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犹新的儿时玩具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现在孩子们的玩具,可以说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档次也比较高,但都是厂家制造的。同样的东西,在哪里都能买到,难免千篇一律。而我们小时候的玩具,才有地方特色,而且丰富到任何制造商都难以想象的程度。我是五零后,加之当时生活在最贫困的农村,花钱买玩具,完全是天方夜谭。不过玩具还真的没少玩,虽然都是自己制作的,却也非常别致。

它们深深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直到现在,很多玩具还记忆犹新。

弹弓子

弹弓子,就是《小兵张嘎》电影里嘎子玩的那种东西,当时在全国各地都比较盛行,一说,大部分人都知道。弹弓子的子弹,有泥丸的,有小鹅卵石的,也有铁珠子的,质料很多。比较贵重的子弹,打出去,还可以捡回来重新用。弹弓子玩好了,不但小伙伴之间可以打斗,还可以打鸟甚至猎鱼。有的大人,如果惹恼了淘气小子,趁其不备,偷偷地给你打一丸,也够你喝一壶的,疼是小事,弄不好,还可以致残!现在的运动员比赛、智力竞赛、歌唱比赛,包括《星光大道》的比赛,表现优秀是很露脸的。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在那个时候的农村,弹弓子玩得好,在小伙伴中间,也很自豪呢!就可以成为孩子王。

木制枪

木制枪。我十来岁的时候,正是放映电影《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的时期,我们这些男孩子,就学电影里的孩子们,自己做木制枪。一般的人手一支,有的还长短枪都有。然后,我们聚集在一起,分成敌我双方,开始“战斗”!“战斗”中有“肉搏”,经常把枪打坏。坏了,就拿回家修理或者重新做。谁的枪漂亮,好看,谁就可以当“指挥官”。所以,小伙伴们都挖空心思的做好自己的木制枪,忙得不亦乐乎,其乐无穷。

铁镚子

铁镚子。这种玩具,这个名字,一般人不会知道,还真得啰嗦几句。我的老家在鲁西北,虽然是比较落后的地方,但是六十年代,就有了铁制的水车。水车的结构也比较简单,就是把一个直径十多厘米的铁筒从砖井上面放下去,接到井下的水里,井上面有一个磨盘大小的类似齿轮的东西,把几十米长的铁链子挂在齿轮上。铁链子上,每隔一米左右,有一个铁饼,铁饼的周围套上胶皮,恰好放在铁筒里,用人或者牛马作为动力,把齿轮转动起来。通过铁筒,就把水带上来了。那水的流量,比现在的自来水会高十几倍呢。那个时候,这种工具,应该是农村唯一的钢铁工具了。待水车的铁饼淘汰下来,才成为了我们男孩子把玩的东西,取名铁镚子。当然,到了我们手里以后,是需要加工的。首先,把挂胶皮的楞子打掉,把铁链子的焊口打平,然后再用石头磨,直到磨的像现在的小月饼那么大小,而且必须铮明瓦亮,才是一个好的“铁镚子”。

这种玩具的玩法,也很有意思:就是男孩子们聚在一起,每个人拿着自己的铁镚子,在地上相隔几十米,划两条平行线,站在一条平行线上,往另外一条平行线上投掷,投掷完了以后,跑到那边,谁的铁镚子离线最近,就有权利用自己的铁镚子,砸离线次近的铁镚子,以此类推。铁镚子被砸以后,必然留下印痕和划伤,回家以后就再磨,以利再战。谁的铁镚子有划痕,就像坐骑瘸腿、宝剑豁牙那样丢脸,所以玩这种游戏的男孩子,视自己的铁镚子为宝贝。

竹弓箭

竹弓箭。男孩子爱好弄枪舞棒,弓箭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玩具。竹弓箭做起来比较简单,就是把一根竹子的两端弯曲到一条直线上,用毫米粗的丝线或者棉麻线绷紧,形成张力,用高粱秆挨着高粱穗的最上段当箭杆,用铁丝磨出尖来插在前端当箭头,用来射杀目标,和真的弓箭道理是一样的。虽然这样的弓箭杀伤力不大,我们一般都是瞄准向日葵和玉米秆练习箭术,赶巧的时候,也能射中麻雀呢!

