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6弟,曾国华惨死之谜
近日迷上了曾国藩,刚开始了解曾国藩是看到白岩松老师的一个小视频说,中年看懂了曾国藩,在众多文章中也经常看到描写曾国藩的金句,说曾国藩的各种好。
看了之后,很喜欢,甚至痴迷,有时候人的一生就是定数,曾国藩之所以是满清名臣,是因为一生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时刻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
同时书中也介绍了曾国藩的几位弟弟,今天看到了描写曾国华的环节,曾国华在一次打仗时被太平军所杀,这跟他的性格,做事方法有很大关系。
一
曾国藩很看好曾国华,有读书的天分,比起其他几位弟弟,是读书的材料,在曾国藩做了京官之后,就把弟弟接到了身边,好好栽培,同去的还有大弟曾国潢。
两位弟弟,曾国潢读书天资差,但他帮曾国藩料理家务,处理府上的事情井井有条。
曾国华的文笔在兄弟中最出色的,思路奇崛,情感丰富,但有致命的弱点,敏感,偏激,自以为是的不踏实,这在他后期的生活中显现了出来。
首先,不听曾国藩的话
在曾国藩做了京官后,把两位弟弟接到京城,他自己教弟弟学习,不听话的是曾国华,两年之内他没有好好学习,还给曾国藩找了麻烦,经济上先不说,他悄悄的去寻花问柳,曾国藩知道后,惊叹不已,只能劝他回家,最后在一家人的计谋下,算是把他骗回家了。
在学习上他少了踏实,自以为聪明,比起曾国藩的秀才之路,弟弟曾国华差的很远,曾国藩考秀才7年,没有放弃,就是死学,最终取得功名。曾国华没有踏实,更没有死学。
人啊,没有天生的了不起,曾国藩是名臣,名臣的路上自是坎坷多磨,关键是自己要有毅力去承担磨难。
曾国华没有这份毅力,人生败笔初现端倪。
其次,考取秀才失利
这是一连串的反应,没有踏实就没有功名,在考秀才失利后,敏感的曾国华大发脾气,自怨自艾,说是命运不公。并无心再去学习,他的想法是学习是为了考取功名。
这个想法没有错,错的是考不上可以继续考,继续学,就如曾国藩所说:盖人不读书则已,亦即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之至善,皆我分内事也。
意思是,读书不单是为了考取功名,而是为了进德修身,日常应用,有没有考上功名,该努力还得努力。
只是曾国华这个弟弟不能体会也无法感受哥哥曾国藩当初的秀才考取之路艰辛。
这个时候的曾家,在曾国藩的照顾下,弟弟们上学很容易,而且还有好的老师教,比起曾国藩容易多了,曾国藩在求学的路上,都是父亲曾麟书辅导,又笨又苦。
曾国藩为了弟弟们学业有成,给了他们很好的安排,但曾国华没有很好的珍惜。
有时候我们在好的环境里怨天尤人,觉得这不好,那不好,其实是自己不好,没有做事情的毅力和耐心,没有自省的能力。
时间浪费了,年龄混大了,却一事无成,其实即便不顺,学习继续,只有不听的学习,自省能力才能提高,对自己的行为意识才能有更深的认知并及时改正。
最后,打破家族常规妻妾
从曾国藩的爷爷开始,曾家所有男士都是一夫一妻制,到了曾国华他要找个小老婆,这个举动惊动了整个曾家。
曾国华说,自己没有儿子,夫人不一定能生下儿子,再加上曾国华是过继给叔叔的继子,只要叔叔不反对,其他人也不便有啥意见。
曾国藩叔叔也想要孙子,就默许了这件事情,婚后曾国华也变了很多,妾懂事,给他生了儿子,日子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唯一的缺憾是功名没有。
在一次曾国藩打仗的时候,被太平军围困,几个月没有家书,生死不明,曾国华主动去找了曾国藩同事胡林翼,要求去前线救大哥,也想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二
在救曾国藩的这个举动上,看了很揪心,毕竟行军打仗,没有勇气谁敢上战场,但曾国华去了,这一点是可赞的,对于曾国华来说,有了新的职业生涯,可以好好学习了。
这里有个大难题,专业可以学,但人际关系很难学。
在人员调动上,相当于空降了一个领导在单位上,这位领导啥都不会,很多人不拿曾国华正眼看 。
曾国华本身的性格是敏感且易怒的,就像书中说的江山难改本性难移,虽然曾国华已经改了很多,但改进中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吃过亏,没有真正的切肤之痛是很难改掉本身的缺点的。
曾国藩之所以能改,是因为他的每一次改变之前经过了生命之忧,切肤之痛。
曾国华在同事的协助中也算有了些成绩,但依然不被看好,再一次进军中,为了表现自己,不但害了别人,也丢了性命。
当时曾国藩的名将李续宾很有名,经常打胜仗,已经名满天下,但打仗是经过深思熟虑,周密计划的,不是一脑子鸡血。
在决定是进军还是把守的时候,曾国华说:要进军,乘胜追击,在加上李续宾打了胜仗有了骄傲之气,被曾国华激的头脑失去冷静之气,决定孤军锐进。
一个是急迫需要证明自己有能力,一个是骄傲之气无所不能,两个碰在一起,意气用事,被太平军全军歼灭,李续宾自缢而死,曾国华被割去了头颅,抛尸荒郊野岭,最后曾国藩在多番寻找下找回了弟弟尸体。
作为读者的我,在看到曾国华37岁的生涯中,有才华横溢,有自以为是,好色不自律,脾气易怒。
凡夫俗子谁不是这样呢,但看到结果,冷汗出了一身。
曾国华是丢了性命,茫茫人海中的我们是丢了大把的青春和时间,到老了,回头一看,正是因为这些无足轻重的小毛病害了我们一生。
我想这是看曾国藩最终的意义,不停的修正自己,终身学习,不要要傲娇之气,更不能意气用事,被人激两句,就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
如果曾国华有安静之气,不争强好胜,虽然空降,但保持谦逊低调好学习多做事的态度,他就不会死。
读古人的成败,修自己的言行,虽然是太平盛世,但有好的作为一定是不停的学习 行动,学习会有好的思维,好思维 行动力,这一生不是大成功,也是小有成就,毕竟就活一辈子,有幸遇到曾国藩这样的名人好书,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指南。
中年人,好好落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