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里的烟火,满是温情

作家陶立夏说:
“当我太过沉浸于书中世界时,
到厨房煮碗面,
就能回到自己的生活。”
厨房二字,一读起来,
便有影片放映在脑海。
油盐酱醋,锅碗瓢盆,
滴着水的青菜叶,
活蹦乱跳的鱼虾蟹
……
炒锅在灶台上滋滋作响,
炊烟与饭香袅袅而起,
这是人间烟火气的来源,
亦是疗愈心灵的天堂。
一个人的清汤热面,
两个人的甜蜜早餐,
回家时的丰盛午饭。
厨房没有“最低消费”
更不存在“人满即开”
这里包容万千心事,
也永远氤氲温暖。
01
一个人的汤面
每个漂流在外的年轻人,
都免不了“租房”这一关。
有人要求床必须柔软,
有人需要通勤时间短,
而我的刚需,是一定有个厨房。
并非厨艺精湛,
动辄一桌大餐。
想拥有这一方厨房,
或许心理需求大于生理。
一个人漂泊在外,
很多时候,是需要厨房的。
例如在辛苦一天后,
在满是陌生人的城市,
连回家的那条路,
都少了几分期许。
若有个厨房的话,
至少,在这一路上,
能有事可想——
冰箱里还剩些什么?
能做成什么吃?
此刻最想念什么味道?
开门,换鞋,让自己忙起来,
洗菜切菜,开火烧水,
煮一些什么,哪怕只是一碗清汤面。
热乎乎的食物,总能让人心情变好,
忙忙碌碌后,心情也没那么沮丧了。
在一个房子住的越久,
厨房就越温暖,
每一次开火煮饭,
都为厨房添几分温情。
次数多了,厨房积攒的温暖,
便也能回馈给心灵,
如此循环往复后,
连冷清的房间都有了温度。
02
两个人的早餐
提起两个人的厨房,
就想到钱钟书和杨绛,
才子才女的浪漫爱情,
总是让人惊羡。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
回忆与丈夫在牛津留学的往事。
那个自称“笨手拙脚”,
一下飞机就“吻”了牛津大地,
摔掉半颗牙的可爱丈夫。
在夫妻二人搬到有厨房的新居后,
第一个清晨,便大显身手:
轻手轻脚起床,
煮了蛋,烤了面包,
热了牛奶,还有香浓的红茶,
佐以黄油、果酱、蜂蜜
一同端上床上小桌,
让赖床的妻子惊掉了下巴。
自此后,
无论远在异国,
还是近在故乡,
除了生病时,所有早餐,
全由钟书先生一人包揽。
多年之后,
孤留凡世的杨绛先生,
将二人往事借由笔墨,
重新演绎在纸间,
仿佛先生未逝,女儿未去。
字字句句皆是温情,
一笔一划满是暖意。
令世人尊崇敬爱的眷侣,
也是最平凡的夫妻,
一本回忆书籍读罢,
满是甜蜜与哀婉。
然而书中所述,
皆是人间情侣的琐事。
那一方小厨房,
储满了往昔小事,
却是夜半思念时,
最温暖的寄托。
03
被幸福加持的烟火气
上小学时,总是携伙伴
蹦蹦跳跳走回家,
刚拐进街角,便闻见饭香。
有时是红烧肉,
有时是三鲜饺子,
或是酸甜的糖醋排骨,
肚子也适时作响,
赶快告别伙伴,跑进家门。
一进门便看见妈妈在灶台旁忙碌,
锅里散发香气的,
总是路上想吃的美食。
眼巴巴地站在锅前,
争抢着盛菜出锅,
就为了提前尝一口美味。
对于我这个小癖好,
妈妈总是佯装不知。
儿时觉得自己真是机智,
长大后才知道,
原来那是妈妈视而不见,
最宠溺的纵容。
长大后每次回家,
也很少进厨房,
在卧室或客厅,
逗逗猫咪,擦擦桌子。
偶尔进去厨房溜一圈,
总是被妈妈投喂食物,
刚出锅的小炒肉、
炸好未撒调料的土豆条,
哪怕是一块拌黄瓜的边角料。
如同儿时一样,
那是我和妈妈的小秘密。
在母亲面前,
无论人长多大,
永远是个孩子。
一顿午饭盛上桌,
冒着喷香的烟火气,
那袅袅而起,
弥漫饭厅的炊烟,
不只源于灶台与美食。
在绿油油的炒青菜下,
在浓油赤酱的排骨里,
藏着父母与儿女的小温情。
一口一口吃下去的,
是午饭,更是平凡的幸福。
我们在厨房的烟火气里慢慢长大,
从偷吃锅中新菜的孩子,
长成了独当一面的大人,
也终于学会了在厨房
煮碗热汤面,喂饱自己。
而后在某年某日,
遇到了一个人,
他在未来的年年岁岁里,
与你互相投喂,彼此温暖。
人生中每个节点的幸福,
都与厨房息息相关,
那里氤氲出的烟火气,
总是令人心安又温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