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意象的寄寓之地 ——以旌德文庙为例(一)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方光华
文庙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暗淡无光,它只等同于一件文物。尽管穿上了国家或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外衣,昔日儒家文化的标志建筑如今只是一个符号,祭祀孔子以及“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各种礼仪全都退到了历史的大幕之后。尽管如此,文庙对一个地方文化教育的影响力总能穿透厚重的方志闪烁出绚烂之光。
孔子老家曲阜孔庙,发端于孔子去世的次年——公元前478年。元、明、清时期,只要是国家设立的县以上行政区域均设有孔庙。据曲阜孔府档案统计,至清末,全国府、州、县设孔庙达1560多处。现存保护完好,或有遗址遗迹可寻的近500处。
孔庙,概而言之,就是供奉孔子的庙堂。除称文庙外,还有至圣庙、文宣王庙、先圣庙、夫子庙、先师庙、鲁司寇庙、儒学庙、学宫、黉学、县学、府学等。
曲阜文庙
安徽现存文庙建筑10余处,大多兴建于元、明、清时期。主要有桐城文庙、蒙城文庙、芜湖夫子庙、望江文庙、霍山文庙、霍邱文庙、绩溪文庙、泗县文庙、太和文庙、旌德文庙、寿县孔庙、萧县文庙等。其中桐城文庙、寿县孔庙、旌德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方孔庙作为礼制建筑,是古代城池中的主要建筑之一。中国传统建筑从选址、规划、设计到营造,无不受风水理论的影响,都邑、村镇、宫宅、寺观、陵墓,以及道路、桥梁概莫能外。孔庙的基址,必须选择“风水宝地”,还得注重在城市中的方位。《阳宅三要》云:“阴阳之理、自古攸分,二者不和,凶气必至。故公衙要合法,而庙亦不可不居乎吉地……”《相宅经纂》说得更具体:“文庙建甲、艮、巽三方,为得地。庙后宜高耸,如笔如枪,左宜空缺明亮,一眼看见奎文楼,大利科甲。”(甲为震,东方;艮为东北;巽为东南。)按照风水理论,南方丙丁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东方属于甲乙木,具有生发、通达的特征。东南是日出之地,是城市中日照最长的方位,是一个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方位,寓意着朝气和昌盛,适合建文化建筑。
天下大建孔庙的唐太宗时期,东南方位就已积累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文德意象,朝气蓬勃的东南,就是建孔庙最得体的位置。
清嘉庆《旌德县志》载:“宋徽宗祟宁元年,诏兴学宫,县令严适创建庙庑,在县治尉廨间”。900多年过去了,旌德文庙一直位于县府之左。前面案山,是形状酷似笔架的梓山,左向为由南往北流的徽水河(护城河)。
旌德文庙远眺
始建于唐的寿县孔庙,据《寿州志》记载,元代由城东南隅移建于古城西大街中心位置。
《安庆府志》《桐城县志》同样有记载,桐城文庙原在县城东廓外,始建于元。明洪武初年,知县瞿那海移建至繁华的城市中心位置。
“庙学合一”位于城市中心,利于统治者对百姓进行教化。文庙中的学宫是科举时代州县的学府。读书人考中秀才叫“进学”,进的就是学宫,所以秀才又称生员。不过秀才平日读书并不在学宫,一般一年只需来两次。一次是孔子诞辰来拜祭;另一次是参加一年一度的检测考试,即“岁考”。 为了阻隔市嚣,文庙四周都建有高大的围墙。
孔庙作为儒学文化的象征和载体,是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古文化建筑群,除了祭祀纪念外,还是培养人才的学校,其建筑命名大多具有文化性,激励学子敬仰圣人的同时抱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学说以“礼”为中心,“礼”是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治国的根本之道。《礼记》就有“中正无邪,礼之质也”的观点,从理论上概括了建筑群中轴线对称布局对于烘托帝王尊贵地位的重要性,以“中”为尊是礼制的要求,所以孔庙建筑群都是中轴对称的。孔子在这里是以“王”者的身份,被供奉于大殿之中。孔庙是红墙、黄瓦,孔子在这里享受的是帝王待遇。各地孔庙建筑群都以大成殿为中心,由金声玉振坊开始到祟圣祠结束,金声玉振坊是序幕,大成殿是高潮,祟圣祠是尾声。整个建筑群通过环境、体量,比例尺度不同,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形成一个主次分明、井然有序的整体。
