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礼军丨邻水而居思先贤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不知读者诸君能否帮我解开这个思想疙瘩:一个人的眼界高低、胸怀宽窄、格局大小,究竟是先天命定的,还是后天培育的?

这个问题是由水引出的。小时候,我生长、生活在山环水绕、山高林密的地方,开门见山,出门见水,水给了我太多童年乐趣和幻想。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门前池塘里、山边河堰里戏水取乐、捞鱼捉鳖。玩累了,躺在晒得发烫的石板上就睡着了;渴了,掬一捧山泉水就能解决问题。热了,一头扎进清幽的响水潭里痛快无比。有一次下大雨,我乐滋滋地去池塘上水口逮上水鱼,一不留神滑倒了,顺水漂到池塘中央,眼看就要葬身鱼腹,幸亏被人发现,才捡回小命。即使这样,乐水的天性依然未改。这样的经历和认知,似乎在我的潜意识里扎了根,以至于后来不管走到哪里、住在何处,见到水都会想:这水有多深?能不能游泳?有没有鱼鳖虾蟹?

那时,我以为是四面环山的环境框定了我的思维,是读书太少、游历太少、知识太少束缚了我的思考,于是,我拼命读书,考上了大学。这所大学恰好也邻水——不远处是一座有名的大水库,校门前就是水深流急的大河。这样的景致,诗人见了自然能文思泉涌,写出花样作品。可是我临水而立,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能否游泳、有无鱼虾之类的问题。以至于在一个异常闷热的傍晚,我与几个同学结伴去河里游泳时,突遇山洪暴发,我险些被卷进激流漩涡中。

这时,我认为是校不名、师不贤,未能启发我的心智,拓宽我的视野,提升我的认知水平,于是,我毕业后来到举世闻名的十三朝古都洛阳,想在华夏文明的摇篮——河洛大地,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厚重,用古圣先贤的智慧启迪自己,用河洛文明的深邃熏陶自己,用汉唐盛世的气象感染自己。可是,启迪、熏陶、感染了几十年,在黄河、洛河、伊河边儿苦苦思索了几十年,结果如何呢?

说来惭愧,进步不大。想想人类文化始祖伏羲,见龙马背负“河图”从滔滔黄河中跃出,见神龟背负“洛书”从滚滚洛水中浮现,遂取而阅之,据此画成八卦,开启了华夏民族的智慧之门。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假如当初发现“河图”“洛书”的人是我,估计我会这样想、这样问:这马好水性,居然能畅游黄河,能否让我骑一骑?好大一只龟,捉住炖了,能饱餐一顿。

再想想大思想家、睿智的老子,他在周朝都城当公务员时,估计经常去洛河或伊河边溜达,后来他骑青牛归隐途中,写下了名垂青史的五千真言《道德经》,留下了“上善若水”的警世名言。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立在黄河岸边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而我立在河边,首先想到的还是游泳划船、钓鱼捉鳖之类的。

还有曹操,尽管他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言,是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时咏出的,但谁能说不是伊洛河水滋润、开启了他的心智呢?曹植临洛水而作《洛神赋》,那才情、那文采,历来令人叹为观止。

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河洛大地壮游而神驰,临水而赋诗,何等豪迈,何等俊逸!可是,我久居洛河边,徜徉于洛浦公园,只能感叹洛河两岸日新月异的变化,惊呼“真美呀,真漂亮”,却始终写不出媲美前人的水文章。

原因何在?若说是因为先天不足、禀赋有限,未能远谋,不够大气,似乎有些宿命论色彩,几十年来接受的教育都是勤能补拙、先天不足后天补,怎能自甘渺小、归咎于基因呢?可是,后天的补拙之工夫也用了不少,为何仍达不到理想境界呢?

思来想去,我的初步答案是,影响眼界、胸怀、格局的因素,既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性的。想那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刘邦,居然能吟诵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诗句,居然能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显然是先天禀赋大于后天养成。而苏秦通过艰苦历练,终能游说四方,名动一时,则后天努力大于先天命定。两方面的例子,都能列举很多。这个问题颇有点儿“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味道,不能偏于一端。

还拿水来说吧。据说生命起源于大海,海底生物爬上岸后进化成猿,类人猿进化成人类后,仍喜欢逐水而居。历朝历代的都城都选在水足的地方;历朝历代的战争也多围绕着水资源而起;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也多因水而灵动。即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记载的动人的爱情,大都发生在河边。这说明了什么?除了证明水是生命之源,还揭示了人生的本质——人的生命归根结底是一种时间现象,是时间的流逝过程。而水的流动则象征着、昭示着人类的终极关切,对“流逝”的恐惧,是人类的原始记忆和终身纠结。在这永恒的“流逝”和失去中,我们显得多么渺小,人生显得何其短促,生命显得何等脆弱!这种绝望、脆弱、纠结和感伤,才是所有人最为关心而又逃脱不了的。每个人都在得到中不断失去,在失去中不断得到;在希望中走向绝望,又在绝望中不断寻找希望。能反映这一终极关切的思想成果和文化积存,才是大眼界、大胸怀、大格局的东西,否则就是花花草草、儿女情长、无病呻吟、自作多情的小玩意儿。从孔圣人“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到王羲之“终期于尽”的“临文嗟悼”,再到苏东坡“人生如蜉蝣”的悲吟,无数圣哲先贤都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了这一点。

