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 朝 清 供 , 化 歲 寒
古人迎年,总有奇巧的法子。那时候,家家无论富贵还是贫穷,新年的气象总是闹腾的。除了爆竹、年画,还要别出心裁地为家里添点色彩。于案头桌几上供放些香花蔬果、金石书画、文玩古器,房子里便能陡然生出一种生机。纵然外面隆冬风厉,百卉凋残,可这小屋里,却春意盎然,令人眼目增明,实乃岁朝乐事。
清供不在多少,不在贫贵,在的是一个人无论处在何种境况,都能对生活怀抱期许、祝福和感恩的心。岁朝清供里,蕴含着我们中国人生活中最雅致最精微的部分。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岁朝时节做清供,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不论宫廷、文人、民间,自古就有岁朝插花迎新年的习俗。
过去的老北京,过年讲究的是要插制梅花、腊梅、水仙、牡丹,再配以佛手、木瓜这种能散发芳香的果子,来作为大年儿初一头一天的清供。
许多花乡也会因此而专门培植春节应节的花,在春节前将梅花、水仙、牡丹等在“花洞子”(暖房)里培育好,等含苞待放时上摊儿。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写道:“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让我想起我家每逢年前儿时,母亲总会去花市专门买一盆水仙花做简单的陈设,当年的水仙花如果贵,就会端回一盆栽种的蒜头,来作为陈设,虽然简单了点,但也是每年过年必不可少的装饰。
这一仪式虽然在现代已被淡忘。但是在中国古代,它就像是如今的流行歌曲一样,不分阶级,所有人都很喜爱,在宫廷和民间流行至极。并且也由岁朝清供而发展出许多新的玩法,端午清供、中秋清供、山家清供、岁朝清供画。它们代表了人们对生活最美好的期许和祝福。
如今,又要到了回家过年的日子。许多人早已按耐不住回家过年的欣喜。一年一期,我想,今人赋予它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与分别一年的家人团圆,享受欢聚的热闹。但在以前,人们仍群居在一起的时代,亲人很少分离,新年的意义便在于欢送过往的一年,祈求来年吉祥如意,家人平安康顺。
中国人的愿望永远朴素而真诚,对生活有着殷实的向往,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安如意。
“暮冬岁首百花凋,岁朝清供淡香飘”。古人们为了庆祝新年,会准备古器、盆景、插鲜花摆素果,配上灵芝、如意、柿子等,供奉于堂上,以表示对天、对祖的敬意,迎接岁朝的到来。
宋代时,人们把梅花、松柏、腊梅、水仙、山茶、南天竹、牡丹花卉共衬在一起,或插瓶内,或作盆栽。
瓶插梅竹、为梅开五福、竹报平安。瓶插松柏则为长寿。插牡丹,则寓意祝富贵。再衬佛手、香橼、柿子、石榴、苹果、橘、百合这些果品,缀以如意、玩偶、彩结,来迎接岁朝。
所以,如果想要表达“岁岁平安”的祝福,就选取稻穗、花瓶、苹果、鹌鹑;想要表达“福气”,就选取佛手、香橼、蝙蝠;想要表达“长寿”,就选寿石、月季、菊花、松柏、蟠桃;想要表达“多子多孙”,就选石榴、葡萄、葫芦、莲蓬;想要表达“富贵荣华,就用牡丹、芙蓉、桂花。
一直延续到清代时,每到新春也还会看到挑着花担的小贩在街头贩卖年桔、桃花、水仙花、吊钟花等。
光绪年间有一首词儿写道:“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岁华。除夕案头齐供养,香风吹暖到人家。”
要论这岁朝清供的花果配饰,富人家有富人家的玩法,但平民百姓也有平民百姓自己的玩法,并不会因为贵重买不起而不做清供。
以几根萝卜,一棵白菜,乃至玉米倭瓜组合在一起的,是山里人家做的“山家清供”;挑一个丰实的“心里美”圆头大萝卜,削去尖尾,挖去一部分萝卜肉,在萝卜肚膛里,弄些小窝窝,种上蒜瓣。外围细铁丝做箍,用线挂在窗下,便是北方民间的“风雅清供”。
苏州盆景名家周瘦鹃先生作有《岁朝清供》一文,述说即使在抗日战争避居山村里,春节来临时也要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作清供。插制四君子、松柏,南天竹,蜡梅各三四枝,满庭清芬。
汪曾祺先生在散文中也谈到,自己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画中题写道:“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这才真是“岁朝清供”!
岁朝清供其实就是中国人过去身上的一股文气,一种内在的节奏。
这种内在节奏影响我们生活处事的方方面面,造就了我们身上总有的对天地万物谦卑恭敬的心性。
所以它,既是高雅事,又是平常事,是中国人延续了许久的日常生活。
- 参考资料-
艺术品鉴
- 封面图来自 -
徐文治瓶花
2、1-2篇原创文稿(艺术家自己或评论人针对作品的评论或赏析解读);
4、在其他平台原创刊发的,请加“游观”为白名单后,再进行投稿。
主 编:朵庆彦(汲云轩)
/
本号所登载之文章,除部分原创外,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图片除平台拍摄及相关作者提供外,其它图片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不对其来源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