天下文庙都学着曲阜的范儿建。安徽文庙的基本形制是:大成殿居中,前有月台,殿前左右设东西庑,殿正前为大成门(戟门),再前为棂星门和万韧宫墙照壁,泮池位于棂星门内外,祟圣祠位于大成殿的北部或东北。此外,由于“庙学合一”,还有明化堂(实施儒家教化的大讲堂)、尊经阁(存放儒家经典的图书室)和魁星楼(供奉文昌帝君,文庙学宫张贴榜文之所)等教学建筑,不少文庙还设有乡贤祠(祭祀本地对儒学传播做出贡献的人)、名宦祠(祭祀本地区有政绩的官员)等从属性建筑。
安庆文庙
孔庙建筑群的命名,同样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核。“万韧宫墙”表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泮池”表示儒家思想“孔泽流长”,半圆形状,取意学无止境,永远不满。“棂星门”表示尊孔如尊天。“大成门”(仪门)表示进入此门者应衣冠整洁,仪表堂堂,体现对孔子的尊敬。“大成殿”(先师殿、先圣殿)表示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至于“金声”“玉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名,无不透露出尊孔颂儒之意。通观文庙建筑群体,表达的是方正、对称、闭合、等级制、中庸之道。中轴线上的核心建筑——大成殿的设置,体现的就是追求“向心内聚”“官为本”的思想。大成殿供奉孔子坐像,两侧4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外为12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孙师、朱熹。
建筑同样是一种语言,只是与文字不同的符号而已。文庙从殿、堂、门、坊的称谓,到门窗、阑额的装饰图案,处处展现儒家文化的内涵。此外,文庙常常因种植高大的四季常青树木形成良好的和谐生态环境,象征儒学的生命常青、常新,经久不衰。
当我为写这篇文章,翻查安徽现存文庙建筑的相关文字资料时,发现那些文章大都是结构差不多的说明文,虽然大江南北在建筑工艺及细节上可能因时因地有所不同,但从大的方面而言,只需换换修建时间和修建人,放到哪个文庙当导游词都适用。
建筑上的雷同,是礼制上的一种要求与规范。各地士子看见文庙宫阙的壮巍,就要树立祟宏的道德,端严的品行;看见宫门泮池,就要学成渊涵的情性,流美的文思;走学宫的“礼门义路”,就要端正观念,整肃行为;拜先哲圣贤,就要见贤思齐,颂扬讴歌;见万仞宫墙,就要明白规矩方圆;望苍松翠柏,就要坚守骨气节操。这才是建筑背后的文化影响力,才是文庙在一个地方耸立几百年的大功高德。
安徽文庙有“北桐南旌”之说,这自然是相对文庙建筑群保存完整和规模而言。
桐城文庙由门楼、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东西长庑组成,占地4859平方米,建筑面积1670平方米。
旌德文庙占地4700平方米,由大成殿、东西厢、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泮池、泮桥、斋房等构成,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关于旌德文庙兴建的时间,清嘉庆《旌德县志》是这样表述的:“考唐贞观四年(630)诏州县皆立孔庙,时尚未有旌邑也。宝应建邑以后,谈学之制无闻,邑之学宫自宋崇宁元年(1102)始。”也就是说唐朝之初,朝廷就要求各县建孔庙,只是旌德当时还没有建县。唐宝应二年(763),旌德建县后最重要的建筑就属文庙了。
旌德文庙近景
旌德文庙历经南宋、元、明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屡受兵火之灾,大修24次,重建5次,现存建筑为顺治二年(1645)所建。
虽说文庙累代修缮,迁建不一,修造之勤,皆历历可考。在此不凡罗列一下,看看文庙系列建筑在一个江南小县是如何慢慢建成的。
宋祟宁元年(1102),县令严适创建庙庑。宣和间毁于兵。
绍兴十三年(1143),县令赵伯杰重建。东移十步左右,改子午向。正殿与讲堂并列,堂曰言仁,斋曰育才、进德、待聘、兴贤、稽古、辨理。凡屋百五十八楹。
乾道间,县令齐胄重修殿堂、两庑、六斋。
淳熙中县令沈作霖复修。
绍熙中,县令李瞻修学舍。
嘉定初,县令秦篑修文庙、庑舍。
嘉定间,县令方命俌建殿庑,拓斋舍。
