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古迹:探访李佐车墓

2018年夏天,我们学校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将博兴当地的历史人物、传说故事以及民俗文化等制作成展牌悬挂在楼道里,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为了搜集材料,我和同事跟随学校领导一起来到位于学校北数百米、205国道西侧的李佐车墓前探访。

我们将车停在公路旁,步行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钻过一片庄稼地之后,一座高数米、方数丈,草木青葱的土丘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土丘便是李佐车墓,墓前有一巨大石碑,上书“广武君李佐车墓”。李佐车是何许人也?之前我并不知晓。为此,我迅速打开手机查阅资料。原来,李佐车是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的谋士,被封为广武君,今河北省邢台时隆尧县人。我们经常说到的一句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便是出自李将军之口。

李佐车是河北人,他为什么会葬在博兴县呢?

原来,在汉高帝时期,李佐车同韩信领兵伐齐。一天,部队到达了博昌县(今博兴县),由于天气炎热,部队长时间行军已经非常疲劳,李佐车也忽然患了重病。于是,李佐车便令部队停止前进,安营扎寨进行休整。同时下令:“所有将士一律不准进村,不准动百姓一草一木,不准高声喧哗……”部队在此屯兵数日,不但没有侵扰百姓,反而秩序井然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当地老百姓非常关心李将军的病情,不时地送一些水果等慰问品。李将军非常感动,对身边的将士说:“此地民风淳朴,人民善良,吾等定将奏请圣上予以嘉奖。你等去查看一下此地是什么地方。”不一会,军士报告说:“这里是博昌伏李村”。听说“伏李”二字,李佐车大惊:“吾命休矣!我姓李,此地为伏李,这不是预示着我将在此终结吗?” 没过几日,由于病情加重, 李佐车真的病故于此。他死后,众将兵与当地百姓在此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之后,每人一兜土筑起此墓,将他安葬在了博兴县。后来附近群众每逢清明节都络绎不绝地到墓地祭奠、培土,以此来纪念他。

我们绕着墓转了一圈,发现周边有许多陶瓷、玻璃碎片,这说明直到如今人们对李佐车祭祀不绝。我们不禁感叹,李佐车已经逝去两千多年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祭拜他呢?究其原因,我觉得不光是他的智慧和严明的军纪,更重要的是他对当地老百姓的爱护,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一个能将百姓装在心中的人,老百姓怎么会将他忘记呢?所以,他的墓虽历经两千余年,但至今仍保存完好,高大壮观。

李佐车之墓并不是土堆的堆砌,而是一个承载着记忆的生命体,我们认识了解的过程,就是赋予它全新内涵的过程。承载于历史遗留之上的,是一座城市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具有识别度的城市符号,是城市人文的脉络与肌理。了解他,未必是为了“怀旧”,更不是什么“复古”,而恰恰是为了留住城市的底色——有底色,方有向前的动力。

阅读参考资料:《博兴县志》载:李佐车墓,位于今博兴县博昌街道办事处王木村北1000米处,205国道以西。1981年对其考察,封土高4米,占地116平方米,墓前原东西立碑3块。东边1块,系清光绪28年立,碑文曰“广武君李佐车之墓”;中间1块现存于博兴县烈士陵园;西边1块,系民国25年立,碑身已卧于碑座前。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此为汉广武君李佐车之墓。1982年,博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李嵛菡,博兴县陈户镇人,中学教师,毕业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