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上曹魏之十大山西名将,个个拜将封侯
一提到三国时代的山西名将,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关云长,民间不仅尊为“关公”, 还是武财神,明代奉为关圣帝君,清代奉为关圣大帝,在佛教是护教伽蓝菩萨,在儒教也被推尊为武圣。纵观中国历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位武将的身后地位可以与关老爷相提并论!
后汉末年,群雄并起,名将辈出,而山西历来就是个出将的地方,必然将星璀璨。于是有心查了查,结果一查吓一跳!仅曹魏一方,山西籍名将就达十人之多,而且哪一个份量都不轻,“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好汉。
喜欢看三国的人都知道,当年曹操手下猛将如云,其中翘楚为五子良将,呵!其中五分之二是山西人。
第一位:征东将军晋阳侯张辽张文远
张辽,雁门马邑(今朔州市)人,五子良将之首,随曹操四处征讨,智勇双全,战功赫赫,连一向很傲气的关老爷也对他青眼有加。
不说白狼山之战,斩杀乌桓单于蹋顿;也不说勇登天柱山,击灭陈兰、梅成。张辽威震三国的巅峰之作是合肥之战,他以七千之众大破吴军十万,一直冲杀到对方帅旗下,差点把吴主孙权给当场拿下。由此而诞生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张辽止啼”——江东小儿夜啼,闻父母言张辽之名而噤声。
张辽为历代所推崇,位列唐朝“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曹操麾下惟此一位享此殊荣,排名尚在蜀前将军汉寿亭侯关羽和吴偏将军南郡太守周瑜之前,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第二位:右将军阳平侯徐晃徐公明
徐晃,杨县(今临汾市洪洞县)人,五子良将之一,曹魏政权的开国元勋。他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重大战役,治军严明,作战勇猛。
徐晃的代表作是在樊城之战中,他率军击退关羽,又追杀其后,连破十重围堑,不仅彻底解除樊城之围,还为后世留下一个成语——“长驱直入”。徐晃打了胜仗,曹操来到军营视察,其他将领的士兵都跑出来想看看这位传奇人物的真容,惟徐晃的部队巍然不动,因此曹操盛赞他为“吾之周亚夫”。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一向对曹营的人不感冒,但对徐晃却鲜有微辞,只是他的死写得窝囊,竟然被无耻的小人孟达给射死了,其实正史记载他是病死的。
第三位:车骑将军阳曲侯郭淮郭伯济
郭淮,阳曲(今太原市)人。这位魏国名将熟读兵法,数次平定羌人的叛乱,威镇边疆。他的成名作是在与诸葛亮的对阵中,招招料敌在先,连老奸巨滑的司马懿也不得不佩服。
234年,诸葛亮五次伐魏,司马懿率军阻击。当时诸葛亮进兵五丈原,司马懿与魏将皆喜,认为对魏军有利。郭淮却认为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乃是国家安危之大患。司马懿猛省,急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结果这边营寨还没扎好,蜀军已经杀来,攻而未克,两军遂成对峙状态。几天后,蜀军西行,郭淮认为诸葛亮是佯攻西围,实攻阳遂。当晚,蜀军果然猛攻阳遂,幸魏军早有准备,蜀军无奈,只好退兵。
第四位:征东将军菑阳公卫瓘卫伯玉
卫瓘,河东郡安邑县(今运城市夏县)人,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称赞他:“忠允清识,有文武之才”。
从武的方面说,卫瓘是典型的名将杀手,当年司马昭三路伐蜀时他是监军,先是平定钟会叛乱,钟会和姜维被诛杀,接着居功自傲的邓艾也走上绝路,可以说三国后期的三大名将都死在他的手上。卫瓘从此青云直上,从青州刺史一直到司空,领太子少傅,位极人臣。作为帝师,他与汝南王司马亮共辅朝政,被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想当年,董卓和曹操才享受过这等待遇。
文的方面,卫瓘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善隶书章草,兼工各体。唐朝张怀瓘《书断》中评其章草为“神品”。他的儿子卫恒也承继了书法的香火。最难得的是他的孙子卫玠,一位清谈家兼玄学家,因为长得太帅,被女粉丝围住看死了,史称“看杀卫玠”。
第五位:建威将军阳里亭侯贾逵贾梁道
贾逵,河东襄陵(今临汾市襄汾县)人,《唐会要》尊为魏晋八君子之一。曹操认为贾逵才德兼备,说:“假使天下二千石(太守的代称)官员都能像贾逵这样,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贾逵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权中的军政全能型人才。担任豫州刺史期间,他兴修水利,便民利生,凿通运河二百余里,时称“贾侯渠”。曹操逝世后,贾逵拥立世子曹丕袭位。黄初六年参与征吴之战,击破吴将吕范。尤其是在石亭之战中,他力挽狂澜,率军救出曹休,否则魏军将全军覆没。