嘉熙四年(1240),县令赵时燧重修。德祐元年(1275),兵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县尹葛师亮命主簿汪必成重建。十九年县尹单执中复加整饬。二十八年县尹郝弼修盖大成殿。三十年县尹刘瑞修东西两庑,饬圣像,绘从祀于壁,筑宫墙,濬沟渠,造棂星门。
元贞间,县尹王祯倡修殿堂、斋庑,砖石甃砌。
后至元间,县尹刘性以庙貌倾圮,重建殿庑、堂斋,置祭器、书籍,捐俸买铜三百九十斤铸香炉、爵豆、牺樽诸器,勒石记之。至正九年,达鲁花赤亦怜真暨县尹榻宝宝兴学校、塑诸贤像。末年毁。
明洪武三年(1370),知县朱铎重建。
永乐中,知县谭青加修。
正统三年(1438),县丞陈贤重建,塑圣像及四配像。十一年知县冯本继葺,作戟门两庑。
景泰四年(1453),知县曹祥捐俸买民地造神厨、库房,建棂星门,修饰圣贤牌位。
成化初,知县彭贤塑圣贤像,增置祭器。成化中知县尹清,修砌文庙丹墀,雕饰四配牌位。
嘉靖十年(1531),知县柳应阳奉钦正先师祀典,撤塑像,用木主,改大成殿额,称“先师庙”,升革从祀诸贤。应阳奉行未毕,解任去。十二年同知叶尚文摄县事,完之。
万历三年(1575),知县秦文捷改建庙庑。七年,知县卢洪春续修。二十六年,殿庑、六斋俱雨坏,知县苏宇庶重修。
天启七年(1627),教谕周民初建泮池于棂星门外。
崇祯七年(1634),训导王焞重改儒学门,迁亥山巳向。末年兵毁。
清顺治二年(1645),教谕吴邦俊倡捐银二百两、徽宁道张文衡一百五十两创建。六年,徽宁道郝璧、知县李滋发各捐资助修。七年,徽宁道袁仲魁捐俸二百两,建东西两庑及月台、仪门,庙貌始整。十一年,徽宁道孙登第复增修之,改凿泮池于棂星门内。十四年,知县王融续前令周一熊创始之工,捐资修整。教谕毛元策亦捐银五十两,训导卞日郅、刘完人、刘其液皆后先相继,与邑人共董其事。劝输生员宋璞、饶奎、方显儒、周震、郭承抡、汪永祉、方瑗、张谱等督工,耆民黄文尚、张本任、曹世杰、姚天馥、张文奎、程天昂、黄应翰。
康熙四十年(1701),知县夏文炳、教谕张孝扬、训导顾英集众绅士议,移县内署于西北阜改建文庙。劝合邑捐输获二千余金,即“明伦堂”旧址并县署,让地创筑“大成殿”,迁建“明伦堂”于殿左。凡两庑、戟门、棂星门、泮池、暨斋房及名宦乡贤祠,概行改建。考定宫墙位向,坐壬朝丙,内加亥巳,外加子午。总理督建举人汪振汉、汪廷简、贡生周吉、吕启纶、江焕章、吕永吉、江起槐、监生汪廷翰、倪兴晃、饶珙、生员饶维屏、宋光炜、刘灏、叶世英、姚秉衡、刘游、经历姚秉理。劝输首事生员张谦、吕世绪、饶梦龙、黄甲、汪廷笃、倪元铫、姚云期、姚秉钧、吕建臣、宋序、张文元、舒又敬、汪元龙、汪元及、姚俊臣、吕遇廷、饶径元、饶吉、饶元玙、周笃、汪淑、周一中、汪廷达、张裔、程家相、周道瀛、宋光义、方建国、张镐、宋兆祝、宋敏元、叶芳春、汪振拔、汪永清、黄其任、汪振轩、吕梦琦、郭纬、吕建廷、汪鼎元、张问达、李允方、汪廷干、吕文焕、程绅、周俊、倪天镖。
雍正十年(1733),知县纪咸率邑绅士建泮池上石桥、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照壁一堵。
乾隆八年(1743),知县苏一圻、教谕王英,合众绅士议建“尊经阁”,合邑捐资,越岁工成。又仪修“圣殿”,生员方璧自愿输财,命其子蛟(郡庠生)督工。当年冬天,从“大成殿”及两庑、斋房、甬道、戟门、泮池、石桥、棂星门、照壁、牌坊,并名宦、乡贤二祠,概行修葺,增砌月台陛石,计费千三百两有奇,阅三载讫工。九年,生员方然遵父禄遗命,捐资赢千金,改建“崇圣祠”“魁星楼”“云路门”,阅岁告竣。先是邑中士庶共输三千余金,建“尊经阁”及成;即继创“文昌塔”。一时工役齐举,焕然鼎新,为邑中胜事。董事:举人江素、姚青澄、汪建绩,贡生姚秉义、汪际泰、方城,协运饶信,劝输贡生黄徽、方馨、生员吕文中、郭份、方昆、张震、方蛟、汪建中、王烈、饶建业、吕振扬。
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张泂率邑绅士重修学宫。董事职监:张梦麟、宋廷臣、贡生周凤、王学益、监生王祚传、刘建章、生员饶辉元、张士珂。书碑:拔贡生刘玉乔。
从史料的复述中,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几乎每任县令都把修建文庙视为当时最大的政绩工程。一代接着一代干,才使文庙的规制趋于完整。
当时文庙及附属建筑包括:先师庙、两庑、斋房、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泮池、牌坊、棂星门、崇圣祠、尊经阁、明伦堂、土地祠、忠孝祠、礼义门、半月池、文昌塔、魁星楼、云路门、节妇祠、照墙、学前余地、教谕署、训导署等。
(作者系旌德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