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被忽略的地理高考考点——冷考点解读之N

目前的高考,能力立意,素养考查;所有的能力或是素养均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知识的教查在目前的文科综合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抽样考查——高中三年,学了那么多知识,而高考考查的只是抽了那么极为有限的一小部分;基于“知识抽样”考查的文综理地理复习,我们往往偏重于“高频考点”——但是谁又能说那些“不常考”的考点今年不可能“抽样”抽到呢!鉴于此,本人整理和解读了考纲中要求的,但是平时易被老师和学生忽略的“冷考点”进行解读,希望在离高考越来越近的日子里对高三考生有所帮助!考点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此考点可细分为两个小考点,一是“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二是“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一个小考点需要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状态”两个角度掌握:(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安全、稳定这里又有两层含义,一是安全稳定的恒星际环境;二是安全稳定的行星际环境。第二个小考点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掌握⑴ 普通性:从外观(球形)和所处位置(银河系中众多恒星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很普通;⑵ 特殊性: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这里需要掌握“生命存在”的原因①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

②自身条件——三个“适中”自身条件主要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

考点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此考点一方面要明确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另一方面要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宏观把握地球的圈层结构

2.各圈层的主要特点⑴大气圈中对流层厚度不均,其厚度自低纬向高纬递咸;对流层大气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对流层具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⑵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⑶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其核心部分在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部。⑷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17千米。⑸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约为2800多千米;据地震波速的变化,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在上地幔上部(非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⑹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厚度3400多千米。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考点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此考点首先应掌握地理环境的五大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其次要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②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2)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 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考点四: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此考点所涉及的内容,多数版本的教材和各类教辅所涉较少,而近年高考对此考点的渗透越来越多,下面笔者对考点作出详细的解读。(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影响范围: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其中城市建筑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⑴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①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②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③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⑵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①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②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⑴ 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①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②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⑷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⑸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如徽州文化深受移民文化、宗族文化、徽商文化与皖南山区的盆地心理文化的影响,在建筑上形成了“祠堂、牌坊、民居”的古建三绝。现代徽州民居依然受其影响。(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1.外国文化与人口(1)婚俗: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包括:初婚年龄大小、婚姻稳定程度等。(2)宗教: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2.中国文化与人口表现影响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成家立业”。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从多育多子到少生优生“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获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少生优生”、“男女都一样”;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人们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思想。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