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下读书乐
珞珈山下读书乐
今天距离高考只有5天了,回想起一年前的今天,学校已经让我们放假,从而以最轻松的状态来备战高考,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我的大学四年生活即将在珞珈山下度过。直到我得知被武大录取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喜悦的,因为那可是传说中最美丽的大学啊!
去年那个炎热的八月末尾,我来到了学校。刚迈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书有"国立武汉大学"六个铁画银钩大字的牌坊 ,反过来就是“学大汉,武立国”!多么豪迈!传言是闻一多先生所写。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紧紧扼住了时代的咽喉,撕破漫长的黑夜,在这片国土富饶的一隅,挥毫泼墨写下了庄严神圣蛰伏多年的宣言,它惊天地泣鬼神划破长空,如一道闪电带来历史神人合一的际会。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种巧妙契合,彰显了武大深厚的文化底蕴,令我倾心不已。
我怀着对武大的憧憬,第一次踏上了武汉这片土地。我像大多数刚到武汉求学的同学们一样,对武汉总有些抱怨,它的交通,它的环境,还有它那偏重的口味,每次吃牛肉面几乎都会不小心啃到那些茴香,真是叫苦不迭。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并不能抹杀武大它本身的魅力,正如前文所说,当我第一眼看到武大的牌坊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与人文气息的学院,在当今理工科学校盛行的今天,武大的地位显得有点难堪,同城的华科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了起来,大有超越武大之势。然而我始终觉得武大的底蕴是华科永远无法超越的,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 “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的大学精神。这是每一个珞珈学子永远值得骄傲的地方。
闲暇时我喜欢在校园里散步,路两旁参天的大树不断地在向我述说学校悠久的历史,让我沉醉不已。校园的环境非常之美,这种美不是用现代的高楼大厦、钢筋混凝土铸就的,而是充满了一种历史感、沧桑感。那些民国的老建筑完美地向我们阐述了何为建筑中真正的艺术,百年底蕴完美地融合在了这些建筑物里。樱顶、老图、行政楼、理学楼等静静地伫立在校园内,迎接着一届又一届的珞珈学子,向他们述说着那些属于武大的绝代风华。
我的专业是社会学。很多人对社会学的认知是不够的,每次别人问,社会学是什么,学的是什么,以后的就业怎么样,说实话,我刚入学的时候也不知道。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我觉得社会学的确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人文社科的领域中是基础性的学科。如今的大学校园里,金融热,新闻热的兴起,深刻地揭示出了社会上一股实用主义心理的盛行,这些所谓“经世致用”的学科的确很好,然而就打个比喻而言,他们更像是武侠中的招式,最高境界当属令狐冲的独孤九剑,而像社会学、哲学、文学、历史学这些基础性的学科则如同武侠中的易筋经和九阳神功等内功,但凡内力超凡者,任何平凡的招式在他手中都会发挥出无穷的威力。当年萧峰将普普通通的一套太祖长拳耍得风生水起,张三丰凭借几招普通的少林入门级功夫将”昆仑三圣 “何足道打得终生不入中原,无不显出这个道理。只有有了深厚的内功,再配合相应的招式,才能踏足武林,笑傲江湖。社会学正是这样一门内功级的学科,在人文社科领域,它就是属于易筋经级别的,任何人文社科的专业知识中无不渗透着社会学的理论。然而我很惭愧,将近一年了,我连社会学的门槛都没摸到,依旧浑浑噩噩,正好应了”身在宝山不识宝“的那句俗话。我很佩服班上学霸们对学术的狂热,每次去图书馆,总能看到她们在那里看社会学的书籍,然后在课堂讨论时大放异彩,我还做不到这一点。
这一年,坦诚地说,其实我在图书馆的时间并不比她们少,但是有一半时间是在图书馆里睡觉。我是爱社会学的,但决不仅限于它,我对政治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都很热爱,我喜欢阅读的感觉,遇到好的观点、好的句子,就拿个大笔记本摘录下来。除了在图书馆里看,我还跑遍了校园内外的书店,买新书、淘旧书,“买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我把每个月的生活费分成两份,大头用来吃饭,剩下就用来买书。每当看到书上有趣或者有启发的内容时,我总会用红笔把它们勾画出来,在旁边批注几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应该是全班同学中寝室堆放的书最多的人,但我的成绩并不理想,只能算中上。但是我也不在意这些,我不为88分还是91分的带来的绩点差异计较。来大学,重要的是学习知识,而不是获得分数。但没有分数也不行,听学长学姐们说大一成绩不好,以后想要补绩点就难了,到时候保研就保不上。然而现在后悔也没啥用了,我其实读研的愿望也不怎么强烈,但我读书的愿望很强烈,希望在接下来的三年大学时光里,多读好书、多培养一些社会观察的敏锐度,这就足够了,就无愧在珞珈山的四年求学时光。
加油吧!谨以此文纪念我即将逝去的大一!
(写于20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