毽子

毽子,是很普通的玩具,现在不少人用踢毽子来锻炼身体,有自己踢的,也有集体围起来踢的。不过这种玩具,一般是女孩子玩的,毽盘一般是螺丝帽,毽穗一般是绒毛或者彩线之类的东西,遇到风时,阻力较大,所以毽子的运行速度比较慢。我们男孩子小时候玩的毽子,是用中间带方孔的古钱币,三个古钱币摞在一起,用动物的毛做毽穗(最好是狗毛,对风的阻力最小),把毛的低根部塞到古钱币的方孔里,再用竹签子钉进去,把毛挤得紧紧的,然后把底面贴着古钱币的币面削平,一个毽子就做好了。这种毽子,由于在空中运行速度快,一般是男孩子玩的,其玩法也很特别。在地上,画两条距离几十米的平行线,两个人都站在平行线的外面,像打羽毛球的规则差不多,不过不是用拍子打,就是把棉袄袖子拽出来垫在手上打,谁打不过对方的线,就输了。输了是要受到惩罚的,其惩罚方式是:输了的一方,把毽子扔到赢方的面前,赢方用脚踢出去,直到输方接到了毽子,惩罚才算结束,很有刺激性的。

撒嬷嬷

撒嬷嬷。这个名字是山东老家的语言,用东北的语言,其实就是陀螺。形状,就像瓦匠吊线用的铅锤,但是是木制的。这木料的选择是有讲究的,首先是要细腻,不容易劈裂,还有就是坚硬,不容易凹陷。以梨木、枣木为首选。陀螺的锥部楔进一个铁钉,利于旋转。东北的孩子们玩的这种东西叫尜,一般是两头尖的,也有陀螺状的,玩法就是把尜放在冰面上,用布条子抽打,让其旋转。而我们的玩法是,用一根线绳由锥部依次缠到陀螺的顶端上,往冰面上一甩,用线绳拽的作用力,让其旋转。玩的好的,尜旋转的时间长达好几分钟。为了好玩儿,在尜的上面涂上不同的颜色,旋转起来煞是好看!

放风筝

放风筝。在我国,风筝是一种文化,不但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现在的风筝,形状各异、材质繁多,放飞方法也五花八门。但是我们小时候放的风筝,都是自制的,粗陋得很,就是用柳条揻出两个椭圆形,把它并排绑在一起,大致是蝴蝶的形状,顶多花五分钱买一张大白纸,把两个椭圆的部分糊起来,上面的须子,用彩纸粘出花环状,风筝的下面,根据风筝的大小,拴上纸须子,以保持风筝平衡,用线绳拴在风筝的三个点上,就可以放风筝了。由于平原的风力、风向比较稳定,风筝飞起来以后,就像定在天上一样,是不用操心的。有时候睡觉前,干脆就拴在自己家院子里的树上,第二天醒来,风筝依旧在那里挂着。同伴们比的,就是谁风筝飞得最高(一般在几十米的高度),谁风筝在天空呆的时间最久,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窗影

窗影。有时候冬天天气冷,出不了门,实在没什么乐趣,母亲为了哄我高兴,晚上就用纸剪一个小纸人,手里还拿着簸箕,粘在纸窗的里面,母亲端着煤油灯,在屋里晃动,我则站在院子里看那个纸人的影子,随着母亲端灯的手在晃动,小纸人真的像在簸簸箕,很有动感。这就是驴皮影的雏形吧?

翻花

翻花。翻花,是两个人做的游戏,就是用一根麻线的两个头接起来,形成一个馈线,套在两只手不同的手指上,通过翻转、抽拉、变幻,形成各种不同的图案,充满着操作着的智慧和灵动,也给平淡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哗哗转

哗哗转。这也是山东老家的说法,其实就是能够飞速旋转的各类玩具。比如军大衣的扣子,直径有五厘米左右,有四个钉扣用的孔,用一细线,穿到对称的两个孔中,馈线的两端,用两个手的大拇指拽着,扣子在馈线的中间,顺着一个方向摇出几个麻花劲,然后两个大拇指一拽,扣子就旋转起来,旋转到反方向有了麻花劲,再拽,扣子就向着正方向旋转,如此反复,扣子就飞快地、不断地来回旋转,就觉得很好玩儿。再就是用一根小木棒,把其中一端磨光,用小钉把一个揻成螺旋浆式的竹片钉在木棒的顶端,钉子和木棒顶端留有适当的空隙,然后拿着木棒顶着风飞跑,竹片就旋转起来,跑得越快,风越大,竹片就转得越快,既得到了乐趣,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呢。还有的把这种玩具做成飞机的形状,用一根木杆立到房顶上,黑白不停地迎风哗哗地旋转,既能测出风力,也能测出风向,同时也给寂寞的村庄带来一丝生机,别有一番情趣。这也是名字“哗哗转”的由来。

