的法布尔,一个用中文写《昆虫记》的法布尔。学生在两本书的比照阅读中,推开了一扇通往昆虫世界的神奇大门,他们对天地自然更亲近也更敬畏了。学生在阅读分享中说,原来读书可以这么美妙这么好玩,原来读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以一带多”的阅读模式,有点类似于时下很多人正在研究的“群文阅读”,这是一种“群书阅读”模式,即对一类作品进行横向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作家的写作意图、不同作品的写作特色,由此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只有不断延伸阅读路径,打开阅读视野,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专业阅读者。
激励个性创作
如果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读完即止的层面,阅读的终极功能是没有完全实现的,因为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信息解码的阶段。只有依据阅读体验进行二次编码,学生能个性化地进行自我表达和创作时,才能实现由信息输入到输出的价值转换。
在学生阅读完《昆虫记》之后,我用两节连堂语文课带他们体验了一趟特殊的学习之旅:寻找和观察学校里的昆虫。我们把这趟学习之旅命名为“昆虫总动员”,全班分成若干个“昆虫别动队”,每队四名队员,每名队员承担一项任务,分别为引导员、观察员、收集员、记录员。我们在夏天的校园里蹲下身来,趴在草丛里观察虫子,或是藏在树枝后,蹑手蹑脚地跟着虫子的步调移动,学生专注的憨态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样的语文课,肯定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我告诉他们,真正的阅读并不是古人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从读书本到读天地自然、人生百态,从读有字的书到读无字的书。我们不仅要成为“知之者”,更要成为“乐之者”和“好之者”。《昆虫记》读完了,我希望你们能细心观察身边的昆虫,写出自己的《昆虫记》。
通过两堂课的发现、观察和讨论,我给他们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完成一幅图文并茂的作品,像《昆虫记》和《虫子旁》的作者那样去写作,但不要刻意模仿,要能写出自己观察某一种昆虫的所见所感。经过一个周末,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异彩纷呈,他们不仅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昆虫的样子,还用传神的笔调写出了昆虫的动作和习性,“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就在一系列阅读与创作活动中得以实现。
陈钰琳同学这样描写瓢虫:“只见豆大的水珠顺着叶脉滑落到根部,淹没了小瓢虫的身躯,正当我悲叹这可怜的小生命时,泥土松动了一些,从中先探出了两条细小无比的触须,随后又探出了个小小的脑袋。最后瓢虫的整个身体破土而出,它像一个凯旋的将军,又神采奕奕地向前爬着……”
汪金灵同学写道:“我寻思着,蜜蜂不过是自然界中微不足道的小昆虫,却能扛住生活的压力,像花儿一样乐观向阳,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努力?生活本不能事事如意,假如你不能选择你爱的生活,那就选择爱你的生活……”
陆玥同学在作品最后引用作家简媜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感受——“世间,恒能引动我的,唯日月星辰之姿、山川湖海之美。”如果一次阅读体验活动,能引发学生对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美好情愫和敏锐感知,岂不是功德无量的事?
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取决于他的阅读水平。”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阅读获得的多寡,与教师和家长的有效引导相关。创设多维阅读路径,构建“读思结合、读写联动”的心智模式,让学生在交互式阅读中学会读书、爱上读书,才是阅读教学的正道。当教师引领学生打开阅读之门,也在无形中打开了通往未来社会的理想之门。
END
2021年/第69期∣2021/09月刊
供图 | 赵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