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利得成竞购高田最终买家 第三大气囊商能否落在中国人之手?

高田气囊收购者的“淘汰赛”即将走向尾声,由中国均胜控股的气囊制造商百利得(KSS)或将赢得最后角逐。这家有中国势力在背后支持的企业能为浩浩荡荡、席卷全球的“气囊门”画上句号吗?

日前,据《日经新闻》报道,有三方知情人士透露美国气囊制造商百利得(KSS)将成为高田气囊的最终买家,并扩大对高田气囊的财务支援。但在消息传出当天,高田在日本股市的股票下跌了1/5,估值降为3.22亿美元。

接受高田委托制定重整方案的外部专家委员会向因汽车制造商们表示,已与百利得进行接洽。但是高田方面否认百利得作为其最终买家或在美国及日本法庭指导下进行重组,而百利得方面未予置评。

自2008年开始高田气囊召回迅速在全球蔓延,不断刷新召回“榜单”,骤跌的股价也吸引了不少潜在买家,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潜在收购者海选”,2016年底仅剩浙江宁波均胜集团旗下的百利得安全系统(Key Safety Systems)和瑞典的奥托立夫(Autoliv),如今看来前者似乎赢面不小。

不过高田债务沉重,形势又复杂,百利得究竟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笑到最后?

中国“壕”支持,百利得赢面不小

目前看来,百利得有不小的赢面。百利得支持由法庭主导对高田进行重组,从而可以支付高田目前的债务,可能赢得法庭的支持。据一些分析师预测,仅召回成本一项就高达100亿美元。但是高田家族并不主张由法庭主导,认为此举将破坏其供应链,影响其偿债能力,给高田家族带来重大打击。

作为世界汽车安全领域的四强(美国天合汽车(TRW)、日本高田、瑞典奥托立夫和百利得)之一,根据Valient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百利得目前是世界第四大气囊制造商,如果收购高田气囊成功,将成为世界第二大气囊制造商。

2016年7月份,百利得这家密歇根州的“百年老店”被浙江宁波的均胜电子所收购,成为均胜在全球汽车市场战略布局的一部分,而均胜在海外资产并购方面的经验可能对百得利成功收购高田有一定的帮助。

在一系列海外收购中,均胜电子已经形成了所谓的“均胜模式”,即既利用集团公司的资金优势或抵押优势,也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或者其它商业银行的贷款。据均胜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当年收购普瑞,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如今百得利要收购高田,也不排除采用类似的形式。

2017年1月,《日经新闻》报道,由于汽车制造商们希望收购者具有气囊和安全带制造生产线运营经验,从而杜绝制造漏洞问题,原本在潜在收购者中排名相当靠前的日本化学制品制造商大赛璐(Daicel)和私募公司贝恩资本并不符合要求,已经退出,如今又重新加入百利得方面。早在收购初期,知情人士表示,大赛璐和贝恩的出价最高,为34亿美元。

如此,百利得方在气囊生产和资本方案具有相当优势。

竞争者奥托立夫最后会不会哭?

既然高田和百利得方面没有确认,在收购尘埃落定之前,曾经“夺冠”的热门,来自瑞典的汽车电子安全系统供应商奥托立夫(Autoliv)就还有机会。

2016年10月,诸多潜在收购者都向外部委员会进行了展示,一位与会人员当即表示,他们看重奥托立夫在供应商方面的丰富经验以及处理纷争的能力。

不过奥托立夫的一项不利之处在于,收购后奥托立夫可能会面临反垄断调查。根据野村证券(Nomura Securities Co.)的数据,目前奥托立夫已占全球气囊供应量的40%,高田占20%。汽车制造商们恐怕也不愿意第一大气囊供应商形成垄断。

就财力来看,2月2日奥托立夫公布的2016年财报显示,奥托立夫2016年销售额为100.7亿美元,比2015年的91.7亿美元,同比增长9.8%,净利润仅为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8%,虽然成长性不错,不过单拼财力还是不如百利得。

中标是结束,也是开始

无论是百利得还是奥托立夫的胜出,都只标志着着旷日持久的高田气囊收购“淘汰赛”告一段落,而高田气囊的后续问题还在持续发酵。

中标者需要数年时间来替换掉高田隐患安全气囊,并面临支付汽车召回的费用以及向生产商们确保所替换零件的持续供应方面所产生的其他债务。

目前高田有大量订单无法交付,陷入深重的经营危机,且根据共同社报道,尚未确定重整方案。虽然高田主张采用法院不参与的庭外重组,而存在业务关系的汽车制造商则要求其在法院主导下进行破产重整。

2014年以来,高田因“气囊门”股价骤降约90%,如今市价跌至3.22亿美元,且面临着数十亿美元负债,财务状况面临崩溃。为了偿还债务,高田卖掉了他在丰田和本田等日本汽车制造商内的股份,也将制造汽车内饰的美国子公司Irvin Automotive Products出售给美国同行企业Piston Group。

根据美国富瑞金融集团(Jefferies Group LLC)的统计和预测,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至少有17个人的死亡和100个人的受伤与高田气囊相关。汽车制造商们仅在美国一地就要召回7000万个高田气囊,而这一数字在全球范围内则高达120亿个,在全球市场召回受影响车辆超过6000万辆。

在高田气囊收购一案中,决定最后买主的并非只有高田本身,还有因高田气囊缺陷问题而面临海量的召回的汽车制造商们,他们既是高田的客户,也是他们的债主。有知情人士透露,对汽车制造商而言,他们可能不太在意这项交易的具体金额是多少,但是非常关注高田被收购后是否能顺利运行。【END】

速度 深度 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