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议“除了钱,孩子和父母无话可说”,背后原因扎心了......

进化妈:良好的沟通能促进亲子关系,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愿每位家长都能和孩子心贴心,走进孩子的世界,做孩子最亲近的,永远有话聊的父母!

作者:暮时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知乎上,有父母发出求助:

“孩子需要钱才会联系我,怎么办?”引起了大部分父母的共鸣。

大意就是,孩子在平时从不会主动联系父母,除非手里没钱了,向父母要钱的时候才难得跟父母联系。

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和父母聊天的频率少之又少?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和父母聊天竟然会觉得尴尬?

大部分父母觉得奇怪,明明孩子小时候很喜欢跟自己讲话,很喜欢与自己分享他们觉得开心的小事情,很喜欢黏着自己。

怎么转眼间,孩子大了,却像个陌生人一般,跟自己竟无话可说了。

细细想想,很多父母把都会把问题和责任全推给孩子,殊不知,正是父母把孩子越推越远。

其实,打从一开始,拒绝沟通的从来都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每一个拒绝和父母沟通的孩子,都被父母狠狠伤害过。

父母是如何把孩子越推越远的?

下面这些场景熟悉吗?

孩子回到家中跟自己打了一声招呼后,便急忙回到房间关上门,除了吃饭上厕所的时间之外,基本不会出来主动和自己聊聊天。

那又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呢?

有位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

他有一次考试没有及格。

晚上回到家当他爸爸看到成绩后,瞬间拉下脸,面色冲红,也不关心孩子为何这次考试不及格,当场就撕掉了他的试卷以及他心爱的课外书。

他爸爸完全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一口认定他不好好学习,责怪他只顾着看课外书而耽误了学习,责怪他不珍惜父母辛苦的付出。

然而,他这次考的差的原因是因为考试途中突然胃痛,以至于试卷还没做完。

原本为此难过的他,还想着能收到来自父母的安慰,未曾想,收到的竟是父亲的谩骂与责怪。

是父亲,亲口拒绝了他的沟通。

瞬间,孩子的眼睛渐渐黯了下来,眼里的泪光在不停的打转,强撑着不让其流下来。

从那次开始,原本对父亲敞开的心门便慢慢紧锁了,跟父亲的关系慢慢疏远了。

以至于长大后,父亲关心他为何长时间不回家,关心他工作关心他生活,他都不想告诉父亲缘由。

常常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他不知道该跟父亲说什么。

曾看到一个网友的评论:

“等到孩子大了,家长只知道抱怨孩子不和大人说话;其实,家长忘记了孩子小时候想和他们说话的时候,家长都是严厉无情地说:闭嘴。而孩子已经养成习惯了。”

苏珊·福沃德曾说:

“父母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孩子的心思敏感又细腻,被父母伤害的次数多了,便不再愿意主动和父母沟通了。

不愿和父母沟通的孩子

都是一座孤岛

之前有看到一个新闻:

青海15岁少年小陶,因为难以忍受同学的欺凌选择了自杀。

在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留下的3封遗书中,讲述被同学霸凌的种种悲惨遭遇。

在事发前一个月,他突然逃课回家,并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被同学霸凌的事情。

但父母却责骂他擅自回家,就迅速把他送回学校。

绝望之下,小陶毅然决定服毒自杀。

孩子的离去,成为他们一生的痛和遗憾。

悲哀的是,孩子曾试图和父母沟通,期望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帮助。

然而事与愿违,压死孩子最后一棵救命稻草的竟是父母。

如果当时孩子和父母可以坐下来好好沟通,了解孩子宁愿逃学也要回家的内心苦楚,孩子也不至于选择了一条如此偏激的方式离开人世。

纪录片《镜子》中17岁的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钊,原来成绩很好,因为早恋已经辍学4个月,甚至把父母赶出家门,还直接还手打父亲。

无奈下,父母只能联系辅导机构来帮助自己来缓和和孩子的关系。

然而,当张钊一见到辅导机构的人到来,他的反应非常激烈,直接往阳台的门窗上撞。

被制止后的他,对父母破口大骂,甚至于放下狠话:

“你把我送到那儿,我就磕死在那儿。”

但最终,他还是被逼着去到了训练营中。

一到达辅导机构的训练营中,张钊就嚎啕大哭,心中的委屈与苦楚再也绷不住了。

一个大男孩哭成这般,心中该是多委屈啊。

在辅导员的安慰与引导中,张钊终于吐露心声:

是学校太压抑了,压力大到他喘不过气来了,他母亲觉得他小题大做,父亲跟他呆在一起的时候,除了看电视还是看电视,从来没跟他沟通过。

父母总以为他什么都不敢干,但恰恰相反,早恋,逃课,厌学等等,他都干了以此来向父母证明。

父亲总是激他,认为他不敢去跳楼,但其实父亲每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张钊都对父亲失望一次,在心里想着: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虽然最后,父母终于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造成的伤害,多次写信给孩子表达自己的关心。

然而多年破碎的裂痕,想光靠几封信就能修补好,谈何容易啊!

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就是一种精神暴力。

不仅隔断了与孩子的情感的交流,更是让孩子丢失了归属感。

每一个不愿意跟父母沟通的孩子,都困在伤害里,活成了一座孤岛。

有效的沟通

才是高级的教育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话曾经说过:当父母学会如何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接受时,往往父母就掌握了一项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效果。

那么,父母又该如何做呢?

1、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在家长的眼里,孩子的学习永远是第一位。每次和孩子谈话交流时,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即使最初聊的是其他方面,最终还是会绕回到学习。

家长张嘴闭嘴都是学习,孩子听多了就会感觉到厌烦,自然而然不想和父母沟通了。

不知道聊什么的时候,家长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方面打开话题,比如男生喜欢的篮球和游戏啊,女生喜欢的电视剧和明星啊,就此打开孩子的话题。

当孩子聊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就会变得话多了起来,接着家长就可以很自然的把转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校园生活了,孩子也愿意分享给父母。

2、善于倾听,积极引导

倾听孩子要做到一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敷衍式倾听。

当孩子要跟父母说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当下父母事有做的时候,尽可能的把事情放一放,全神贯注的倾听孩子,实在放不下的,就跟孩子说好约定一个时间再跟他沟通。

比起一边看电视,一边玩手机,一边做家务,再一边听孩子讲话,给与孩子全部的注意力,用你的双眼看着他的脸,有眼神交流,有互动,这样交流的效果才会更好。

但互动并不意味着要随便打断孩子的话,父母对待孩子要多点耐心,往往孩子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是含有另外一层意思的。

好的积极倾听,是打开孩子沟通的敲门转,是走进孩子心门的第一步。

周国平曾说:“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就是孩子的声音。”

如果父母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愿意和你沟通。有了你的倾听,孩子才会感到他存在的价值。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要做孩子最忠实的听众。

3、学会共情,换位思考

每个人都需要被理解,被认同,孩子更需要。

小时候,当孩子在外面受委屈了,内心痛苦心情烦闷的时候,首选的沟通对象便是父母,他们会跟父母述说自己的委屈,其实要的只是父母的安慰。

此时,父母应该要表现出自己很心疼,很理解的样子,往往一个拥抱和几句安慰的话语,便能驱赶孩子内心的委屈。

只有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才能达到共情的状态。

当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多想想,多听听,孩子做出某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就能够被发现了。

知乎高赞回答说:

“很多家长最大的问题是说太多却从不听;太想做家长,却忘了把孩子当成一个人......而我什么都不想说,我想听她说。”

是啊!

孩子一生下来,最依赖的人是父母,沟通的最多的人也是父母。

那么在成长道路上,孩子和父母渐行渐远,沟通逐渐减少近乎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在不经意间的小细节上伤害了孩子。

当孩子尝试和父母沟通时,父母不要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可以发现孩子很多的另一面。

良好的沟通能促进亲子关系,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点个在看,愿每位家长都能和孩子心贴心,走进孩子的世界,做孩子最亲近的,永远有话聊的父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