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域文化的根

作者  荣昌赵良

在千里峡江,人们对盐的称呼相当奇特,称之为“盐巴”。为什么要在盐的字后再添个“巴”字做后缀呢?要知道“巴”字在现代汉语里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词汇。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从盐与巴人的关系说起。

浩浩长江之水,莽莽巴渝大地,孕育出了一个倔强的民族――巴人。巴人因得山水灵性,籍鱼盐之利,勤劳智慧,能歌善舞,骁勇善战,闻名中土。三峡地区的盐哺育了巴国先民,孕育了巴国文化。

经考察,峡江地区的古代巴国,地质条件特殊,形成了一眼眼富含纳盐的山泉。这些大地的恩赐,给巴人祖先取卤制盐提供了物质基础。据考古发现,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制盐基地之一。其年代至少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

先秦时期从巴地出产的盐远销四方。当时的人们都知道巴地的特产就是盐,且质量上乘,成为市场上的一种品牌。于是产自巴国的食盐在流通中也赢得了“盐巴”这个口碑。巴人早就有将自身的一些东西称呼为“巴”的嗜好,如嘴巴、牙巴、下巴、巴掌等。

最近,老同学相约在九龙坡巴国城相聚,借等人的机会,参观了巴国城内的巴人博物馆,对巴人、巴国及巴文化有了一些肤浅的了解。

巴人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为古朴的城墙城楼,很是气派。博物馆很小,设在高大城墙边上。人们来巴国城大多是在公园游玩,博物馆却少有人光顾,门可罗雀,清静得很。

其实这也怪不得大家。一是博物馆的规模较小,上下两层还不到3000平方米。再说这里是展示地域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内容及展品相对较狭窄,以致于感兴趣的人不多。

望着空荡荡的博物馆展厅,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巴文化是重庆地域文化的根。作为重庆人,我们对巴文化了解多少呢?

以长江三峡大峡谷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的巫巴文化圈,即今天渝东、鄂西地区是巴人先民繁衍之地,也是巫巴文化的发祥地。《山海经》中所载制盐的“巫咸国”就在此域之中。

大约在夏、商之际,今鄂西的清江流域有巴氏之子名叫务相,与其他同样居住在武落钟离山的四姓(樊、曋、相、郑),通过掷剑于洞穴、乘土船而不沉等竞争,终于胜出,被推举为王,号廪君。廪君统一五姓部落,标志着巴人的正式形成。

春秋时期,巴人建都江州(今重庆渝中半岛),遥奉周朝,斡旋于大国之间,驰骋于诸候之林。强盛之时,北滨汉水,南临夜郎;东下两湖,西饮岷江。

巴人博物馆以九龙坡冬笋坝出土的巴人墓葬发掘的文物为主。展出了各个时期发掘的青铜器、陶器、玉器、服饰及生产生活用具等藏品千余件。

大厅醒目位置展示了巴人船棺实物。这是用楠木刳成的舟形棺材,是为船棺葬。古人视死如生,以船为棺,反映了巴人熟悉水性的民族特色。

博物馆以大量实物及复原场景展示了巴人的经济活动。商周之际,巴人仍然以渔猎、畜牧为主;到了春秋前期,巴国的农业生产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

巴人的手工业制作,主要表现在青铜器铸造、制丹砂、制陶与制盐等。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器物与丰富的遗迹,反映出巴人的生产活动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古代巴人以骁勇善战、能歌善舞、激情四射而留名青史。早在商代末年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斗中,巴人作为联军的先锋,冲锋陷阵。一边进攻、一边歌舞、锐不可挡。史书上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商朝守军被巴人气势所压倒,土崩瓦解。

巴族参与武王伐纣,不但解除了外来的侵逼,而且密切了和中原的关系,加强了巴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对巴族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从此,巴族正式以一个南方的诸侯国见之于历史。

秦汉之际,刘邦借巴人力量登上帝王宝座,深为巴人“前歌后舞”的战阵折服。并将其舞蹈引入宫廷,定名为“巴渝舞”,使之成为名垂青史的歌舞节目。

战国后期,巴国内乱。巴子派将军蔓子出使楚国,请求昔日的对手派军队帮助平息叛乱。楚王听了巴蔓子的陈述后,同意出兵相救,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出兵平叛之后,巴国一定要割让巴、楚交界处的三座城池作为谢礼。蔓子请兵心切,又来不及回国向巴子秉告,于是暗以自己的头颅为抵押,答应了楚王的条件。

双方谈妥之后,楚国就发兵随蔓子入巴平息了内乱。巴国既宁,楚军班师,楚王便派使者前来索取三座城池。此事在巴国举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上至巴子、群臣,下至平民百姓,皆奔走呼号,惶惶不可终日。

巴蔓子是一个爱国将军,对楚国索城之事早有思想准备。于是,巴蔓子只身赴楚,面对楚王,大声说:“此次借楚师平国乱,本将军的确答应割三城酬谢楚王,但城池是国家、百姓的根本,苍天、社稷、君臣、百姓何忍让于他人!本将军深谙此理。现割己之头,以谢楚王,而城池断不可许!”说罢自刎身死。