不知读者诸君同意此说否。当然,我也不知道自己有了这样的认知,以后能否拓宽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胸怀、放大自己的格局。但至少,以后临黄河、游洛浦、观伊阙时,我不会仅仅关注游泳和钓鱼问题,而会将河洛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大框架中去称量其分量,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将自己的小情绪和利害得失放到国家、社会层面去权衡,既不脱离于公众,也不汲汲于蝇头小利。如此,也算一种长进吧。

作 者 简 介

徐礼军,笔名淮南子,媒体人。生于信阳,娶妻安阳,落户洛阳,率性阳光。喜欢舞文弄墨,崇尚质朴自然。没有多大建树,偶有小文怡情。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牡丹》等报刊发表作品若干,著有作品集,主编、参编作品集数部。文学路上,仍是行者、学生。诚恳希望前辈和同仁赐教。




(0)

相关推荐

  • 流淌的《史记》——洛河

    作者:阎兴业 洛河,古名洛水,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全长447 公里.它从远古流淌至今,犹一部史书,记载了中华民族漫长而辉煌的历史.其流域地处中原,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河洛文化,故人们常将黄河.洛河并称为&q ...

  • 《山海经》5: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5: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在<山海经.海经.海内经>中,结尾处记载了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的历史:"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

  • “洛神”究竟是谁?她到底是“洛水之神”还是“洛阳之神”?

    答曰:肯定不是洛阳之神,古称『河洛女神』,囊括了从陕西华山到郑州嵩山,一大段洛河径流覆盖地区,只不过河洛盆地是主体流域.洛水在陕西商洛,雒河在河南雒阳,"洛"."雒&qu ...

  • “石”来运转,之 河洛石

    河洛石,又称洛水石,洛阳黄河石,主产于河南省洛阳市一带的黄河.洛河.伊河中.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流经熊耳山,进入洛阳,汇集涧河.漯河.伊河等,东入巩县注入黄河:伊河发源于熊耳山,流经河南的栾川诸县,经伊 ...

  • 徐礼军丨解忧有良方,秘诀非杜康

    戊戌之夏,偶得闲暇.我与数友,相约品茶. 有位佳人,年方六八.简衣素食,颇善烹茶.宅处良苑,风物极佳.临窗游目,心驰天下.仰观流云变脸,俯察湖水微澜.远眺龙门秀色,近赏中央花园.兰室琴房,可窥主人雅好 ...

  • 徐礼军丨诗心仁厚,诗文淳厚

    --冷慰怀先生素描 我也是一只陀螺 迎着信念的抽打站立 用旋转抗拒跌倒 我也是一轮铁环 与催促的使命竞赛 以超越击败追赶 这几句诗有没有引起你的共鸣?我们每个人不都是陀螺和铁环吗?不停地"旋 ...

  • 徐礼军丨酒后吐真言

    昨天,有朋自远方来,洛阳好友设宴款待,有人微醺惬意,有人脸上焕彩,我却"欲睡不消残酒""几度欲上琴台". 熬到后半夜,口干舌燥,起来喝茶,然后更是睁眼很瞌睡,闭 ...

  • 徐礼军丨假装成文艺老年

    最近,<假装是文艺青年><如何假装一名文艺青年>之类的文章,在网上和微信朋友圈火了起来.这些文章以调侃的语气,试图给当今的文艺青年画像.正名,因为眼下"文艺青年&qu ...

  • 徐礼军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

    常有人问我现在做什么,总有人猜错我的年龄,还有人问我离开工作岗位后感受如何.我的回答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我也说不清自己在做什么,我也搞不懂自己的年龄,我也道不明自己离岗后的感受.这一切都缘于自己步入 ...

  • 徐礼军丨龙凤呈祥

    凤翔九天,声闻于野.龙潜深渊,名闻于世.龙.凤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之物,是华夏民族的图腾,龙凤呈祥一直是国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尽管谁也没见过龙和凤,但中国人的龙凤情结仍长盛不衰,史书也有明确记载.&l ...

  • 徐礼军丨才减乡愁,又添“城愁”

    词典上说,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我想说,乡愁是"人类独特的难以捕捉的情愫".这种千百年来一直无法解开的情结,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永恒话题.哪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游子没有这种故园情怀 ...

  • 任润身丨读徐礼军《此情此境,你如何选择?》杂感

    在世界读书日,我虽然没有读到<公正>一书,却读到了徐礼军先生的<此情此境,你如何选择?>这篇好文章.徐先生此文条理性非常强,将人们争论的问题.观念归纳为三个方面,让读者对所争论 ...

  • 纪晓辉丨徐礼军《酒后吐真言》读后感

    徐礼军老师的<酒后吐真言>,这是一篇风格与众不同,意趣别开生面,读来酣畅淋漓,掩卷回味无穷的好文章.此文的诸多特色值得我鉴赏学习,但论及文章之妙,余以为需要细品,否则容易让人误解. 文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