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枪M1加兰德,一声“叮”响,成了日军冲锋号? 美军都顶不住!

和手动步枪这种打一发需要重新上一次膛的枪相比,半自动步枪的出现是跨时代意义的存在,半自动步枪的枪击可以自动将弹夹中的弹药向枪管中推送,主要利用了推动弹头的气体或后坐力来完成退壳和装弹过程,因此只要连续扣动扳机就可以获得猛烈的火力输出。

美军于1924年研发的M1加兰德步枪由于就采用了半自动设计,所以成为了二战的一代“神级”步枪,在没有其他类型枪械的参与下,在和德军的98K步枪以及日本的有坂九九步枪相比,美军步兵完全能够取得对射的优势。

M1加兰德步枪

虽然美国研制出M1加兰德的日期十分早,在一战结束后数年就已经完成了定型,但是由于没有战时需要,且恰逢经济不景气的经济大萧条期间,M1加兰德量产和服役的过程都十分缓慢,虽然1933年M1加兰德正式进入美军军中开始使用,但直到1941年之前,这款步枪的产量的服役规模都小的可怜,直到美国于1941年宣布参战后,M1加兰德的产量才开始猛增。

M1加兰德步枪的木制枪托护木一直延伸至枪管的中心,在枪管上还安装有木制护手。M1加兰德步枪的枪机其实很短,枪机闭锁后,两片前向的推杆位于M1加兰德的后膛之后。为了考虑到保养问题,M1加兰德的枪机被设计可直接通过凹槽拆开,使得枪支易于拆解、更换零件和清洁。

M1加兰德步枪采用的是导气式工作原理,早期还存在过枪口集气式,但产量较少,较为稀有。枪机则使用回转闭锁方式,可借由简单的导向凸轮沿导槽运动来转动,枪机拉柄位于枪机旁。

M1加兰德使用的是容纳8发子弹的漏夹,漏夹从机匣上方压入弹仓供弹,在士兵完成8次射击,将所有的子弹发射完毕后,退夹系统会将漏夹自动弹出,从而发出那一声标志性的“叮”,以提醒士兵重新装弹。但是根据战时反馈的数据来看,漏夹经常会因为泥泞潮湿的环境而发生卡槽,即使提前做了润滑处理,效果也不是特别显著,这可能是M1加兰德设计上的最大缺陷。

有一个关于M1加兰德的误解,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是真的:认为M1加兰德必须将弹药打光才能换弹,射手为了加快换弹时刻的到来,甚至会朝天鸣枪,强行消耗掉最后一发或两发弹药。但这其实并不是真的,M1加兰德具有手动退漏夹的设计,只不过美军士兵不经常用罢了:任性的美帝士兵,根本不在乎一颗子弹的价值

M1加兰德的8发子弹漏夹

美国在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352万支M1加兰德,并一直持续生产到1957年,生产的总枪支数大约在550万支,1957年M1加兰德被M14所取代,但直到今天,在某些国家的军中仍可以看到其身影的存在。

有很多关于二战美军损失的报告中,都指出了这一点:由于M1加兰德打完后的那一声清脆的“叮”,会让德军和日军士兵洞悉到美军士兵的装填情况,从而趁机向装填中的美军士兵发动进攻,而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士兵,他们经常躲藏在树丛里、挖好的洞中以及树上,一旦发现落单的美军士兵正在装填弹药,会直接通过刺刀袭杀美军士兵。

美国军方为了解决这种“让美军士兵损失不小”的情况,曾经设计出过特制的改进型M1加兰德漏夹,降低漏夹弹出时候发生的“叮”的响声,但这种漏夹并未被采用。相应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军军方下令,步枪兵必须要与冲锋枪兵或者机枪兵协同行动,且尽可能保障错开的射击频率,以让日军的偷袭作战方式无处发挥。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