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像素看中国—长春
说到长春,您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长春一汽”。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诞生了第一辆国产轿车。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长春一时间风光无限,甚至被誉为“东方底特律”。到达长春之前,我们原以为它会和沈阳一样,是一座充满国际范儿的大都市。却没想到,长春已经渐渐褪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那么,这个曾经屡创佳绩的“共和国之子”,到底是怎么退居一线的呢?快跟随小编一探究竟吧!
一座长春,一部东北地区的近现代发展史!
http://pf.bigpixel.cn/zh-CN/pano/884999877795254272.html
(短视频看长春)
进入链接,我们就能看到吉林省的第一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这条连接长春文化广场和南湖公园的长度不足1500米的街道,几乎见证了长春是如何从“亚洲第一大城市”变成了东北地区最缺乏存在感的城市。
如同新民大街的长度一般,长春的历史也只有短短的200多年。但是,在这短暂的建城史里,长春曾遭遇了多次等惨痛的侵略事件。甲午战败后,俄国在长春修建了“中东铁路”,由此开启了长春的工业化时代。之后,日本扶持溥仪在这里建立了“伪满洲国”,新民大街就是当时伪满皇宫的中轴线,其两侧保存有十多栋伪满建筑。日本按照法国巴黎的城市规划设计,希望将长春建设成能与美国华盛顿比肩而立的行政中心。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时,长春就发展成了全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管道煤气的城市,一度超越东京成为“亚洲第一大城市”。抗战胜利后,苏联进军东北地区,将长春的所有物资作为战利品运回了苏联。到新中国成立时,经历过数次战争的长春,已是一片“百废待兴”的废墟。
顺时针转动画面,您就能发现吉林省最大的市民广场——长春文化广场,这里原是伪满洲国的国都广场“地质宫广场”。在广场尽头的绿瓦顶建筑物就是地质宫,现为吉林大学博物馆。在广场的正中央有一座高约37米的太阳鸟雕塑,修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顶部的抽象太阳鸟表现人类对太阳的赞美和对光明的追求与向往,像是对新中国成立后长春“百废俱兴”的无尽赞美。
新中国成立后,立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长春创建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和“长春客车厂”。1958年,第一辆国产轿车就诞生于“长春一汽”。随后,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汽车都来自于长春。“长春一汽”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不止是汽车,新中国的第一辆轨道客车、第一辆有轨电车、第一列地铁都是在长春诞生的,长春堪称是“中国轨道车辆的摇篮”。除了车辆,长春在高精度仪器制造方面也是首屈一指,新中国的第一台激光器和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都诞生于长春。由此,长春开启了我国制造业的历史新篇章。
(素材来源:长春电影制片厂,http://www.cfs-cn.com/)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背后,长春还是一座科教名城。这里有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和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长春电影制片厂先后创造了新中国电影的“七个第一”:第一部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春电影制品厂驰名海内。全国最优秀的演员、导演都汇集在长春影视城,拍摄了《白毛女》、《刘三姐》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影视剧。据说,当时长春的街头随处可见大明星,这里堪称是“东方好莱坞”。
新中国成立后,长春从残垣断壁中蜕变成荣光满身的“共和国之子”,市区面积越扩越大,外来人口涌入得越来越多。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城市,飞跃成吉林省的省会城市。但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一下冲破了长春的无限风光。重工业城市面临产业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国有企业不断重组,带来了声势浩大的“下岗潮”。由此,长春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去年底,国内的商业巨头纷纷布局长春,打破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这是否意味着长春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