巴蔓子背信却不弃义,他的大义被两国敬重,死后两国按照上卿礼仪分别将其头、身安葬,传奇一生。巴蔓子以头护城的传说,集中体现了巴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慨,被后世誉为“巴民族之魂。”

重庆城里与巴国有关的遗址,最著名的就是七星岗的巴将军墓。这是一座藏在闹市区大厦底下的古墓。渝中区曾经是古代巴国的都城,也是巴将军传说的中心起源地。公元四世纪晋代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就有关于巴将军最早的文字记载。

长期以来,巴蔓子的故事备受争议。许多现代的读者认为,巴蔓子就是个不懂契约的老赖!也有读者说,可是他以生命的代价担起了违约的责任。有专家说,,巴蔓子其勇、义、忠都不是呈一时之快,而是基于一个“大义”。

是的,巴蔓子的勇、义、忠中含有某种欠缺考虑的因素,但这无损于他的价值。我们纪念巴蔓子,是宏扬他有一颗真挚热烈的爱国的心。这与我们今天宣扬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价值观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战国末年,巴国灭于秦,融入华夏。有遗裔称“賨人”俗称“板楯蛮”。汉魏之际,“賨人”渐次融入武陵“五溪蛮”。唐宋以后“五溪蛮”融合其他民族,经历漫长岁月,逐步形成土家族。今天,土家人口八百余万,繁衍、劳作于湘鄂渝黔之间。

两千多年来,巴文化逐步沉淀到巴渝文化的最底层,深深地影响着本地区的文化走向。巴文化的不少精华也渗入汉文化中,成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一条涓涓支流,一直流淌不息。

作者简介赵良,家住荣昌,退休教师。喜欢看看闲书、喝茶、练练毛筆字但难登大雅。

(0)

相关推荐

  • 我和我的重庆

    小长假就要过去了,突然感觉过去的这6天多的时间,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太短了!很惆怅,好想再来一次... 昨天有人说,10.1,是7天假,双11,就该是14天! 那一刻,我信了.   这个假期,有几个关键 ...

  • 行走丨巴国与巴蔓子墓

    重庆也有三次定都的历史,最早定都的国号为"巴",三星堆出土处为古蜀国的都城,初具雏形城市规模,它位于两江会合处的江口,依山傍水,气候宜人,适合于人类早期氏族群居(原始社会)的渔猎生 ...

  • 《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三)

    <左传>所记"巴姬",根据<周礼>所载"妇人称国及姓"之制①,巴为国名,姬为国姓,巴姬即是姬姓巴国嫁于楚的宗室女.<华阳国志·巴志 ...

  • 地域文化的著根——学校里的乡土教室

    近年来,各中小学校开始开展乡土课程.文化乡土课是激活孩子灵性的契机,将孩子的视野从充斥说教的课本,引向"乡土",能于潜移默化中,涵养他们的故土认同感,同时也能教给学生更健康的休闲生 ...

  •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找寻地域文化根脉

    游客在参观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陆青剑 摄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位于贵阳市遵义路南侧,东依南明河,西邻贵阳火车站,北与筑城广场的芦笙铜雕遥相呼应.整个建筑造型奇特,汲取了贵州侗寨鼓楼轮廓曲线的神韵,大楼6面 ...

  • 国开电大 地域文化(专)2020秋形成性考核任务1-4答案

    形成性考核任务1 题目1 在广州的茶楼喝茶,结帐时应对服务员说:(  ). 选择一项: A. 买单 B. 结单 C. 卖单 D. 埋单 正确答案是: 题目2 秦始皇死后的公元前203年,时任南海郡尉的 ...

  • 为子孙后代拔掉五条根,即穷根、没文化的根、铜臭根、目光短浅的根、以及奢侈的根:

    为子孙后代拔掉五条根,即穷根、没文化的根、铜臭根、目光短浅的根、以及奢侈的根:

  • 昙华林——武昌城市文化之根(作者:老武昌人)

    (本文涉及武昌老地名:昙华林.正卫街.游家巷.马道门函三宫.花园山.凤凰山.螃蟹岬.黄龙山) 昙华林是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经过政府十几年持续不断的打造建设,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人文价 ...

  • 人民日报: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汉字是书法的载体.汉字,承载着文明的曙光,从远古走来.它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穿越了漫漫长夜,走到了我们面前.汉字五千年了,它依然年轻,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原始基 ...

  • 林恒辰:孝道,中国家风文化的“根”

    百善孝为先. 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恩泽了无数炎黄子孙.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百年不绝,是因为其核心"孝道",让炎黄子孙一直恪守着."孝" ...

  •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根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汉字是书法的载体.汉字,承载着文明的曙光,从远古走来.它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穿越了漫漫长夜,走到了我们面前.汉字五千年了,它依然年轻,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原始基 ...

  • 中国文化的根

    ​        舞台上培养不出真正的歌唱家,歌唱家们只有与工农相结合,融入祖国的山川,融入中国的农耕文明才能唱出震撼人们心灵的天赖之音!否则就是卖首弄资,无病呻吟! 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根在那里,就 ...