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兴 砥砺前行 ——当代著名书法家苏茂智
苏茂智个人简介:
苏茂智,字道生,号墨如。三悟堂主人,1951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长垣市。退休于新乡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初入晋唐,后习二王、张旭、怀素及历代名家,善行草篆刻,喜金甲籒简。书作运笔洒脱凝炼,线条挺健秀丽;印作古扑昔散,凝重典雅。崇尚书法艺术中和美,追求阳刚与阴柔、黑与白的和谐,个性与共性、理性与情感的统一,不偏不倚、不激不励。上世纪八十年代步入书坛,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法国、港台和国内展出发表,入编多种典籍书目,曾获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第二届河南省书法“龙门奖”、入展全国首届兰亭杯及荣获各种书展大赛金、银、铜等级奖项百余次。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名家书画院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嵩晖印社理事长、新乡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多家学术、艺术团体、书画院、院校特聘研究员、艺术顾问、导师、客座教授等。
二十年远离新乡,近期展观茂智书法,尤其草书,已远非昔日相状,渐趋任情恣性,自然潇洒。功夫磨练自是不可或缺,但并不仅此而已。以“技”论书,不足以说明导致“质”变的关键所在。与茂智相識三十多年,其为人处事与对书法艺术的执着,留有较深印象。就艺术创作而言“功夫在字外”,如今应是躲不开的话题。
茂智的艺术颖悟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天賦。天性使然,非关学问。艺术创作的天资差异客观存在,但后天的生活环境和勤奋自勉,对天才发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天资是先在基础,后天努力只能因势利导,不能发生根本变化。倘是朽木,便不可雕。“三分人事七分天”,非仅由力取。才学要靠大量阅读、欣赏经典,日积月累自可提高修养。哪怕是暂时性的摆脱世俗功利束缚,全身心投入到作品境界中去,方可获得深切感受。茂智广泛涉猎传统,遍临历代名家碑帖,研习书学理论,进而辩析书法艺术品位的高低优劣,使其不随流弊,耐得寂寞,守得中宫。孜孜不倦,爱己所爱,无怨无悔,自然有成。
茂智经历多种人生阅历,曾从事过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研究,以及科技、人事、教育、体育领域的管理,同时涉足美术、音乐、摄影、体育等,且成绩不俗。人生多种阅历对艺术创作和心态的培养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对人生历程的反省和心灵体验经接活和创造而形成的妙悟能力,才可对创作有所造就。在先天艺术感受基础上,积半生人生轨迹,欣赏经历及其心路发展历程,通过艺术抒展出内在精神世界。
艺术是人的情感表达。茂智长年来对亲人、对朋友、对恋人,无不贯注真情,勇于付出,不为收获,冷静客观。既如此,当然少不了情感上的欢乐与痛苦、愉悦与忧愁、乃至江湖上的豪迈与伤感。各种情绪经陶冶而在艺术中不自觉地得以展现。一个生活平淡、人生体验麻木、情感淡漠的人很难对艺术有深刻领悟。韩愈将艺术归结为人的心灵不平静,通过艺术创作使主体情感得以平静的一种途径。然理性对情感的过分约束,将违背艺术本身规律,极易陷入创作灵感的窒息。所以荀子又以“义”来界定情感与情绪的区别。情感中包含着“义”是人的行为法则,是对自身的人格要求。茂智对人生、对情感都以“义”为重,正谓之情理交融。
中国传统书画脱不开传统文化与经典精品的滋养,捨此均属妄谈。茂智斋号以中国文化三大支柱儒、道、释为根基,名为“三悟堂”,可见其心胸深远阔大。天赋、阅历、情感在文化上、哲学上,儒、道、释三者莫不充溢其中。茂智的人生际遇和性情在一定程度上经由艺术成就了自我。
(作者邢士珍,“书法主义”)创始者、现代书法大家、新乡市书法家家协会顾问、河南师大教授、著名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