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山县最后一座古建筑——永安桥
永安桥长山人习惯称老石桥,南北向横跨孝妇河。位于原长山县南门外,长山至周村古道上。1710年 (清康熙四十九年)初建,为青石板桥。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重修,为29孔石墩青石板桥,全长42.8米,宽3.3米,高2.4米,石板厚0.33米,两侧有护栏,桥头和中间各有一石兽镇水,造型优美,遇有山洪水漫亦可通车。
永安桥造型古拙,依势而建,虽历三百余年风雨,依然在发挥作用,便利居民来往于两岸。在古代这么大的工程建设,从石料的采集、运输、建造,在过去机械化程度极度低下的情况下是谁甘愿付出如此心血,济世利民尚决有为?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人,他就是长山历史上的第一廉吏——孙少府。
孙少府,在元朝初年时,是长山县的县尉,其为人果决尚气,遇事辄为,惟知济众,不恤后艰。其时孝妇河水,每至夏秋时节,时有山洪暴发,阻隔两岸。平日里河水滔滔,百姓冒险涉水过河,时有意外发生。孙少府看在心里,首先倡仪修桥,但屡修屡圯,其水灾为害更甚。孙少府大义凛然地说:“河为孝妇,我为直士,意解民忧,反受其害,耗工损料,增民负担,请让我以死谢民。”遂自刎。民众闻之,号哭于路,顿足捶胸,哀廉吏有担当,叹少府志未遂。《旧志》云:“长山之水孝妇河最大,沙底不能建桥。元孙少府曾建于西门之偏北,屡建屡圯,少府以此自刎,至今水落时原椿木犹一、二可见。”
孙少府去世后,百姓为其造墓、立祠。过去长山百姓清明节这天有扫墓、插柳、作秋千戏、淘井、寻芳、吊孙少府墓等活动。长山县典史钱塘人包煄曾写过一篇《吊孙少府》的诗:
满腔义气压冰霜,
断指当筵恨更长。
一念焦劳悬碧汉,
千秋风雨护河梁。
名垂竹帛伊人远,
齿吐芬芳载道香。
景仰高踪何所自,
只今惟见水泱泱。
孙少府去世后,至康熙朝始,孝妇河于南门外每年八月架木填土,以通车马,四月拆之以防水患。前此木植出诸民间,难以猝办。知县赵沄创制其材皆出于官,始得依时建架,然卒未有石梁也。直到康熙49年,河南村(现范公村)人朱涌开始倡建永安桥。长山县誌记载:“永安桥在南门外,跨孝妇河。国朝康熙四十九年,州同朱涌、善人李昆山、徐钧、吴志盛、于此发、高复兴等建造,系青石。”
朱涌,字秀澜。生于1659年,贡监,候选州同,例授儒林郎。其性情醇厚,有谋略,有远见,熟读先贤著作,以便利乡人为幸事,济人扶困,名满邑里。其同僚及朋友李昆山、徐钧、吴志盛、于此发、高复兴等人志同道合,为解孝妇河艰于济渡之困,多方筹集资金,于1710年建成永安桥。旧志载 :“国朝康熙间缁流善人相继募建,尔后长虹鼎焕,拥护两关,诚可为亿兆周行而万年襟帝矣。其桥制度坚朴,与水相平,夏秋水发时桥辄淹没。知县孙衍又岁捐俸,倡造义船以渡之。”
永安桥建成后,因时有大水发生,桥逐渐圯塌,至1752年朱涌的儿子朱廷棕(字云轩)又一次倡义募修。
《附:重修永安桥碑记》:
永安桥之肇建自康熙癸巳岁,今春秋凡四十易,沙荡石圯,时复霖注,几类鸿沟矣。众吁且戚,非大整饬薎以济登斯岸,袒臂一呼则响应彻他境,辇石鸠工,晦明不少替,乃数月竣事。鸣呼!观其雁齿亀梁,康庄伟丽,被之輿踵,亦云不朽矣。是役也,盖起辛未之菊节,其落成以壬申九月。其高广视旧额各加二尺二寸,其需费盖千五百余金,诸捐助者碑阴题次。 乾隆十九年 朱廷棕
再至1802年朱涌的曾孙朱思琪(字南枝,号半村)携其玄孙朱修士(字亮采)重修永安桥。又至1866年朱修士的儿子朱德懋(字官太)与堂弟朱德善(字守初)、朱德润(字雨田)再次重修永安桥。
通过这四次的修建和补建,基本奠定了现在永安桥的基本面貌。由于永安桥是过去长山至周村的必经之路,每日车水马龙,桥面石板磨损严重,在桥板上压出了两道车辙,据老人们讲,日本人占领长山时,曾把桥面石板翻过一次,将平整的一面翻到上面。
我的记忆中,1976年前永安桥曾修理过一次,那是因有桥板断裂,板缝错位,时有人掉入桥下,当时公社安排人用三角撑和手拉葫芦将桥板吊起,有的桥板下垫上铁块,那时我去看过。后来骑自行车的越来越多,因桥北坡度太大,骑车下坡速度快,隔三差五有人落入桥下。于是1982年政府安排在桥的两侧拦上了铁链,但时间不长,就被人窃走了。随着范公桥的建成,永安桥的人流车流逐渐少了。上月镇上安排在桥两面安上限宽柱,今后只能行人和单车可以通过。至此,永安桥作为县级文物被永久的保护下来。
看着老长山县的最后一座古建筑,伴随孝水北去,缅怀孙少府、朱涌、朱廷棕等前辈先人们的义举、善举,学习他们的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创业要实的核心要义,在于实干事、敢干事、善干事、干成事。这既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和行动准则,又是党员干部的为政之道和成事之要。
振波曰:
青岩横跨孝水间,
康乾往事越百年。
缁流善人共捐建,
长虹鼎焕拥两关。
少府之志不敢忘,
范公忧乐千古传。
自古豪杰多壮志,
喜看长山谱新篇。
作者: 朱振波,邹平市长山镇范公村人,系范仲淹继父朱文翰三十三代孙,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山东省朱氏通志》编纂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朱氏文化研究会邹平市分会负责人。
朱振波先生在《滨州文学》发布文学作品,请点击标题欣赏
责任编辑:王祖山、赵素兰;版式设计:星河。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