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种工作被机器人取代,我举双手赞成!

科技洞察 丨 深入科技行业最前沿

在各个国家,垃圾回收都是一项很艰辛的工作。除了忍受恶臭,还有锋利的垃圾如菜刀、玻璃,有害的垃圾如重金属,都可能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Waste Management(WM)是北美的一家垃圾回收公司,在北美拥有100家回收机构,总计雇佣了3000名工人,专门来分拣垃圾。

对于工人来说,垃圾分拣、回收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因为这个原因,公司的人员管理成了公司的一大问题。一位公司高管说:

“最近几年,已经很难找到愿意每天工作的垃圾分拣工人了,而且很多在职工人只工作几小时就会下班。”

在未来,愿意做垃圾分拣或类似工作的人也会越来越少了。

正在进行垃圾分拣的工人

招不到人怎么办?上机器人!

近日我们了解到,WM公司已经开始测试机器人了。这些机器人很有可能代替人类进行垃圾回收的工作。

Machinex公司开发的大型垃圾分类机器人SamurAI,每分钟能够将3000个物体进行分类。这种设备利用磁铁来吸引金属物体,利用漩涡流来分离非金属物,以及红外光来检测不同等级的塑料。

但是,即使采用了机器人和光学技术,设备回收的准备性也受到如今高污染率的影响。所以大部分时候还是需要人工来介入的。

SamurAI机器人在进行垃圾分拣

为了实现“无人化”,Machinex公司开始尝试更先进的技术。比如利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结合来回收垃圾。使用摄像头和传感器,搭载机器学习算法,不算增强图像识别的准确度。

如果是人工来进行垃圾分拣,每分钟能够分拣30~40个物体。Machinex公司的机器人目标是达到人类的2倍甚至3倍。更何况机器人不知疲倦,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

视觉识别系统丨图:MAX-AI

芬兰Fast Picker机器人,中国公司也买了

芬兰机器人公司ZenRobotics推出了Fast Picker机器人,每分钟可以抓取大约66个物体。

2016年,日本垃圾处理公司Shitara Kousan引进了两台ZenRobotics的ZRR2机器人。据了解,两只机器人四只手臂,24小时不停转,每天处理2000吨垃圾,相当于48人的工作量。

Fast Picker机器人在进行垃圾分拣

2017年的时候,中国江苏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也同ZenRobotics签署了合作协议,引进了这种机器人。

在ZenRobotics营销总监Janica Johansson看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回收公司都希望引进人工智能驱动的无人化工厂,让机器人能够替代掉垃圾回收的人类职业。不过要达到完全的“无人化”可能没有那么快,现在更多的情况是人类与机器人一起协作。

机器人搭载AI技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开发了一款名为Rocycle的垃圾回收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使用了触觉作为检验材料的方法,通过触摸的方式区分纸张、金属和塑料。

在分选过程中,机器人会对物体进行扫描,并通过传感器测量物体尺寸。使用其机械手臂上的两根柔软手指挤压物体以完成抓取。最后,将扫描结果与压力传感器获得的数据相互对比匹配,分辨出物体材质后,Rocycle会将其投入正确的垃圾箱。

Rocycle的垃圾回收机器人

如果仅仅通过触觉技术来感知,准确度能够达到63%。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教授兼CSAIL主任Daniela Rus表示,通过将触觉数据与来自摄像机的视觉数据相结合,可以提高准确度。


在欧洲,每年会产生9亿吨建筑垃圾。把体积换算成汽车,可以绕地球45圈;

而在美国,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扔掉大约1200千克垃圾,其中有75%是可回收的;

而全球的塑料回收利用率有多少呢?只有9%。另外12%的塑料废弃物最终被焚烧,79%的废弃物被填埋或被扔进自然环境。

垃圾分拣回收机器人带来了解决方案:机器人保证垃圾分类效率高和误差低的同时,更能减少工人们的工作量,保障工人们的身体健康。相信不久之后,我们能在中国看到更多的造福人类的机器人应用。

其实,除了垃圾分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将可能被机器人所替代。比如最近,汽车巨头福特公司(Ford)推出的送货机器人,有望在2021年正式部署,并同时推出自动驾驶汽车,让送货机器人与无人驾驶汽车配合工作。

点击图片查看文稿

麦肯锡做过一项调研,在美国16~24岁的人群中,极有可能被替代的工作排名:

1. 食物准备及服务人员

2. 仓库管理人员

3. 洗碗工

4. 服务员

5. 收银员

6. 零售营业员

7. 建筑工人

8. 零售销售员的一线监管者

9. 客户服务代表

10.货运,库存和物料搬运工


你认为除了垃圾回收,还有哪些职业,是有可能会被机器人替代掉呢?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

参考来源:

Can Robots Help Pick Up after the Recycling Crisis, By Jeremy Hsu,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7, 201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