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衷一是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
莫衷一是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
刘昆山
自1990年核心竞争力概念提出以后,国外专家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做出了很大努力。一批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研究人员提出把研究的视角投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许多大公司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但因为研究角度不同,许多专家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加以阐释,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诸多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为“资源论”。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回报率和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作用。例如耶鲁大学管理学院访问教授David J.Collis和哈佛商学院商业行政管理教授Cynthia A.Montgomery在1995年发表论文《资源竞争:九十年代的战略》,认为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的集合体,因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某种价值资源”。资源成为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常规利润的最基本条件。资源包括企业拥有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内部资源主要为人力资源、生产和研发活动的设施及资金、无形资产和内部信息系统等;外部资源主要包括用户、供应商、研发机构和高校、投资商、政府、标准组织、咨询机构以及其他企业。从资源的类型看,构成核心竞争力资源必须具有稀缺性、持续性、专用性、不可模仿性、非交易性、无形性、非替代性等特征,企业只有拥有了这样的资源,才能在同行业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这种地位就来自其在资源识别、积累、储存和激活过程中独特的能力。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持同类观点的研究者也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企业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有形与无形资源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能产生竞争优势。他们的中心主张是:组织是可用来获得特许市场地位的各种专门化资源的积聚,组织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美国学者杰伊·巴尼的《从内部寻找竞争优势》一文,探究了资源依赖学派的理论性概念如何帮助管理者理解业务和公司层次战略问题。
第二种为“能力论”。梅雅和乌特巴克从技术的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特指企业价值活动各环节所蕴含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如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等。这些能力往往直接反映为企业在产品系列创新、新产品上市推广、对资源的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独特能力等。能力特有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其相对难以模仿和转让,它与企业的无形资产一起构成了竞争力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模仿的特征。持这一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能力的综合。罗斯比和克里斯蒂森认为能力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资源是能力发挥的基础。高知识和高技能的个人集合体并不能自动形成有效的组织。团队和经验资本基础上的人力资本方可以看作企业的能力。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第三种为“知识论”。从知识观考察,研究者从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核心竞争力。利奥纳多·巴顿1992年从知识的角度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四个方面,主要发挥知识在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中的作用。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知识,学习是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学习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核心竞争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
以上观点,都从不同的侧面对“精灵”的特征进行了一些描绘,但都没有揭示“精灵”的真实面目。
我国专家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探索的初步阶段,主要以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管理学者的成果为主,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形成了众多的观点。
观点之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充分有效运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综合体系,是贯穿于企业的技术、技能、管理、经营、组织和文化的有机整合,是以一项或多项处于世界级水平的技术能力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
观点之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通过有机整合的各种无形资产的总和。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内容包括技术、技能和知识。它在本质上是企业通过对各种技术、技能和知识进行整合而获得的能力。
观点之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它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组织协调管理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独特能力。
观点之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核心资产。核心资产包括核心人才、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在内的核心群因素,其中高素质的核心人才是核心资产的核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全部核心资产的综合运用和反映。
观点之五: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它是以核心产品形式和核心技术或核心技能为主要特征的“硬核心竞争力”和以经营管理为主的“软核心竞争力”的综合。
观点之六: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的“消费者剩余”的体系。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即顾客得到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与价值。
观点之七: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观点之八: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根据自己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和利用外部资源,将外部和内部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观点之九: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获取、配置资源,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获得各种资源或技术并将其集成、转化为企业技能或产品的能力;二是企业组织调动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使企业各个环节处于协调统一、高效运转的能力。
观点之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观点之十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来自企业特有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是企业不断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从而使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
观点之十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将众多的企业组织以及组织成员所拥有的生产技能与技术有效地协调起来,更好地完成组织任务,并向顾客提供价值的各种能力的集成。
观点之十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备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向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
观点之十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者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
观点之十五: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
观点之十六: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具的、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
这些观点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阐释各有侧重,表述各有千秋,从某个方面来说,都让人感到不无道理,但总觉得只是道出了核心竞争力的表象,而尚未揭示出核心竞争力的实质。表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实质则只能是一个。如此繁杂的观点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难以形成体系,让人感到是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因而造成了概念上的模糊和应用上的困惑,为该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与应用无形中设置了障碍。
为此,有的学者通过把繁杂的定义加以归类,总结出有关核心竞争力表述的主要观点,并将其归为八类——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架构观、平台观和技术观等。这些仍然只是核心竞争力表象的归类,对“精灵”的衣着、长相讲了不少,但仍然无法让人知道“精灵”为何物?
尽管如此,核心竞争力理论仍然引发了企业基本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思维方式的嬗变,并从更深层面和更长远的视角深化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观,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但由于理论界认识上的分歧,导致企业界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企业家们也是众说纷纭。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会长陈佳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则说:“我们认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持续获取客户的超常能力。”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认为:对“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三大管理要素的执行能力,是集团特有的核心竞争力。TCL集团总裁李东生说:“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别人一时难以模仿的能力和要素。”
…………
企业核心竞争力定义的不确定性,造成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时“着力点”的高度分散,以致有人提出可以从(1)企业文化、(2)企业理念、(3)企业价值观、(4)企业形象、(5)经营特色、(6)技术创新、(7)管理创新、(8)制度创新、(9)人才战略、(10)信息管理等基础层面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深厚基础和必要保障;也可以从(11)企业组织结构、(12)管理运行机制、(13)企业经营规模、(14)经营战略、(15)企业品牌、(16)组织关系、(17)企业制度等“载体”方面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平台效应”和“支撑”作用;同时还可以从(18)服务、(19)质量、(20)成本、(21)营销、(22)核心技术、(23)独特资源等转换层面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实化和物化。
上述23个方面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企业的全部活动,外延过于宽泛的概念将会失去对企业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正如美国麦肯锡公司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核心竞争力像座海市蜃楼,从远处看,五光十色,充满希望,但一接近,它就成了沙砾一堆。”
为了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真正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利器,必须对这个理论的内涵和实质,进行深入的探讨。
●(摘自2013年《企业知识资本论》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