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光明 一路欢歌(刘莉娟)

20世纪80年代,我生于一个普通的小村庄。

应该是在我出生那年,村里终于通了电,虽然家里只有十几瓦的白炽灯,但夜晚再也不是漆黑一片了。然而更多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停电是家常便饭。所以,无数个夜晚,照明依然是靠那种带有玻璃灯罩的煤油灯,我还隐约记得它的样子:一种是内侧嵌有玻璃,外侧带着金属框,还有一个提手,可以提着外出的;还有一种相对瘦小,是一个圆形底座上嵌着一根灯芯,外侧有个中间圆润、上下两端窄小的玻璃罩。家里常用的是第二种。点起煤油灯,整个屋子昏昏暗暗的,带着一种朦胧的意境,不时还会有一种难闻的气味在屋子里蔓延。那时,小小的我常依偎在大人的身边,听他们话家常,往往是一边望着那不断跳跃着的小火焰,一边默默念叨:“怎么还不来电呢?”

后来,煤油灯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停电的时候,家家户户多是用蜡烛。蜡烛通常是白色的。点燃的时候,大家或是直接用蜡滴在桌面上,或是用一个破旧的酒瓶子作为固定。再后来,市面上开始出现了烛台。记得爷爷就从隔壁村的集市上买过一个烛台,红红的,特别喜庆。有了烛台,再也不用时不时清理为固定蜡烛而留在桌面上的蜡油而苦恼了。我喜欢盯着跳跃的小小火焰出神,感觉落下的蜡油就是蜡烛在燃烧时因为疼痛而掉落的眼泪。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想法是多么奇特呀。

再后来,爸爸弄了些“嘎斯石”(电石),每当停电的时候,家里便会点起那种灯。隐约记得,先是在一个容器中加入“嘎斯石”,再加入一些水,再点燃,那灯发出的火焰是亮白色的,比煤油灯和蜡烛不知强了多少倍,会像电灯一样把屋子照得异常明亮。那时我最为骄傲的就是,会有小朋友冲进家里问:“不是停电了吗?怎么你家里这么亮呢?”然后我便可以得意洋洋地为他们介绍我们家独一无二的“嘎斯灯”了。

时光的流逝,我升入初中,家家户户多是换上了白色的节能灯。那时候,停电的概率便越来越小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因此,我们常常在桌洞里准备着蜡烛和火柴。停电了,全班每人一根蜡烛,用点点烛光照亮教室,然后该背书的背书,该写作业的写作业。也不太记得初中那几年停电过多少次了,但至今想来,我仍怀念那场景——点点烛光中,每个人都争分夺秒,埋头苦读,只为自己更美好的明天。

再后来,各种造型、各种功能的灯进入了千家万户。声控灯、遥控灯、智能灯,应有尽有。夜晚,在小区漫步时,我喜欢不时抬头观察楼上住户家中透出的灯光,暗夜中的点点灯光让人觉得心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电力供应越来越充足,供电网络也越来越完善。一年到头,停电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了。夜晚,千万盏灯如千万颗闪亮的星,点亮了整个城市。

四十年的灯光变迁史,也是四十年的时代发展史。灯越来越亮了,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愿我们祖国的明天,也如日益明亮的灯光般璀璨,光芒万丈。

(作者:山东省寿光市世纪学校 刘莉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