苘鞭子

苘鞭子。那个时候的农村,种地基本上还是靠人力和畜力。使用马和牛干农活的大人们都有皮鞭子,一甩啪啪响,挺神气的,但是那都是“车老板儿”的心爱之物,是不让我们小孩子摸到的。不过,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办法。老家有一种植物叫“苘”,类似麻的一种植物,但苘比麻长的高大、粗壮,它的皮儿可以编成绳子。我们就砍一棵苘,留根部的一段当鞭杆,上面的部分,把苘杆的瓤子去掉,把苘皮儿编成鞭子状,一支苘鞭子就做好了,甩起来,也“啪啪”地响,能和大人的皮鞭子媲美。

“桃李大战”

“桃李大战”。这个名字起得挺大气的,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游戏。鲁西北比较适合栽植果树,桃树、李子树更是比较容易生长。但是在六七十年代粮食不够吃,不允许栽植果树。一般都是老百姓自己的院子里零星有几棵果树,所以很少能吃到水果。偶尔吃到桃子或者李子,我们就把它们的核留下来,用来玩“桃李大战”的游戏。玩法很简单,两个或者几个人,挖一个小碗大的土坑,每个人把自己的李子核(杏核也可以)放一个在坑里,轮番用做母核的桃核去砸土坑里的李子核,砸出坑的,就归其所有,母核掉到坑里也不允许拿出来。玩到最后,有的“血本无归”,有的满载而归,很是过瘾。

竹水枪

竹水枪。当时,在山东老家,农闲的时候比较多,所以以上说的基本上是冬天的玩具。夏天,由于农活忙,我们小孩子虽然大地里的活干的少,但是割草、挖菜是我们的任务,所以玩的时候也比较少,但是也有忙里偷闲的时候。夏天天气热,大部分是玩儿水。我们就把竹子砍断,取其一截,因为竹子是空心的,只不过隔一段距离有一个格挡,把一头的格挡挖开,另一头的格挡钻一个眼儿,在打开的一头灌满水,制作一个大小合适的“活塞”,一推活塞,水就有了压力,从另一端的孔里射出去,就像注射器的功能差不多,小伙伴们就互相呲水玩儿,既凉快,又打发了寂寞,是夏天玩具的首选。

裤子泳圈

“游泳圈。”游泳圈是初学游泳的人经常使用的辅助工具,是人所共知的。我之所以把游泳圈用引号引起来,是因为我们小时候使用的所谓游泳圈,实在是名不符实。鲁西北由于离海洋比较远,加之是黄沙土质,夏天太阳直射,地面温度高达四五十度,炙热烤人,所以午休想睡觉,是很不容易的。这个时间,我们这些半大小子就在湾(就是池塘)里度过。由于我们经常在水里嬉戏,当然都会游泳,虽然称不上“浪里白条”,但就我的潜水能力,一个猛子扎下去,四五十米远再露出头来是不成问题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借助游泳圈游泳。但是,由于天气炎热,我们在水里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当然会很累的。于是,我们就自制游泳圈,用来在水上歇息。当时我们穿的裤子,都是自己家做的,就是所谓的缅裆裤,既没有前开门,也没有旁开门,就像一个大口袋多了两条腿。于是,我们就把两个裤脚各打一个结,用手抓住裤腰的口,把裤子浸湿以后,往里吹气,于是裤子就鼓胀起来,就成了一个羊角形状的气囊,把脖子放到裤裆的叉里,不用游也不会沉底,有时候在水里打个盹都可以。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因陋就简,但是很实用。

小时候玩儿过的玩具数不胜数,现在已不可能一一想起。但那些玩具都是就地取材,亲手制作,所以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大部分是本地独有的,是市场上买不到的,它们给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儿时的玩具,永远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作者:寇文亮,山东阳信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干部,高级政工师。大兴安岭地区作家协会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