一个很可笑的段子是:曹休被救,倒埋怨贾逵来迟了,还当场训斥,命令贾逵帮他捡拾弃仗。贾逵昂然说:“本人是国家的豫州刺史,不是来此为大司马拾捡弃仗的。”于是引军退还。
第六位:车骑将军南乡侯王凌王彦云
王凌,太原祁(今晋中市祁县)人。王凌孝廉出身,不仅政绩卓越,且能征善战。
王凌参加洞口之战,跟从张辽击败吴将吕范;参加石亭之战,跟从曹休征伐东吴,累建功勋;齐王曹芳继位,联合孙礼击败吴将全琮。嘉平元年,担任太尉之职。
因为不满太傅司马懿专擅朝政,王凌决心起兵讨伐,谋立楚王曹彪为帝。失败后,被押解回京,当路过老乡贾逵庙前时,他大喊:“贾梁道!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的忠臣啊!”又说:“行将八十,身名俱裂!”于是饮药自尽。
司马懿出手狠毒,不仅夷灭王凌三族,还下令暴尸三日。结果遭了现世报,他频频梦见贾逵和王凌作祟,夜不能寐,同年也一命归西。
第七位:镇东大将军安邑侯毌丘俭毌丘仲恭
毌丘俭,河东郡闻喜(今运城市闻喜县)人,这又是一位文武双全,才识拔干的复合型人才,曹魏后期战功赫赫的名将。他曾经随司马懿攻灭辽东公孙渊,两次远征灭了高句丽王国,还击败过东吴诸葛恪。
毌丘俭一心效忠曹魏,任镇东大将军时,因为不满权臣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并杀害好友夏侯玄、李丰,于是兴兵西进讨伐。于项城乐嘉战役中,他不幸战败,中箭身亡。站在曹氏的立场来看,毌丘俭乃鞠躬尽瘁,忠心不二的节臣,确有国士之风。
毌丘俭博闻多才,是魏晋之际的著名诗人,代表作有《承露盘赋》、《承露盘铭》、《答杜挚》、《罪状司马师表》等,合集有《文集》二卷,《纪》三卷等,被收录于《全三国文》。
第八位:骠骑大将军京陵侯王昶王文舒
王昶,太原郡晋阳县(今太原市)人,出身太原王氏,少有才名。
王昶曾经著兵书十余篇,言奇正之用。后来魏明帝下诏求贤,时任太尉的司马懿推举的正是王昶。王昶德才兼备,很快就受到重用,数年间就升任为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豫州军事。同样当上征南将军的曹仁是追随曹操征战多年才得到这一职位。
嘉平二年,即公元250年,王昶率军在江陵与吴军激战。王昶埋设伏兵,诱敌出战,东吴大将施绩果然派兵追杀,一时伏兵四起,吴军大败。施绩逃跑,手下大将钟离茂、许旻被杀。
五年之后,山西老乡毌丘俭举兵讨伐司马氏,王昶率兵前往“平叛”。老乡打老乡,也是两眼泪汪汪,毌丘俭兵败身死,王昶因功加官进爵,晋升为骠骑将军。
第九位:镇西将军关内侯郝昭郝伯道
郝昭,并州太原(今太原市)人,为人雄壮,少年从军,屡立战功。曾经平定胡人叛乱,他镇守河西地区十余年,威名远著。
郝昭的代表作是与诸葛亮的较量。太和二年初,曹真派郝昭和王双驻守陈仓。陈仓小城,仅有军兵一千余人。
次年年初,诸葛亮突然率领大军从散关出击,将陈仓团团围住。
诸葛亮想不战而胜,于是让郝昭的山西老乡靳详劝降,但郝昭已经抱定一死的决心,在城楼上说:“我认得先生,弓箭却不认得先生。你回去告诉诸葛,只管来攻城吧!”
于是诸葛亮率数万兵马,开始昼夜攻打,但郝昭守城有方,双方相持数日,竟然无法攻下,此时曹真的援军已到,诸葛亮只好撤军而去。
第十位:征东大将军京陵公王浑王玄冲
王浑,太原郡晋阳县(今太原市)人,他的父亲前文已经推出,正是曹魏司空、骠骑大将军王昶。王浑克绍箕裘,于是成就一对父子英雄。《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一,晋主司马炎曾高度赞扬他:“平定秣陵,功勋茂著”。
西晋建立后,王浑担任征虏将军,积极筹划伐吴方略。279年,王浑与杜预等奉诏伐吴,率军从横江出击,又派部下进攻东吴各城,所向披靡,吴都建业岌岌可危。吴主孙皓派丞相张悌督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和副军师诸葛靓等率兵三万迎战。王浑派安东司马孙畴和扬州刺史周浚进击,吴军大溃,张悌、沈莹和孙震全部战死,斩杀七千八百余人,令东吴军民闻风丧胆。
有意思的是,当时还有一个凉州刺史叫王浑,他是山东琅琊王氏,本人不出名,但他的儿子大名鼎鼎,乃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名士王戎。
至此,十员山西大将介绍完毕。也许有看官说,山西人才就这十位吗?哪里哪里!另有骠骑将军中都侯孙资孙彦龙,曹魏四朝重臣,平遥县人,虽然当过将军,但没有实际带兵征战,且不说也罢。还有闻喜裴氏的两位名臣,一位裴潜,官至尚书令、光禄大夫,赐爵清阳亭侯;一位裴徽,官至冀州刺史,加金紫光禄大夫,赐爵兰陵郡公。其他的大大小小州县官就不一一列举了吧?
太史叨叨令曰:
“古人从军,舍生忘死,无非图个拜将封侯,才算功成名就。王勃写:“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飞将军李广一辈子时运不济,最耿耿于怀的事就是没有封上一个侯。以上所述十位山西名将的官与爵没有一个是轻易得来的,都是在沙场殊死拼杀的回报。过去人讲:‘山左出相,山右出将。’以前还觉得有点底虚,看了三国曹魏的山西将军阵容,此话也该算是实至名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